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逸飞中文网 首页 头条报道 查看内容

东湖岸边人老师的极品文《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赏析

2025-2-23 19:42| 发布者: 一默先生| 查看: 55| 评论: 58 |原作者: 莫道不销魂

简介:赏析作品:东湖岸边人老师的极品文《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 原文链接:https://www.yfzw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563fromuid=1246 赏析时间:2025年2月22日晚8点—9点 赏析地点:逸飞中文网 ...
      130109cb16pzrz.png

      赏析作品东湖岸边人老师的极品文《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

      原文链接https://www.yfzw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563&fromuid=1246
      
      赏析时间:2025年2月22日晚8点—9点

      赏析地点:逸飞中文网夜校群

      创作体会:东湖岸边人

    主  评:阿巧

    副  评: 金丘足迹  莫道不销魂  夏宇

     微信图片_20250222155040.jpg

      王才建,网名:东湖岸边人,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退休干部,曾在三所省级示范高中担任书记、校长等职务,有多篇论文、诗词、散文等作品公开发表。

《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创作体会

       逸飞夜校的老师文友们,大家晚上好!
  从天龙校长那里得知,我所写的《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被安排到逸飞夜校赏析并希望我分享创作体会时,心中满是感恩,又有些许忐忑,忐忑自己的文笔尚浅,怕讲不好让大家失望,但承蒙厚爱,我便鼓起勇气,与诸位唠唠这创作背后的事儿。

  一、创作初衷——源于心底的敬仰

  赵州桥,于我而言,一直是个神秘又迷人的存在。作为世界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式石拱桥,它就像一部承载千年历史的厚重典籍,每一页都填满故事。这般沉甸甸的历史底蕴,让我心底涌起无尽的向往与敬畏之情。
  我盼着能用手中的笔,揭开它神秘面纱一角,让更多人瞧见其独特风姿,这就是我创作的源动力。我期望文字化作桥梁,连接现代人与这座古老石桥背后的建筑文化,使它不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名词,而是鲜活地走进大家视野、心间。

  二、灵感闪现——平凡日子的馈赠

  灵感这东西,奇妙又平凡,常常藏在生活的琐碎里。回首往昔,师范毕业前夕讲授茅以升《中国石拱桥》的场景,仍清晰如昨。那时的赵州桥在我脑海只是个朦胧影子,却莫名地勾人。后来,得知有机会亲临赵州桥景区参观,往昔模糊印象与当下期待猛地碰撞,燃起了创作的小火苗……
  当真站在景区检票口,古朴典雅的门楼、韵味悠长的对联,醒目地映入眼帘,往昔记忆如汹涌潮水奔腾而至,震撼直击心底。那一刻,我心急地想用文字定格眼前的一切,让内心触动永恒留存,灵感就此彻底绽放光芒。

  三、实地考察——积累素材的基石

  为让文章有血有肉,实地探访赵州桥景区,是重中之重。踏入景区,宛如开启一场时空穿越之旅。检票口处镌刻《中国石拱桥》全文的石墩牌,瞬间将我拉回昔日课堂,那是情感与回忆交织的宝藏素材。沿着路径前行,左侧李春亲手所植的古槐树宛如沧桑智者,枝干似岁月勾勒的线条,树皮沟壑藏着悠悠往事。我细致观察,从枝干形态到树皮纹理,力求捕捉神韵,转化为生动文字,让读者仿若能触摸到岁月痕迹。
  登上望桥亭俯瞰,赵州桥犹如金色长虹卧于碧波,与蓝天白云、潺潺河水勾勒出绝美画卷。这壮丽之景,深深烙印心间,成为描绘赵州桥的核心素材。此外,桥下构造、桥栏雕刻、对岸御碑等每处细节,我都用心咂摸、记录,它们如同拼图碎片,拼凑出文章的丰富与详实,全方位展现赵州桥的风貌。

  四、写作手法——雕琢魅力的刻刀

  写作过程中,我多方尝试,力求将赵州桥的魅力尽显。比喻与拟人,是我频繁运用的手法。把赵州桥比作“璀璨明珠”“宏大史诗”,赋予其生命,让它仿佛能倾诉千年过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人文价值,借此直抵读者内心,使其真切感知赵州桥的非凡之处。
  诸多诗词的引用,力求成为点睛之笔。像“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等诗句,恰似神奇的钥匙,解锁文化密码,浓厚古韵扑面而来。它们从不同时代视角烘托赵州桥的壮美,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人共赏此桥的风姿,感受多元化的魅力。
  行文结构上,移步换景,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踏入景区起,脚步慢慢挪移,依次描述沿途景致、建筑、文物,好像化身导游,引领读者漫步赵州桥,努力做到条理清晰,代入感与连贯性十足,使读者若身临其境,顺畅步入我笔下的赵州桥天地。

  五、情感流淌——贯穿始终的灵魂

  文章中,处处流淌着我炽热浓烈的情感。惊叹于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仍傲然挺立,它宛若坚毅的卫士,守护着一方水土与人情,这份顽强,让我动容。
  踏上桥面,轻抚古老的石块,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指尖仿佛触碰到历史脉络,与古代工匠心灵相通,感受到他们建桥时的专注与匠心。凝视李春的雕像,那坚定自信目光,让我深深折服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工匠精神”。这些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我竭力融入字里行间,盼读者也能同频共振,心生触动。

  六、主题升华——文化传承的呼声

  文章主题升华,承载着我对赵州桥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以及对背后坚韧创新民族精神的敬仰。
  在当下快节奏浪潮中,古老文化瑰宝易被遗忘,我期望借这篇文章唤醒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珍视。赵州桥,是历史馈赠,彰显民族智慧与精神。我们应像守护它一样,守护传统文化根基,传承民族精神火种,并以其为奋进力量源泉,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七、收获感悟——成长路上的珍宝

  这篇拙作,在荷塘月色社团发表后,莫道不销魂老师写下了精彩的编按,收获了诸多好评,被评上了逸飞极品,于我而言,是莫大鼓舞与珍贵馈赠。此番创作经历,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只要怀揣真心感受历史文化珍宝,并用真诚、细腻的文字记录、展现,即便力量微薄,亦是意义非凡。同时,我深知,一篇游记不能仅仅停留于景色表象描写上,要深入挖掘人文、历史内涵,与自身情感水乳交融,方能叩响读者的心门,引发心灵共鸣。
  回顾全程,我明白,文章获得认可,或许机缘巧合,自身亦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但我定会珍视此次经历,持续磨砺写作技艺,用心体悟生活,感受文化魅力,力求日后用更成熟的文字,展现璀璨文化瑰宝。也衷心期望与更多志同道合之友交流切磋,携手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倾尽绵薄之力。
  谢谢各位评析老师,谢谢大家!

mmexport1731589342798.png

       笔名阿巧,原名赵玮,性格开朗,喜欢静雅,爱生活、爱自然、爱写作。2015年开始写作,代表作:《春去春又回》《像海棠一样迷人的奇女子》《爱在铁塔荷花开》等,收录在自己的文集《时光里的遇见》。

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
——赏析东湖老师的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与大家在逸飞夜校群里相聚!
  感谢逸飞夜校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文学赏析、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平台,感谢天龙校长把这次赏析作品主评的机会给了我,我感到非常荣幸!
  东湖岸边人老师的极品游记《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让读者从不同视角、全方位沉浸式体验赵州桥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匠心独运,咏史怀古,气势宏伟,内涵丰富,思考深刻,将文学创作的“情”与文化思考的“理”巧妙融合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品位。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进行赏析:

  一、语言隽永含蓄,文字灵动飘逸,似行云流水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章的精髓。《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一文在语言表述上独树一帜,用灵动优美的语言,将自己亲历赵州桥的所见所闻所感,以一种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赋予了赵州桥以生命的色彩,让它生动鲜活起来,立体可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具有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文采斐然,字字珠玑。光看文章的题目,就起得非同凡响,耐人寻味。“触摸”一词用得很妙,触手可及,调动了读者的触觉和感官,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赵州桥的敬畏和热爱之心。在作者的心里,赵州桥犹如自己的心爱之物,小心翼翼地用手去触摸,唯恐不小心给弄损弄坏了。“千年传奇”这四个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赵州桥的古老沧桑和坚不可摧,任岁月沧桑变化,桥身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历史上先后遭遇了10次水灾,依然屹立如初,坚如磐石,它的确是一个不朽的传奇,令人惊叹不已!
  作者在写作手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引用、借代等,一个个文字犹如跳动的音符,轻轻触动着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在脑海里产生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图画,如电影中一个个桥段,不断闪现着,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醉美享受。比如,开篇“在岁月浩瀚的长河中,赵州桥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依旧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它如同一部宏大而壮丽的史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人文的温度与艺术的魅力……”短短的几句形象比喻、凝练诗意、意境深远的语言,就涵盖了赵州桥的千年历史,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史诗般的存在,不可撼动。
  叙事、议论、说明、抒情相融合,把赵州桥的艺术之美,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比如:“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洨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的。李春,这位天才的工匠,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精神,创造了这座举世瞩目的桥梁!”文章由此及彼,过渡自然,语言流畅,如绸缎般丝滑。作者由衷地赞美赵州桥,自然地想到了建造桥者——李春,讴歌古代工匠的创新精神,让文章的内涵得以丰富延伸。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灵动、飘逸、诗意的文字,为古老的赵州桥注入了蓬勃的生机,让它光彩焕发,有一种大气雄浑和谐之美。如:“赵州桥与洨河相互依存,河水滋养着桥梁,桥梁点缀着河流。”“整个桥洞就好像一张巨大的弓,张力十足,气势磅礴。”古诗词的引用,更是为文章锦上添花,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气息和历史厚重感。如:“安济欣看千年济,李春赢得万口春。”“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些诗句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它不仅仅是对游览经历的形象逼真叙述,更是作者情感、思索与哲思的深刻表达。
  从文字叙述中就能看出,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特的感受力。以细节传递情感,优美的语言贯穿全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头脑中产生鲜活的画面,如身临其境般。徜徉在一行行文字之间,可以尽情地感受赵州桥景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独特风情。

  二、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情感真挚饱满

  内容上言之有物,充实丰满。如果说文字是文章的外表和装饰,那么内容定是文章灵魂和核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相得益彰。这就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文学素养,选材要典型,内容要真实,情感须真切,主题得鲜明。
  整篇文章立意新颖,规模宏大,涵盖范围广,从历史的纵深度,挖掘出赵州桥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既有对赵州桥周围环境的描写,也有对赵州桥本身的细致刻画。段落之间,自然紧凑,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引领读者畅游享有“中国第一石拱桥”之称的赵州桥。作者目之所及皆风景,赵州桥检票口的古典门楼“中国赵州桥”几个大字遒劲有力,具有深厚的历史韵味;石墩牌上刻着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先生写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对赵州桥作了详细的介绍,每一个字都如同跳动的音符。“小广场上李春种下的古槐树,见证着赵州桥历经的沧桑岁月”“每一道沟壑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凸起都是一段历史。”“望桥亭上,赵州桥可以尽收眼底。”“就像一条金色的彩虹,横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赵州桥的设计,古朴美观,栏板上雕龙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不仅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每一块石头,都仿佛是历史的书页,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赵州桥的深情和敬爱。跟随着作者的行踪,读者也仿佛亲身游历了赵州桥,感受它的高大坚固,它的雄伟壮观,内心不由地升腾着对李春的崇敬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文章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身心完全融入,边走边看边思。看到这座伟大的桥梁建筑,作者不由地发出由衷赞叹:“只要有智慧和勇气,就能创造出不朽的奇迹!”“那雕像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李春‘工匠精神’在闪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赵州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一篇优秀的散文,定是作者用心雕琢出来的,一定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触动别人,直击心灵,引起共鸣,让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了对中国古代桥梁的细致探访和深刻思考,对古代建筑艺术有一种敬畏之心和传承之情。将文学创作和文化思考与完美结合,使文章内涵得以丰富,主题得以升华。

  三、结构合理紧凑,布局独具匠心,表现手法灵活

  文无定法,对于游记类散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文章避免平铺直叙,需要精心加工修饰,不但要求语言美、内容美,还要讲究形式美。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层次是否分明,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成功与否。优秀出彩的文章,犹如美味佳肴,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而差强人意的文章,让人味同嚼蜡,没有读下去的yu望。
  作者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可谓匠心独运,既有传统的写法,又有自己的风格,不落俗套。以游览顺序为脉络,移步换景,按空间的转换安排结构,随着地点的转移,由远到近,从上到下,先整体再局部,再回到整体,犹如电影里闪现的一个个镜头,焦点不同,视角不同,每一个画面都精彩纷呈,让人过目难忘。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像是画家写生,将几幅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画,很自然很和谐地地排列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赵州桥景区,探究它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领略它千年的神韵和风华绝代。
  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如画家的工笔细描,每一笔都妙笔生花,活色生香;有的轻描淡写,一笔掠过,看似粗犷简约,却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道是无情却有情。或直抒胸臆,或隐约含蓄,手法灵活多变,行文洒脱自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样可以让文章更有感染力,很好地表现主题,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时时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

  四、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产生愉快的沉浸式体验和美妙的心理感受,能够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思想性,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它所传达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是作品的内在价值;艺术性,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让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而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质,表现在语言的优美、形式独特和表达深刻上。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三者相互关联,是构成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石,只有三者完美统一,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作者由衷赞美赵州桥,赞美高超的工匠精神,赞美古代劳动者的智慧,称赵州桥为“宝贵的桥梁遗产”,它对后世桥梁建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赵州桥,一座千年丰碑,见证了岁月变迁,传递了建筑艺术的薪火。在作者的心里,“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部活着历史,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一首无声的赞歌。”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作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描写赵州桥的在历史上卓越价值和无可替代的地位,从表到里,层层深入,从描写赵州桥的外观,到赞美赵州桥和建桥者的创造精神,结合新时代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上升到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高度,做到了文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如果非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文章中有些语句重复。比如,两次描写赵州桥的经历的地震和水患,显得重复累赘。
  以上就是我的浅析,只能说是抛砖引玉,言语不到之处,还望东湖老师和文友们见谅。谢谢大家!
  225627y48q9fat.jpg     
       邱从仁,笔名金丘足迹,郴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红网佳作天地版特评老师,逸飞中文网小说版版主,在《人民之友》《人民代表报》等媒体发表通讯报道、代表典型事迹10多篇,《朱向群:讲好新时代“半条被子”故事》获评第31届湖南人大新闻奖二等奖。在湖南红网“我们的脚步”“向未来出发”“振兴杯”“贤母文化”主题全国文学大赛中《我的山乡路》《父亲的酒》《城步飙歌向未来》分别荣获特等奖、二、三等奖。工作之余,喜欢码码字,聊以自娱,偶有小小说、闲情散文刊发于《桂林日报》《郴州日报》《郴州文艺》等报刊杂志。     

饱墨风情讴古桥,挥洒文辞著华章
——赏析东湖老师佳作《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


   大家晚上好!
  初识赵州桥,是我读书时期学习了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茅以升所作的《中国石拱桥》,虽说是说明文,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简洁明晰,其构造功用纤毫毕现,我们由此知道了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式石拱桥。
  如今再识赵州桥,则是赏读东湖老师极品游记《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阅罢如临其境,具象惟妙惟肖。赵州桥的沧桑雄奇、傲然风姿,如老朋友见面那样熟稔亲切。
  跟随东湖老师的脚步,我们亦仿佛触摸到了赵州桥的一石一栏、一景一隅,桥下缓缓流淌着的洨河,亦如一位历经风霜的睿智老人,悠悠地向我们诉说着赵州桥的古今传奇和沧桑历史。

  一、步步生景,于平实叙述中彰显古桥风姿

  跟随东湖老师的步伐,我们有如跟班游历般,亦步亦趋逐一欣赏了古典门楼、石墩牌、古槐树、平棘山和望桥亭,决眦目之所观佳景美色,极尽渲染赵州桥巧夺天工、古朴庄重之雄浑。
  及至零距离拥抱赵州桥,张力十足、气势磅礴的主拱,小巧玲珑、兼具功用的桥身两肩站拱,每一块历经风吹雨打的石头,每一处精雕着龙兽和花卉图案的桥栏板柱,尤其登临广场瞻仰天才工匠李春雕像,我们似乎瞬间能够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赵州桥产生心灵对话,放飞豪情,体感体触其精湛工艺和千年传奇。

  二、善用修辞,于妙肖描摹中深化古桥印象

  东湖老师实乃读书万卷、落笔生花的高手,比喻、拟人、顶真、引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信手拈来,对比和衬托、渲染和烘托、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运用自如,让读者生发出无限联想和想像空间,具象留下摇曳生姿、恍在眼前的景致风物。
  如“赵州桥检票口的古典门楼,宛如一位庄重神圣的守护者,默默地矗立着。”“那深深的纹路,仿佛铭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道沟壑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凸起都是一段历史。”“赵州桥与洨河相互依存,河水滋养着桥梁,桥梁点缀着河流。”“我轻轻抚摩着这些雕刻,那细腻的纹理仿佛是古人的指纹,感受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好像穿越了时空,与隋代的工匠们进行了一场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当我走近它,触摸它那一块块古老的石头,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心跳。”
  各种收放自如、独具慧眼的写作手法和修辞运用,有如画龙点睛般增色添彩,赵州桥的拙朴、灵动、精致、壮美外观形象和勃勃古韵,立马鲜活显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三、引经据典,于迂回穿插中映衬典雅之美

  东湖老师欣欣徜徉于赵州桥及其周边潋滟湖光自我陶醉中,结合赵州桥寓意深刻、绵延悠长的古代建筑文化,时不时嵌入有关赵州桥的桥名变迁、诗词楹联、古今文客骚人评价、神奇故事,更有利于读者问牛知马、望文生义、见微知著,不断加深赵州桥千年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心灵感悟。
  如“安济欣看千年济,李春羸得万口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初月出云,长虹引涧。”“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
  细细品悟,赵州桥的前世今生、绝美景象,就烙印在读者脑海里,人虽未至,心已往之。
  又如“这棵古槐树是当年李春建造赵州桥时亲手种下的,它见证了赵州桥的诞生与成长。”“那时我给学生们讲授这篇说明文,赵州桥只是脑海中的一幅模糊不清的画卷。如今,站在这篇文章前,我情不自禁地大声诵读起来,声音在空气中回荡着,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的课堂重叠着。”“整个桥洞就好像一张巨大的弓,张力十足,气势磅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小拱与大拱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28张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读着读着,我们就悄然读进了赵州桥的神奇世界,迷醉其间,不知往返。正如东湖老师所说:“这座千年传奇之桥,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一首无声的赞歌。”

  四、触景生情,于夹叙夹议中升华文章主题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精辟论断,它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文学观念,即所有的景色描写(景语)实际上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情语)。我们通过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观东湖老师《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诚然矣。
  如“这一刻,我不再是一个游客,而是一位带领学生探索知识的老师,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个字,都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曲。”“仿佛在告诉后人,只要有智慧和勇气,就能创造出不朽的奇迹!”“我无法读完全诗,但御碑可以见证赵州桥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像保护赵州桥一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
  尤其是文末东湖老师热烈奉上浸润身心的即兴之作,“千载赵州桥若虹,李春巧筑韵无穷。历经风雨安然立,石拱传奇岁月融。”最是文者强烈的诗意奔涌和情感表达,千年赵州桥,风雨何足惧,沧桑长精神,传承逐浪行。
  读罢东湖老师美文,我们有如完成了一次赵州桥全景式的灵魂之旅,心如洨河流水般澄澈,遍身沾满了赵州桥的古意古香,身心俱悦,豪情满溢。
  我也想说,美哉,赵州桥,壮哉,赵州桥!你永远是中华儿女心中一座千年风华、光芒万丈的励志丰碑!
  以上是我的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望大家斧正,谢谢!

171906bbd9pe0e1.jpg

        王莉,笔名莫道不销魂,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热爱生活,喜爱文学。近年来开始在网上写作,有作品发表在《天水日报》《秦州文艺》《采撷时光的微笑》等报纸书刊,印有个人文集《拨动生命的琴音》《拨动真情的心弦》《携手时光情悠悠》。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赏析东胡岸边人老师的《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在逸飞夜校这个暖融的心灵之家里与大家欢聚一堂,很荣幸能够在逸飞夜校这个文学殿堂里同各位老师探讨交流写作的方法,很荣幸作为副评来赏析东湖岸边人老师的极品游记《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
  这篇文章围绕赵州桥展开了细腻且饱含深情的描述,从多方面展现了赵州桥的魅力与价值,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阅读这篇极品文后的感受。

  一、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严谨不苟的科普性

  东湖老师很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活色生香,美不胜收,引人入胜,本篇也不例外。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例如,“在岁月浩瀚长河中,赵州桥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将赵州桥比作明珠,突出了它的珍贵与耀眼;“微风似柔纱般轻抚着,阳光温暖和煦,宛如金色丝线般洒落于大地。”把微风拟人化,赋予了它温柔的动作,营造出了柔和的氛围。将阳光比喻成金色的丝线,生动地描绘了阳光的温暖和美丽,阳光“洒落于大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温暖的感觉,仿佛阳光如同细密的丝线,轻轻覆盖在大地上,带来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我最喜欣赏文中作者穿插的大量比喻、拟人句,从头至尾俯拾即是,信手拈来,“路左边小广场上的一棵古槐树,犹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的枝干粗壮,如龙蛇般蜿蜒伸展着,仿佛是岁月的巨笔在天空中勾勒出的苍劲线条。”“赵州桥,这座千年传奇之桥,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赵州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在阳光的照耀下,河水闪烁着点点金光,如同无数颗宝石洒落在水面上。那光芒璀璨夺目,仿佛是历史的光辉在闪耀。赵州桥的倒影在水中摇曳着,如梦如幻。”在作者的眼中,赵州桥犹如他眼中的“西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都是越品赏越有韵味。
  再来欣赏作者眼中的这一幅别有情调、醉眼醉心的图景:“此刻,它就像一条金色的彩虹,横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气势恢宏,仿佛是连接天地的桥梁。远处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如棉花糖般轻盈洁白,与赵州桥相互映衬着,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桥下的洨河,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缓缓流淌着,泛起阵阵涟漪。”这几句比喻句的连用,将自然景观(洨河和天空中的白云)与人文景观(赵州桥)很巧妙地相结合,彩虹、棉花糖、碧绿的丝带,各美其美,色彩丰富,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引用、对偶的妙用,也堪称一绝,“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这些诗句、对联的引用,彰显了作者的古诗词底蕴,为文章增添了古典气息和氛围。另外,作者还选用了许多典雅、富有韵味的词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如“笔力遒劲”“端庄典雅”“意味深长”“古朴豪放”“矫健俊逸”等词语,精准地描绘出赵州桥及其相关环境和物体的特点。
  在欣赏赵州桥的同时,作者对其建筑结构进行了严谨、科学的介绍。如“它是中国第一石拱桥,桥长50.82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两端宽9.6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运用精确的数字说明桥的结构特点,体现了作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28张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小拱与大拱相互呼应,构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对大拱、小拱的构造,以及这种构造在节约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增强过水量和美观上等方面的作用,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让读者在感受其美的同时,也充分了解到赵州桥背后蕴含的科学价值。

  二、清晰合理的行文结构,真挚的情感抒发

  文章以作者游览赵州桥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描写了赵州桥景区的各个景点,依次写了到达赵州桥景区、进入检票口、看到古槐树、登上望桥亭俯瞰赵州桥、走到桥边观察、走上桥面欣赏雕刻、来到桥对岸等内容,条理很是清晰,观赏途径便捷,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沉浸式地领略赵州桥的独特风采。
  在描述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将对赵州桥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介绍与自己的所见所感相融合,逻辑紧密。例如,在介绍赵州桥的结构设计时,先说明李春采用单孔敞肩石拱结构的原因,再阐述这种结构的优点,层次分明严谨。
  反复阅读,不难发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座千年屹立的古桥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如“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憧憬,踏入了心心念念的赵州桥景区”,直接表达了对赵州桥的敬仰。在描述赵州桥的过程中,处处展现出对其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的赞美与热爱。通过对赵州桥的深入描写,作者深刻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结尾处“我们应该像保护赵州桥一样,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点明了主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升华了文章的情感内涵,体现了作者有着很强的保护意识。
  另外,作者对这座桥梁的设计师——李春进行了由衷的极力赞美:“李春,这位天才的工匠,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精神,创造了这座举世瞩目的桥梁!”“李春,这位伟大的工匠,用他的双手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这座宝贵的桥梁遗产。那雕像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李春工匠精神在闪耀!”字字句句体现出对李春的无比敬佩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赞美,令读者不由地将“李春”这个名字铭记在心,他值得我们世代怀念与敬仰!
  总体而言,这篇游记,将文学性、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完美地融合。通过对赵州桥的精彩描绘,带领读者走进这座千年古桥的世界,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作者匠心独运,用心写就,实属不可多得的佳作!被评为逸飞极品,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以上赏析,仅是个人的感受,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微信图片_20250222161243.jpg
   
    朱孝勇,笔名夏宇,中共党员,现为湖南汝城县中医医院宣传组长。自幼爱好文学,曾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网》《新湖南》《华声在线》《红网》《逸飞中文网》《红网论坛》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

千年古桥的诗意书写
——赏析东湖老师的《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


  大家晚上好!
  很荣幸作为今晚“作品赏析会”的副评,与大家共同赏析东湖岸边人老师的《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这篇极品游记。
  反复细读品味此文,领略了文中赵州桥的独特魅力,惊叹作者精妙高超的写作手法,佩服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敬重和保护情感。下面,我从八个方面具体赏析:

  一、情景交融的开篇引入

  文章开篇极具感染力,作者将赵州桥比作“璀璨的明珠”“宏大而壮丽的史诗”,形象地展现其不朽的光辉,凸显它承载的厚重历史、人文温度与艺术魅力。紧接着,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唯美的描写,“天空如棉絮般铺着朵朵白云,微风似柔纱般轻抚着,阳光温暖和煦,宛如金色丝线般洒落于大地”,从视觉、触觉等多感官角度,营造出温馨惬意的氛围。
  这不仅为后文踏入赵州桥景区的期待与敬畏之情埋下伏笔,更使情与景自然融合,让读者迅速沉浸于文本情境之中,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开篇技巧。

  二、对联文化的巧妙穿插

  文中对联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检票口的“安济欣看千年济,李春羸得万口春”,形式上对偶工整,富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上,既介绍了赵州桥原名“安济桥”及其济世之功,又赞颂了桥梁设计者李春。这副对联,引发读者对赵州桥历史文化的好奇心,成为开启文章文化内涵的一把钥匙。
  “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则生动描绘出了赵州桥的美景,将桥与水的灵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仗工整,且意境优美,让读者如临其境,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使文章在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上达到了高度统一。

  三、回忆与现实的相互交织

  作者由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全文石碑,回忆起44年前师范毕业前夕实习讲授此文的情景。此时,作者身份从游客转变为肩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老师,这种身份转变,寓意深刻,意义重大。
  回忆与现实的重叠,使文章时空交错,丰富了内容层次。它不仅体现作者对知识传承的重视,更展示了作者对赵州桥情感从理论认知到实地感受的升华。读者能从中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变化,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这场心灵之旅,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共鸣与内涵深度。

  四、古槐树传说的衬托

  作者对路左边小广场上古槐树的描写,为千年屹立的赵州桥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枝干粗壮,如龙蛇般蜿蜒伸展”“树皮粗糙,沟壑纵横”“树叶繁茂,郁郁葱葱”,从形态、质地、生机等不同角度刻画古槐树,赋予其生命力。传说这棵树是李春建造赵州桥时亲手种下的,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
  传说为古槐树增添神秘色彩,使其成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和当地文化传承的象征。古槐树与赵州桥相互映衬,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感受到赵州桥景区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五、多维度描写千年赵州桥

  建筑结构与历史价值。文章详细介绍了赵州桥的建筑结构与历史价值。它建于隋朝年间,由李春设计建造,采用单孔敞肩石拱结构。这种结构既美观大方,又坚固耐用,能有效分散水流冲击力。赵州桥是当今世界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式石拱桥,历经洪水、地震等考验安然无恙,充分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湛技艺,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丰碑,见证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辉煌成就。
  外观风貌与自然融合。作者从不同位置对赵州桥的外观风貌进行了形象逼真的描写。在望桥亭上俯瞰,赵州桥像“金色的彩虹”横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与白云、洨河相互映衬,构成美丽画卷。从桥边、桥下、桥面等位置看,桥洞“像一张巨大的弓,张力十足,气势磅礴”,栏板望柱上的雕刻精美,蛟龙等图案“若飞若动,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这些描写,全方位展示赵州桥的雄伟壮观与古朴美观,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让读者感受到赵州桥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

  六、众多文物的文化映衬

  在桥对岸公园发现的“赵州桥乾隆碑题字”御碑,虽因草书和年代久远无法读完全诗,但它见证了赵州桥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文中提及的其他珍贵文物,如同沉默的证人,诉说着赵州桥的辉煌过去。
  文物,丰富了文章内容,使赵州桥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它们与赵州桥相互印证,从不同方面展示当时的社会文化,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传承,体会到文物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七、精神内涵的深刻挖掘

  文章深入挖掘赵州桥蕴含的精神内涵,这也是我最想表达的意思。
  赵州桥历经千年不倒,既得益于精湛设计与施工工艺,也离不开历代人民的精心维护,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精神。赵州桥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智慧、坚韧不拔与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对其保护高度重视,彰显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作者站在桥边,将赵州桥视为活着的历史、厚重教科书与无声赞歌,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思考,呼吁人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八、结尾的诗意升华

  结尾“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赵州桥上,给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描绘出唯美画面,为文章增添浪漫色彩。作者不舍离开,即兴吟诗,再次强调赵州桥的特点与历史意义,呼应前文,使文章在诗意中圆满结束。这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更将读者的情感推向高潮,让读者在感受赵州桥魅力的同时,对历史文化产生更深的敬意与思考。
  《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通过多种亮点,将赵州桥的独特风姿、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精神内涵等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在写作上技巧娴熟,结构清晰,语言优美,主题深刻,立意深远,让读者领略到了这座千年古桥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235930jnowkz8k.gif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路过
雷人
雷人
握手
握手
鲜花
鲜花
鸡蛋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5-2-22 21:51
    赵州桥,于我而言,一直是个神秘又迷人的存在。作为世界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式石拱桥,它就像一部承载千年历史的厚重典籍,每一页都填满故事。这般沉甸甸的历史底蕴,让我心底涌起无尽的向往与敬畏之情。
      我盼着能用手中的笔,揭开它神秘面纱一角,让更多人瞧见其独特风姿,这就是我创作的源动力。我期望文字化作桥梁,连接现代人与这座古老石桥背后的建筑文化,使它不再是历史书上冷冰冰的名词,而是鲜活地走进大家视野、心间。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5-2-22 21:51
    为让文章有血有肉,实地探访赵州桥景区,是重中之重。踏入景区,宛如开启一场时空穿越之旅。检票口处镌刻《中国石拱桥》全文的石墩牌,瞬间将我拉回昔日课堂,那是情感与回忆交织的宝藏素材。沿着路径前行,左侧李春亲手所植的古槐树宛如沧桑智者,枝干似岁月勾勒的线条,树皮沟壑藏着悠悠往事。我细致观察,从枝干形态到树皮纹理,力求捕捉神韵,转化为生动文字,让读者仿若能触摸到岁月痕迹。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5-2-22 21:52
    文章开篇极具感染力,作者将赵州桥比作“璀璨的明珠”“宏大而壮丽的史诗”,形象地展现其不朽的光辉,凸显它承载的厚重历史、人文温度与艺术魅力。紧接着,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唯美的描写,“天空如棉絮般铺着朵朵白云,微风似柔纱般轻抚着,阳光温暖和煦,宛如金色丝线般洒落于大地”,从视觉、触觉等多感官角度,营造出温馨惬意的氛围。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5-2-22 21:52
    文章以作者游览赵州桥的行踪为线索,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描写了赵州桥景区的各个景点,依次写了到达赵州桥景区、进入检票口、看到古槐树、登上望桥亭俯瞰赵州桥、走到桥边观察、走上桥面欣赏雕刻、来到桥对岸等内容,条理很是清晰,观赏途径便捷,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沉浸式地领略赵州桥的独特风采。
  • 引用 一默先生 2025-2-22 21:53
    跟随东湖老师的脚步,我们亦仿佛触摸到了赵州桥的一石一栏、一景一隅,桥下缓缓流淌着的洨河,亦如一位历经风霜的睿智老人,悠悠地向我们诉说着赵州桥的古今传奇和沧桑历史。
  • 引用 天龙 2025-2-22 22:54
           今晚的“作品赏析会”气氛很热烈,从大家的掌声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东湖岸边人老师,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创作“真经”,大家从中受益匪浅。阿巧、金丘足迹、莫道不销魂、夏宇四位老师精彩纷呈的赏析,各具慧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联手为大家呈现了一场赏析盛宴!
  • 引用 天龙 2025-2-22 22:55
          希望大家细心阅读,融会贯通,汲取精华,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东湖老师为标杆,创作出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为逸飞中文网添砖加瓦!
  • 引用 汝城邱从仁 2025-2-22 23:24
    认真品,认真悟,大有所益
  • 引用 春风杨柳 2025-2-22 23:32
    好文章值得品
  • 引用 海尔罕 2025-2-23 05:37
    经典的文章,精彩的赏评,点赞支持。
  • 引用 杨慧波 2025-2-23 08:04
    东湖岸边人老师的原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作者观察细致入微,语言流畅优美,处处彰显了赵州桥厚重的历史、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建造者精湛的建造技艺。可以看出来,为了撰写这篇精品佳作,作者是花了许多精力去了解赵州桥的前世今生。作者在全文中没有说一句喜欢赵州桥的话语,可是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对赵州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洋溢着对建造者李春的敬佩与赞誉之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作者人随景行、心随景移、情随景生,对赵州桥的描写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文章婉约中不失豪放,真实中饱含深情。把赵州桥古朴典雅中不失美观、俊逸灵动中不失细腻等建造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中有整体的观察,更是有细节方面的描绘。门楼上端庄典雅、笔力遒劲的隶体大字,石墩牌上勾起作者久远回忆的《赵州桥》全文,古槐树沟壑纵横、蜿蜒伸展的高大雄姿,平山和望桥亭上对赵州桥尽收眼底的俯瞰,桥面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雕刻等,都体现了赵州桥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壮观景象,体现了它对历史变迁的有力见证。作者描写详尽,但又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详略得当,并没有偏离主题。而且,这不是一篇简单意义上的写景游记,更重要的是,文章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创新精神,传达了珍惜历史、传承文化、保护文物、传承民族精神的光辉思想,让这篇文章有着一种浓郁的厚重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 引用 杨慧波 2025-2-23 09:18
    东湖岸边人老师的创作体会,道出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虔诚真挚的敬仰之情、喷涌而出的灵感来源、细致用心的素材积累、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令人动容的真情流露、意义非凡的主题升华、给人启发的深刻感悟等,这些令人深思的创作体会让读者受用终身,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斟酌和借鉴,谢谢东湖岸边人老师发自肺腑的经验之谈,向老师学习
  • 引用 认真写字 2025-2-23 09:34
    东湖老师的原文和各位老师的赏评,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再读一遍又有一遍的感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
  • 引用 牙牙吉祥 2025-2-23 09:53
    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5-2-23 11:37 编辑

         妙笔生花的精彩佳作,经过各位老师各具特色的精准点评,更让人爱不释手,深入地领悟其中的妙处。赞!
  • 引用 燕飞来 2025-2-23 09:57
    《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创作体会……优秀作品是怎样炼成的
  • 引用 燕飞来 2025-2-23 09:59
    东湖老师的体会告诉我们,创作优秀作品,必经的阶段!
  • 引用 杨慧波 2025-2-23 10:20
    每次读阿巧老师的文章,都像是在细细品玩和欣赏一件技艺精湛、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受益匪浅,得到精神和艺术的惬意享受。在这篇赏析文中,作者条分缕析,用行云流水的文笔把东湖岸边人老师的原文之精髓和灵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学到了许多赏析文章的好方法。文章语言丰富,对原文进行全方位的赏析,真挚地表达了作者对原文的喜爱之情。
  • 引用 一品老刘 2025-2-23 10:23
    昨晚倾听了诸位老师对东湖老师的《触摸赵州桥的千年传奇》一文的深度解析!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受益匪浅,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再次谢谢各位老师授课。
  • 引用 天龙 2025-2-23 11:43

          感谢阅读、跟帖哦
  • 查看全部评论(5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