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清明”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主要是为祭奠已故亲人和为祖国和人民英勇献身的英烈,而很少有人去了解和关注与“清明"有关的“冷”知识。今天香山老师这篇文章就将“清明”所富有的内涵作了详尽的解析。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叙议结合,考据严密,在开阔读者视野的同时,不忘告诫人们对于那些异化传统文化的不法分子,要时刻提高警惕,在思想上认知上清醒头脑,擦亮眼睛,自觉抵御歪风邪气,以防淡化、矮化节日内涵。美文一篇,故倾情推荐!(清秋丽影) 需要了解的清明节冷知识 文|香山京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立并传承了神奇的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些反映气候变化和谷物生长规律的节气中,唯有清明节独具特色。它的名称与众不同,基本与气候变化和谷物生长没啥直接关系,就字面看,似乎在形容一种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至多有描述空气能见度和花木山色的意味,它如此特别的名字和地位,正是与其丰富的含义有关,而涉及它的相关冷知识更多,作为炎黄子孙一分子,我们至少应该了解“清明节”的九点常识。 (一)清明节是节气和节日的复合体 大家知道,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中的二十三个节气,都在为气候变化和谷物生长状态划标线,只有清明节存在双重身份而独树一帜,它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节日,属于二者的复合体。 (二)清明节始于何时,缘何设置清明节? 据史料记载,汉代以前就有清明节气的表述,但真正将其列为节日,则出现在唐代,唐玄宗时,将清明节与寒食节等官风民俗合并融合,赋予其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流传下来的称谓有祭祖节、踏青节、三月书、行清节、柳节等。诗云“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三)清明节一定是在每年的“4月5日”吗? 清明节的具体日子,并不是完全固定在某一天的,而是有一个大致时间范围的节日。通常说的清明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08天,更准确地说是4月5日前2天或后2天。因而,唐朝时期,曾将清明假期设为四至七天,相当于现今的旅游“黄金周”。不过,作为节日节气的清明节,还真不能让它处于飘移状态,后来,就相对固定在了每年公历的4月5日,一直沿袭至今。 (四)是否只有中国和汉族才过清明节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清明节虽为中国古代汉族人所创设,而且沿袭至今长盛不衰。但在世界范围内,不仅中国将清明节列为重要的节日,还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许多亚洲国家,也过清明节。 因为清明节含有浓重的孝道文化,汉族人对清明节十分重视,但中国的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都对清明节情有独钟。 (五)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就是扫墓祭祖吗? 清明节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节日,传承到今天,其文化内涵愈加丰富。节日期间人们的主要活动,当属扫墓祭祖怀念故去的前辈,以及举行仪式敬奉英雄先烈。同时,也把它视为踏青旅游的重要时段,古人在清明节里,还常常举办“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比赛或民间活动,今人就更是五花八门的游乐交往了。2006年,我国将“清明节”列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家喻户晓的古诗《清明》,是杜牧写的吗?诗作是在说清明节的境况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家喻户晓的《清明》古诗,流传下来的署名是杜牧,但到底是不是杜牧写的,古诗词研究者们有不同的声音,肯定者言之凿凿,否定者也掷地有声。但不管是不是唐代大文豪杜牧作的《清明》都不要紧,作为华夏子民也不用过多去考究,只要倾心欣赏这首意境意蕴十分丰富的佳作,心绪即可“阴郁转晴朗”了。 《清明》是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前半段低沉悲戚,后半段明亮畅快,十分切合清明时节悲喜交加的社会氛围。不论是因为亲人故去的悲痛,或者纷纷不停的冷雨带来了伤感,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郁闷的。或者作者欲借酒消愁寻找酒店,没想到牧童手指所在,竟然是大片杏花掩映着的小村庄,怎不叫人眼前突然一亮而悲极生乐呢。此诗展现了清明期间阴雨连绵,一个失魂落魄者问道牧童的特写场景,有实描有虚臆,但并不是仅对清明节这一天的形容和描述。 (七)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节吗? 绝大多数的华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世界名画,它所描摹的应该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情景。但事实未必如此,如果按照杜牧的《清明》意境,这幅画中人物、草木等,并没有悲悲戚戚的低沉格调,有的是车马喧闹的繁忙繁华。同时,自古至今,“清明”二字既可以指时令节气和节日,也可以指代当时社会的“太平盛世”,《清明上河图》要表现的,应该是称颂人们生活在圣明清平的幸福时光中。因而,它不是清明节场景的单一再现。 (八)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吗? 对茶叶不“感冒”者听到“明前茶”,可能会如坠云里雾里,而爱喝茶的人听说“明前茶”,都会心神往之。“明前茶”的确是清明节时采制的茶叶,彼时因其虫害较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而被视为茶中佳品、极品。 同时,清明节前气温较低,影响茶树发芽数量,叶芽生长也比较缓慢,适合采摘的茶叶很少,故而又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明前茶”,不一定必须在清明节前采摘炒制,才算真正的“明前茶”,如果清明期间遇到长时间的异常低温气候,在清明期间采制的茶叶,也都可以视为“明前茶”呢! (九)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不能相互问安问好吗? 近些年,每到清明前夕,就会有人发微信说,清明前后不能相互问好了,因而从3月25日到4月7日之间,不再向群友们问安了,请大家见谅,云云。很多人也觉得,清明节是祭祀先人和已故贤达的日子,有所禁忌似乎很有必要,听了这个说法就入蛊了。其实,“清明期间不能相互问好”的说法,是错误和片面的。 固然,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应是扫墓祭祖,但这不是清明节活动的全部。在春暖花开的仲春与暮春交界之时,万物萌发、田草青青、桃李芬芳、蜂飞蝶舞,天气与环境都非常适合户外运动,踏青郊游及其他娱乐项目,应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很好选择。正如有关清明的古诗词所写:“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再说了,清明节以纪念先人传承孝道为重中之重,但人们不可能总是沉浸在悲凉的气氛里。生者终究要在纪念完先人之后,继续过好当下和以后的日子,高高兴兴去踏青去会友去办事,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因而清明期间互相问个“早上好”、“晚安”,没有什么不妥帖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社会上也有一股异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常常以所谓的“创新”为由,或以莫名的说辞、杜撰故事的方式,极力矮化、抹黑(红)和冲淡隆重、浓烈的中国节日内涵,这倒是国人应该引以警惕的。 版权声明: 本站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