逸飞中文网

搜索
逸飞中文网 首页 头条报道 查看内容

大漠顽人老师的专题讲座稿《浅谈对联艺术》

2021-3-14 20:37| 发布者: 一默先生| 查看: 593| 评论: 21 |原作者: 莫道不销魂

简介:大漠顽人(程兴平) ,陕北人,现居浙江。六零年出生,七四年插队,七七年工作,零九年离岗, 二零年退休。为人率真,我行我素。鄙权势,淡名利,重情义,爱艺术,好旅游,尚自由。与喜欢的人真诚相处,热忱做喜欢做 ...
00.jpg
032200nynsc6cn.gif
300_meitu_2.jpg

       大漠顽人(程兴平) ,陕北人,现居浙江。六零年出生,七四年插队,七七年工作,零九年离岗, 二零年退休。为人率真,我行我素。鄙权势,淡名利,重情义,爱艺术,好旅游,尚自由。与喜欢的人真诚相处,热忱做喜欢做的事。兴趣广泛,无师自悟,勤于艺术实践。在新旧诗词、散文、小说、书法、音乐、摄影以及根艺、盆景等均有创作。因生性自轻,自感所作难登大雅,故从未投稿,后在文学论坛开始发表作品。自费出版个人作品集《顽人玩作》,  改编完成五十七集电视连续剧《水浒新传》。

                                                         《浅谈对联艺术》
                                                               讲座者:大漠顽人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与各位文友们在逸飞夜校相聚,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关于对联的话题!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它是从古代骈文和律诗逐渐演变而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独立文体,是一种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因其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深为国人所喜爱,并被海外炎黄子孙视为国粹。千余年间,文人墨客们创作出了无数巧对妙联,也只有中华语言文字才能产生出这样一种奇妙的独特文体。

  一、对联的起源
  一说起对联的起源,人们往往只注重对联的起始时间和首作者是何人,这些其实只是现象,而对联是如何产生和从何而来的,这才是本质,但我们还是要先说说现象。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出自五代后蜀孟昶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又有人认为是武则天的“春来也,鱼龙变化,时至矣,天地生辉。”其实都是不对的,因为在唐代初期律诗就已经其本成形,初唐四杰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非赏工的对联,这比孟昶早三百多年,比武则天也早几十年。经过探寻研究,人们在《霞浦县志》、敦煌遗书、武昌灵泉寺中都发现了唐代早中期的对联,说明对联起始于唐初。
  接下来我们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寻找对联是如何产生的答案,也就是对联的真正起源。
  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将变化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概括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这是最大最早的“对”;老子学说中的“有、无”也是对,他还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全都是对;《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庄子》中也有死生、存亡、贫富、忧乐……等等相对立概念都是“对”。由此可见,正是先哲们自觉认识到世间万事万物都要是充满对立,才有可能在文字中出现对偶,还有我们中华文字的四声发音就是平仄相对的,继而出现汉魏的骈文、唐代的律诗,直至出现完全独立成熟的对联。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对联,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因为其的修辞基础就是对偶。

  二、对联发展的种类
  对联的发展,是从魏晋至唐的萌芽阶段到宋、元的发展阶段直至明清的完全成熟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三大要因对对联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中华语言文字深沉和优美,由此产生了汉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戏剧、小说,而楹联正是总结和凝练了各种文体之美;二是对联不仅是引起了全民的喜爱,更重要的是还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喜好,如宋徽宗、朱元璋、康、乾三帝都雅好对联,他们对对联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古代教学中设立的对课为对联的普及繁盛奠定了广泛扎实的基础。
  对联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多个种类,而且种类之繁多,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认同的分类,可谓莫衷一是。仅曾宪琪《对联艺术探胜》中就将对联分为“奇异、析字”等五类六十三种,而且还另有“嵌名、雅俗”类等二十种。实在是内容庞杂,难以说清。在此就将人们已经普遍认可的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分为以下十类:
  1.婚联,2.寿联,3.挽联,4.贺联,5.赠联,6.节日联,7.名胜联,8.居室联,9.行业联,10.巧趣联。
  这样分类,既可以减少重复交叉又不致于繁杂过细,比如其中的“赠联”,可以包含“格言联”、“节日联”,可以包括“春联”,而“巧趣联”则可以包含“折字联”、“嘲讽联”等。事实上,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也就是这几类,没必要搞得太过繁杂、细致。
  我国古代将文章分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对联虽不用押韵,但也得遵守格律,所以和诗、词、曲、一样也属韵文范畴。写对联如不合律,那最多就是对偶句,而不能称为对联。在说格律之前,我们先将对联的几个基本术语上、下联,出、对句和言与字搞清楚。
  上联,是指对联的第一句,也就是竖贴起来的右边一联;下联,便是第二句和左边一联;出句,是指与人对句时,谁先出的名子就叫出句;对句,自然是你随后所对的句子,当然,出、对句上、下联皆可;言,是指所写对联一句是几个字,五字叫五言,七字叫七言以此类推。在实际应运中,对联一般最少三字,多则不限。当然了一、二字也可成联,只是没有太大的实用意义;字,是指上下联的总字数。

  三、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字数相等。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体裁,它最大的特性是要讲对仗,所以两联字数必须相等,否则无法相对。不过历史上竟还是出过一个特例,民国时袁世凯死了,有人就给他写了一副换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此联用“袁世凯”对“中国人民”,有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寓意,是属于巧对,当无不可,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二、词性相同。因为有对仗的要求,所以对联上下联字词必须是词性相同,方能成对。也就是说,只能是名词相对,动词相对,副词相对……而名词对动词,数词对形容词等。如果上联是“天地”,你下联却对“温柔”,这就不伦不类了。
  古汉语将字词分为四大类,还又分主次,较为繁杂,我这里只根据王力先的分类,将对联用词的词性分为九大类:1.名词;2.动词;3.数词;4.副词;5.虚词;6.代词;7形容词;8.方位词;9.颜色词。这里需要说明,并要特别注意的有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如“孤”、“半”等字也在内;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如“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d.不以及物动词常可与跟形容词相对。另外,连绵词必对连绵词,但不同词性依旧不能相对。能严格遵照以上分类相对的就称为“工对”(工整之意),否则便是宽对。我们这里随便举个例子,大家一看就知:
  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其中“芳林——流水”“新叶——前波”“摧——让”“陈叶——后波”相对,非常工稳,而且此联还是“新叶”对“陈叶”,“前波”对“后波”,是联中自对,甚为巧妙。
  三、平仄相谐。除了对仗,对联的另一大要求就是上下联字的声调也需要相对,也就是要讲平仄相对,这是由我们汉语的特点“声调”所决定的,平仄谐调了,构成的联语声气自然和顺,读起来畅喉凑口,否则就会有聱牙之病,读来别扭。
  声调依古声韵来说就是平、上、去、入四声,现代则是无入声。所谓平即指平声字,仄即是不平,古指上去入三声字。只要分辨清楚了“四声”,那平仄便迎刃而解。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尤其是北方人),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入声字的分辨,的确是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
  既然说到了入声字,那就得说一下新、旧四声的使用问题,对此诗词界一直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因为写的是古文体,那就必须遵循旧四声;另有人认为,现代的语音声调发生了巨大变化,守旧不可取,应用新声韵;还有中和一派,赞同新旧并用。我也赞同中和,就是创作之初先尽量使用旧四声,而写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需用新四声,那就不必拘泥守旧。
  对联要求平仄相对有三层意思,我们在此就以七言联为例来说明,首先,上下联中的偶数位的字平仄必须相反,否则就是“失对”,而奇数位的字则可平可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究。”其次,不管上下联,句中偶数位字的平仄要交替出现,否则便是“失替”。再次,上联最后一字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则是平声,即所谓的“仄起平收”。对这一点有极少的例外,如河南三门峡北羊角山披云亭的楹联:
  忆仙石于五羊,渺天涯之一角。
  这是一副藏尾联,尾字收入了地名中的‘羊’和‘角’二字。这是特殊需要,当无不可,但是这并非说写联时可以任意安排字的平仄,还是要严格遵守格律的。一般普遍情况下都要是“仄起平收”,这几乎是定格。最后还有一个约定俗成,就是五言和七言联,一般都是依照律诗的基本格律来写的,当然只是一般,不是一定。
  四、结构相当
  所谓结构,就是指语句的句法结构,也就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基本的要求就是:句法结构要相互对称,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复句对复句,在古代虽还没有这样的语法术语,但实际上都要是这样做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并无大的区别。
  现举一春联的例子:
  人和政善千家暖,国富民强四海春。
  “人和政善”与“国富民强”都是主谓结构,“千家”和“四海”都为偏正结构,而“千家暖”跟“四海春”又皆是主谓结构。我还曾见过这样一副婚联:
  美满姻缘好伴侣,天作之合幸福人。
  此联无论平仄还是对仗以及结构都要不合要求,这只是一副不能叫对联的两句话,但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结构对称的重要性。
  五、语意相关
  意思是上下联所写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当然有些个别艺术联除外,如“无情对”肯定不在此例。以例说明: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上下联皆说的是植物树木,语意紧密关联、珠联璧合。对此我认为不必多讲,略有文字功力的人当都能自然领会。
  以上从五个方面将对联的基本格律予以解说。总之,对联属于格律文体,不讲格律,就谈不上什么“对联”,所以我们在创作对联时一定要做到音韵协调,对仗工稳,词意贴切,描述生动。有“联律老三条”请大家谨记:1.字数须相等,不宜重字;2.关键词须结构相应;3.音步点须平仄相对。
  要注意一点,一副对联除特殊句法外,切记不要使用重字。

  四、对联的对仗形式
  对联的对仗形式,即对仗方法,简称“对法”。对联是从律诗演变而来,所以古时论律诗的对仗就有“八对”、“六对”,其至“九对”之说,十分琐细,很不适用。现在就人们在实际创作中通行的常用对仗形式做一简要介绍。
  1、工对与宽对
  工对就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做到词性、结构、节奏都要相同的对仗,又被称为“严对”。只要真正掌握了对联的格律,对此不难理解。现举一例:
  松柏有本性,李桃无俗情。
  但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在创作时不可片面或过分地追求“工对”,事实上无论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联,还是今人的佳作,完全做到字字工整的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因律害义。
  宽对,就是在较之工对在各方面都要较为宽松一些。也就是说只要词性相同即可,并不过分要求同类。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开手脚,不必受词的“小类”束缚。比如写杭州龙井茶的一联: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这里面“诗——茶”,“梅花——谷雨”,“月——春”三组词性都不属同类,但却让人读来毫无违和之感,很好地描写出龙井茶之特点以及与诗的关系。
  这里也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所谓“宽对”不是说完全放宽,还是有一定限制的,是不能超越对联格律的基本要求的。
  2、邻对与借对
  邻对,是指联中名词相对时,可以不用同小类的词,而用相邻的词来对。这在对仗上比工对略宽,又比宽对稍严。如“天文”可对“地理”,“动物”能对“植物”等。举两例说明: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其中“门”与“路”,“星辰”跟“峦屿”皆不同类。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通州”与“当铺”显然也不是同类,而下联的“东西”,本意是物件,但恰巧却借用它方位词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借对,只有一个目的,是为了联语对仗更工整。一般情况下,借对,仅在上联或者下联出现,不能上下都借。
  3、正对与反对
  正反对的概念,是由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的。
  正对,就是说上、下联所写内容不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事异义同。也即上下联抓住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来叙述或议论。请看河南虎牢关的对联:
  南连嵩岳,北接武山,天险扼东西,势压两河鹰猎地。
  汉拒楚兵,晋阻石众,征战历唐宋,古来三字虎牢关。
  上、下联皆写的是虎牢关,上写它的地势险要,下写它的历史悠久,紧扣主题。
  正对创作起来相对容易,但一定要注意:上下联所选事物的侧面、角度和用词必须避免重复雷同,否则就是“合掌”,这是对联创作中的一大毛病,会令人贻笑大方。以一副春联为例:
  节到千家传喜讯
  春来万户报佳音
  千家——万户,喜讯——佳音,意思完全相同,如同两只手掌合在一起。
  反对,是与正对相对而言,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和对仗方式相对,即理殊趣合,使联语主旨从正反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正对显得变化强烈、对比鲜明,更有表现力。我们以成都武候祠的对联为例,大家一看即明: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再举另一例: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4、言对与事对
  言对,是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对偶,要求在语言表达形式,字面相对程度等方面都要工整,更讲究文字技巧。
  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事对,注重用事实、实例来构成对偶,上联用了一个或几个实例,那么下联也要相应地用同样的实例。要以事对事,不能以空对事,以空对空,也因此这种对联多用典故。
  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言对为易”“言对为美,贵在精巧”,又说:“事对为难”“事对所先,务在充当”,意思是“事对”比“言对”难写一些,但事实上就是言对,要成佳作,也绝非轻而易举。
  5、当句对与隔句对
  当句对又叫“互成对”或“双偶对”,即联中字词在本句中成对,又上、下联句亦成对,这种情况在长联中尤为多见。如春联:
  北国南疆八方锦绣
  春兰秋菊四季芬芳
  “北国——南疆”“春兰——秋菊”句中自对,上、下联亦工稳成对。
  当句对在名胜楹联中多见,而且有些当句对已不顾及上下联的对仗工稳,几乎完全是当句自对。如浙江天台国清寺有联:
  三度入天台,挹寒山袖、拍拾得肩,是佛是仙,追往事都成梦幻,
  半生充隐吏,餐赤城霞、饮皖江水,一官一邑,待何年克遂皈依。
  此联当句对极工,但联对只能是宽对,而“是佛是仙——一官一邑”则根本不对。
  隔句对,又称扇对。顾名思义,就是隔句对偶。一般都出现在上下联各有两个分句的情况下,即一、三句相对,二、句四相对,但有若两个分句以上的,就不易扇对。词牌《沁园春》上阕八、九句和下阕七、八句就是典型的扇面对。如毛泽东《沁园春.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6、流水对与回文对
  流水对,又称串对,即上下联内容连贯、次序固定不可颠倒、语气衔接,必须是上下联合起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上下联属于承接、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读起来如行云流水。现举几例:
  因果关系:不历几番磨练,怎成一段锋芒
  承接关系:任我纵横千万里,看破他吴楚万重山
  转折关系: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
  回文对,也称回环对,是得用词序的回环往复来对仗,也就是正读倒读皆成句。也举几个例子,大家一看便了然于心。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是正读和倒读,文字一毫不差,意思完全一样。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这是正、倒读恰恰相反,但意思并无大的变化。
  回文对,都要有以轴对称的规律,这个轴很明显,只要有兴趣,不难找出为“轴”的字眼。再给大家介绍一副奇妙联:
  静水环城霞淡淡
  长松绕岭雾悠悠
  这副对联,除可倒读外,还可以分别从上联的第二、三、四、五、六字开始连环顺读,又可从上联倒数一到七字起始连环倒读,共可成联13副,真可谓奇思妙想、美妙绝伦!
  7、折字对与无情对
  折字对,就是将一个汉字折解后,结周密构思,组成的对联。这种对如能构思巧妙,往往趣味横生!我总记得当年看电影《三笑》,对其中的一副折字对印象十分深刻,至今不忘: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这是《唐伯虎三笑点秋香》中与人的对句,十分精妙有趣!
  无情对,要求上下联语句各自顺理成章,而两联的内容却风马牛毫不相干,而差得越远越精妙。如下二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无情至极!
  无论是折字对还是无情对以及上面说的回文对,都要是要求技巧性极强的,必须经精巧奥妙的构思方可得成,而且这类对的对仗也要求工整为上。当然,这类对联也常常会为了技巧而忽略内容,往往会出现一些内容空洞无物,甚至低级趣味。这是不可取的!
  此外还有双声对、叠韵对、虚实对等,因实际水应用中极不常见,故省略。
  以上对对联的基本知识作了介绍,但因本人学识有限,恐谬误不少,望方家指正!
  总之,对联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实用性很强,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通过创作对联可以测验出作者四个方面的学识修养,一是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是能否分别平仄声,三是读书多少以及语言储量的贫富,四是思想条理的严谨。因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可多加研习,只有在实际创作中才能不断提高学识修养和撰写水平。期望大家共同进步,谢谢大家!最后祝逸飞夜校越办越红火!

101.gif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路过
雷人
雷人
握手
握手
鲜花
鲜花
鸡蛋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1
    因果关系:不历几番磨练,怎成一段锋芒
      承接关系:任我纵横千万里,看破他吴楚万重山
      转折关系: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2
    对联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实用性很强,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2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3
     五、语意相关
      意思是上下联所写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当然有些个别艺术联除外,如“无情对”肯定不在此例。以例说明: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3
     4、言对与事对
      言对,是注重语言、文字方面的对偶,要求在语言表达形式,字面相对程度等方面都要工整,更讲究文字技巧。
      例: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4
     3、正对与反对
      正反对的概念,是由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的。
      正对,就是说上、下联所写内容不同,但其主旨是一致的,事异义同。也即上下联抓住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来叙述或议论。请看河南虎牢关的对联:
      南连嵩岳,北接武山,天险扼东西,势压两河鹰猎地。
      汉拒楚兵,晋阻石众,征战历唐宋,古来三字虎牢关。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4
     2、邻对与借对
      邻对,是指联中名词相对时,可以不用同小类的词,而用相邻的词来对。这在对仗上比工对略宽,又比宽对稍严。如“天文”可对“地理”,“动物”能对“植物”等。举两例说明:
      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1-3-13 21:04
     1、工对与宽对
      工对就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做到词性、结构、节奏都要相同的对仗,又被称为“严对”。只要真正掌握了对联的格律,对此不难理解。现举一例:
      松柏有本性,李桃无俗情。
  • 引用 天龙 2021-3-13 21:07
          感谢大漠顽人老师为大家倾情奉献了一场难得的关于对联的专题讲座,让大家对对联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希望对联爱好者细细地品味,感悟精髓,学到“真经”哦!
  • 引用 莫道不销魂 2021-3-13 21:13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过春节离不开对联,但许多人不懂对联,今天聆听了大漠顽人老师的讲座,增长了知识。十分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为大家传经送宝!
  • 引用 傅平艳 2021-3-13 21:24
    对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用处广泛,喜庆祥和,深受老百姓欢迎。听罢老师之课,受益匪浅,颇受启发。辛苦了,为您点赞!
  • 引用 海尔罕 2021-3-13 21:57
    没赶上今天的夜校课堂,不好意思!不过,非常认真的拜读了大漠顽人老师的讲稿,学习了~
  • 引用 清秋丽影 2021-3-14 06:51
    拜读老师佳作,受益匪浅,慢慢消化,先收藏!
  • 引用 秋语 2021-3-14 10:32
    再次拜读了大作,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辛苦了,敬茶!
  • 引用 傅平艳 2021-3-14 14:42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1-3-14 16:23 编辑

    对联艺术博大精深、蕴含哲理,大漠老师的对联讲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受益匪浅。再次欣赏拜读!
  • 引用 牙牙吉祥 2021-3-14 20:13
    认真学习领会老师的对联讲座,使人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祝逸飞夜校越办越好!
  • 引用 阿巧 2021-3-14 22:02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1-3-14 22:08 编辑

    感谢大漠顽人老师带来的精彩对联专题讲座!语言灵动,思路清晰,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韵味绵长,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祝愿老师创作愉快、生活开心!
  • 引用 黄皮人 2021-3-16 19:00
    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我们受益匪浅,感谢!
  • 引用 黄皮人 2021-3-17 03:22
    对联,以前看得多,但像今天这样听老师系统的讲解,却是第一次,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升华。
  • 查看全部评论(2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