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4-1-17 22:38 编辑
【编者按】读罢李总美文,能想象出当初土地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打土豪分田地,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虽然我们没有经过那个阶段,但是可以看出当初党的政策已深入人心,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壮大和发展了革命队伍,使得土地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土地革命取得成功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增收节支、反腐倡廉、扫除文盲、加强思想教育等等,使得革命的队伍越来越强壮,党领导下的红色根据地由此而形成。今天,重温这一段历史,让我们更加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当初党在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能坚守初心,团结人民、敢于挑战、去争取胜利,才有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强国有我,砥砺奋进,才能使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美文值得好好学习,特别是当今,一些人私欲膨胀,忘了来路,这篇文章无疑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建议精华共赏!(清秋丽影)
龙广洞苏区的土地革命与经济文化建设
1933年春,湘南特委和郴县县委根据几年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和湘赣苏区斗争的经验,决定建立以郴县凤鸣区龙广洞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王涛、谷子元、尹子韶等人和郴县县委在龙广洞召开会议,研究组建中共郴县“二·六”区委;同时建立龙广洞苏维埃政府。这标志着郴县土地革命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一、龙广洞苏区的土地革命
龙广洞苏维埃政府,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以王槐德为主席、谢振修为副主席、谢如松为土地委员、王振钓为赤卫队队长,王振铋为赤卫队政委的政府组织架构。龙广洞苏维埃政府在中共郴县“二·六”区委(区委书记王昔祥、副书记赵武,组织委员王振洲,宣传委员袁可良,妇女委员彭四姑)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中共郴县“二·六”区委和龙广洞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按照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的部署,首先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经验,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并由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由此诞生。1929年4月、1929年7月、1930年2月、1931年2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系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的原则和政策。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这为以后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
为了更好地开展土地革命,龙广洞苏维埃政府举办土改干部训练班,学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和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研究土地革命的步骤和方法。这批被培训的干部,深入到各乡宣传发动群众,鼓动群众自觉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中来。
以土地委员谢如松为首的一大批土改干部,思想表现好、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依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结合龙广洞苏区实际,在打土豪斗争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其主要内容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地委员会对一般土豪不杀,只采取“和平捐款”的方法,对顽固土豪劣绅则予以严惩。
“和平捐款”的方法是:首先由当地党的地下工作者按各地土豪的经济情况,确定捐款对象和捐款数额;然后开出条子由游击队出面强制执行。对缴清捐款的土豪,苏维埃政府或游击队出具正式收据;对顽固不缴的土豪,游击队则采取“吊羊”的办法限期要求土豪交纳捐款。
所谓“吊羊”,即将土豪本人或直系亲属扣押起来,限他们将捐款如期如数缴来,缴完捐款后即将扣押的人质放回,并实行“二五减租”。对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则坚决予以镇压。当时被苏维埃政府镇压的有竹枧水土豪萧泽源,黄家垄土豪段廷师(捉萧光标烈士的凶手),铲共队队长陈逢柱,守望队队长段位秀、黄始芳等,狠狠地打击了fan动势力的气焰和封建习惯势力。龙广洞苏区以乡为单位,由土地委员专门负责。各乡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土地数量,平均分配土地,各村每人分得土地1.8-2.2亩。全区共有2000多户农民分得了土地,还造具清册,发放土地证,归各户管理耕种。
在土地革命中,郴县县委、“二·六”区委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
早在1933年春,湘南特委、郴县县委和湘南赤色游击队进驻龙广洞一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传发动群众。在发动群众的同时,一些国民党政府人士也被争取了过来,如在争取绅士唐贤浩时,唐贤浩亲书告诫其当乡长的儿子“辞职赔礼,以赎前愆”。他说:“他们(指游击)不是匪,而是一批有志之士,不该剿。”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当地群众对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有了更深的了解,广大群众纷纷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先后参加工、农、青、妇等革命组织的群众达5万多人。
由此看来,群众基础好,是土地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龙广洞苏区的经济建设
土地革命的胜利与成功,必然掀起经济建设的热潮。中共郴县“二·六”区委和龙广洞苏维埃政府还学习、借鉴中央苏区和湘赣省苏区经济建设经验,并联系实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建设办法。其主要做法有三点:
第一,提出“不荒一丘田、不空一块地,努力多打粮食,革命大巩固"的口号来鼓励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组织互助组,帮助军烈属、孤老种田,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准许人民自由贸易,流通商品,鼓励人民输入布匹、食盐、医药、日用品,输出粮食,交流物资,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第三,严肃财经纪律,规定凡是打土豪的收入一律归公,对违反纪律者从严查处。
苏维埃政府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开展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使农业、工业、商业、交通、邮电、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工作都有一定的发展。在山区,发动造林、伐木、种茶、制药、剥粽片、割生漆、榨桐油、培植果树、喂养牛羊、制农具、编草席、烧木炭、打斗笠……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这些作坊虽然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力低,但对满足军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支持战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苏维埃政府还十分重视廉政建设和司法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时代特征的廉政体系。发布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建立审计监督制度,在规范财政财务收支、查处贪污浪费、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卫队中队长萧仰岳在收缴土豪劣绅的财产时,看到很多衣服裤子,而自己的裤子又烂了,就随便拿了一条穿上,回去后受到组织严厉批评,并写了检讨,保证以后不再重犯。管财经的陈泽树,受地-主美人计影响,利用职务便利贪污挪用公款400元,“二.六”区委核实后,将其公开枪毙。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官兵,政治、经济地位一律平等。游击队官兵每人每月伙食费6元,政府工作人员也一样。
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各级党组织得到健全,培育了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首民歌正是苏区精神的真实写照,在苏区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建设龙广洞苏区,很不容易。在地理上,龙广洞苏区距县城40余华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龙广洞苏区范围广泛,横跨数座高山大岭,面积之大,令人惊讶。其时,二区和六区各设4个乡苏维埃政府。其中,二区的管辖区域是:第一乡下垄水、白石岭一带;第二乡黄花山、枫木岭、江口一带;第三乡龙广洞、山背;第四乡下竹枧水。六区的管辖区域是:第一乡礼家洞;第二乡平仓岭;第三乡曹家洞、卜荷丘;第四乡落仁洞。
在这些乡苏维埃政府中,第三乡龙广洞、山背发展得最好,尤其是稻禾里(倒窝里)、矮洞里、下洞、下湾(湾里)、庵头岭、瑶山里、割毛岭、野鸡窝、通山里、七姊石、仙岭下等村子,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在郴县县委和郴县“二·六”区委的领导下,龙广洞一带军民共建苏区,各个乡苏维埃所辖区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经济地位大大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了一个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
政治、经济上的翻身,使广大农民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和革命斗志、革命热情。他们拥护土地革命、拥护共产党,纷纷投身反“围剿”斗争之中——支援前线、慰劳红军,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三、龙广洞苏区的文化建设
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龙广洞苏区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苏区党组织清楚地认识到,“要造成苏维埃社会基础,消灭苏维埃政权之下的一切危机和争取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众,以生死存亡的决心来拥护苏维埃,都只有加紧文化教育工作”。苏区党组织依据当时湘赣省提出的“苏维埃文化教育工作,要以提高群众参加战争的热情,加强群众的阶级教育为其主要行政方针”,结合本区特点,大力推动文化教育建设。苏区以村为单位开设民众夜校,组织青年、壮年、儿童参加学习文化,接受进步思想教育。
苏区文化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多形式地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由于苏区的工农群众大都未曾受过教育,文盲率很高。因此,苏区党组织和各级苏维埃政府把对成年人的社会教育与对青少年的普通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开展识字运动。
社会教育最普遍的形式是设立平民夜校。为了在较短时期内取得较好的扫盲效果,各地除开办夜校外,还采取许多灵活多样、方便群众的形式。有的从柴、米、油、盐等日常应用字着手,有的在村头路口竖立配上图画的识字牌进行教学,还有的结合革命歌曲的歌词进行识字教育。
苏区教育的内容多是结合文化知识灌输革命思想,培养革命精神。苏维埃政府组织人员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革命性强的教材供群众学习。如其中一篇内容为“牛耕田,马吃谷,工农劳苦,土豪享福。多数穷,少数富,工农团结,建设国土”。这样的课文,通俗易懂,男女老少都能学,都能背,很受群众欢迎。此外,还学习《工农读本》《平民读本》《平民三字经》《革命知识》和珠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同时还阅读从湘赣苏区传来的《湘赣红旗》《红色湘赣》《湘赣红星》《特别通讯》《列宁青年》《红孩儿报》等报刊。
苏区的革命文艺生活也很丰富。苏区经常开展体操、拳术、球类、田径等体育训练、表演和比赛,组织政治讲演会、学术讲演会、讨论会、群众大会,举办歌舞、音乐、相声戏剧等演出会。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
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苏区还开展群众性的大唱革命歌曲的歌咏活动。当时,从中央苏区、湘赣省苏区流传过来的革命歌曲有《暴动歌》《五更送夫歌》《送郎当红军》《共产党宣言歌》《工农联合曲》等。其中鼓舞革命斗志的《工农联合曲》歌词为:“工农、工农,工农联合起来!不怕、不怕,不怕国民党来剿,工农、工农,勇敢努力向前冲!”
对敌进行政治宣传的《五条苦情歌》歌词为:“白军士兵们,你们都是受苦人,没饭吃,没衣穿,好可怜,当官的吃鸡肉,你们吃菜根,打起仗来死的就是你们。我们都是受苦人,本是一家人,劝你立刻拖抢来,我们官兵都一样……”
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诞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的边远山区。它之所以能在敌人的“文化围剿”下迅速地成长起来,主要得益于“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而国民党把“一切文化教育机关变成黑暗的地-狱”。
郴县县委、“二·六”区委领导的龙广洞苏区生机勃勃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使陷于苦难深渊的苏区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龙广洞苏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势头异常凶猛,其影响力不断地向周边辐射。苏区把郴县西边的小溪、江口、黄茅、芙蓉、保和、华塘、南溪、月峰、鲁塘连成一片,革命活动扩大到桂阳、临武、宜章边境,区域横跨骑田岭,形成四周达400余华里、人口5万多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采访对象
①彭建新:龙广洞瑶族村现任支部书记。
②王念槐:1948年生,龙广洞瑶族村村民,现住北湖区华塘镇土坑下一组,其祖父王昔祥1933年10月任中共郴县二·六区区委书记,其父王振鄂后任中共郴县二·六区团委书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20-1949)
[2]中国共产党苏仙区(郴县)历史.第一卷(1921-1949)
[3]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49)
[4]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5]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本文原载于2023年12月《文史北湖》第4期、总第1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