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青湖边草 于 2020-11-4 11:18 编辑
1 货郎一进村,先将拨浪鼓举过头顶,旋转手腕,“卟隆咚咚——卟隆咚咚……”拨浪鼓的声音一阵响似一阵,紧接着传来货郎拖着长腔的吆喝:“破褥子,烂套子,小孩戴的毡帽子,都拿来换大针喽!”声音沉稳、悦耳、绵长,极富亲和力。少顷,拨浪鼓的声音又起:“卟隆咚咚——卟隆咚咚”,货郎的吆喝不断传来:“破铜烂铁头发卷,都拿来换东西喽!”…… 货郎肩挑担子,手持摇鼓,走街串巷,边走边吆喝。直到有人过来,货郎不再吆喝,放下挑子,坐在小马扎上,抽几口旱烟歇息一下。 货郎是位老汉,附近小李庄的,经常来村子里吆喝,做小买卖。乡亲们都很熟悉老货郎,喜欢买他的小商品。货郎担的挑子是两个小木箱,箱子上下好几层,每层有许多小方框隔着,里边放满了针头线脑、扣子发卡、头绳镜子、火柴卫生球等。挑子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花样繁多,可谓一个流动的小百货商店了。也是乡间一道流动的风景。 那个年月,乡亲们手头紧,几乎没什么钱,家家都一样,一个字“穷”。货郎如果单单收钱是没有多少生意的,所以这种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在乡下大行其道,深受老百姓喜爱。
2 听到响声,正在做针线活的姑娘们,放下针线笸箩,挽着手而来。雪花膏和蛤蜊油淡淡的香味,诱惑着她们的目光。这些化妆品让姑娘们青春焕发,靓丽可人。她们会不惜钱财,一定要买的。姑娘们一会又把目光瞄向了自己喜欢的其他物品。有的要了花手绢,上边绣了对戏水鸳鸯;有的扯了几尺红头绳,拿着小镜子在乌黑的辫子上比量来比量去。姑娘们正值青春妙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商品换了一个又一个。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指指点点,叽叽喳喳。挑肥拈瘦中不知哪个姑娘多嘴,拍拍另一个姑娘的肩,哎!哎!打扮恁漂亮干啥,想找婆家了是吧!说完闪身就走,那姑娘便羞红着脸笑骂着追了上去……众姑娘一哄而笑,逗得货郎也忍俊不禁。 正在做饭的妇女,放下手中的锅碗瓢勺,从鸡窝里抓了两个鸡蛋,用瓢端着,快步而来。这些妇女喜欢针头线脑、扣子拉链、肥皂香皂等日常用品。是啊!一大家子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吃穿用度,哪个不要她们自己动手打理?像套个被子,做件新衣,纳个鞋底,做个鞋帮,缝缝补补,哪能缺了这些家伙什呢?妇女们很仔细,拿起针在额头上抹了抹,一个一个的挑拈。老货郎陪着笑,耐心地从挑子里拿出来,放回去,不厌其烦。 老太太颤着小脚,带着小孙子,一走一晃,身后跟着一只翘着尾巴的小花狗。小孙子满脸泪痕,撅着小嘴。老太太手里捏着一缕头发,随手塞给货郎,来一包糖豆,我家小孙子闹人呢!吃着糖豆,小家伙脸上马上由阴转晴。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热心的老太太走时还不忘打个招呼,他大哥,渴了就上家喝口水哟! 最稀罕的要数孩子们,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围住货郎挑子有说有笑,好不热闹。孩子顽皮,挑子被挤得挪了位置。货郎一边拦着,一边咋唬,孩子们,别挤!别挤!挑子要倒了!孩子们贪玩好吃,鹅一样伸长脖子,眼睛在气球、吸铁石、摔炮和爆米团等物品之间扫来扫去。几个孩子一商量,掏出壹分贰分的分壳子兑在一起,同货郎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买了爆米团和吸铁石。爆米团分给大伙吃了,路边又寻一些小铁件埋在小土堆里,把吸铁石放在一定距离吸上来,再放进土里,然后再吸上来,循环往复,乐此不疲。还有的孩子偷偷从家里掂来口破锅,换了气球和摔炮。领头的牵着气球摔着摔炮往前跑,一群孩子一窝蜂似地跟在后边。 小时候,同其他孩子一样,我也对货郎挑子里的东西充满好奇。特别是里边的一个绿色的帆布书包,更是吸引着我的眼球。初进学堂时,我背的是一个粗布书包,那是母亲一针一线为我亲手缝制的。可时间久了,书包磨了窟窿,颜色也淡了许多。绿色的帆布书包不仅美观漂亮,也结实耐用,我常望着它出神,满怀期待。看我总是在挑子前流连,货郎大概猜出了我的心思,就鼓动我拿破烂来换。于是,我常常搜寻猪骨头、麻绳头、废铜烂铁等东西,收集在一起,等待货郎的到来。知儿莫若母。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笑着从兜里掏出一沓角票,交到我手里。母亲又从土坯缝里掏出每天梳头攒下的头发交给我说,这下应该差不多了吧!我知道这一根根花白的头发是母亲辛劳的见证,是岁月的浸染,光阴的印痕,不知道她攒了多久。钱是母亲用来称盐罐油的,为了我,母亲节衣缩食,什么都舍得。母爱博大,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天,当我从货郎手里接过漂亮的帆布书包,心里兴奋不已,竟一宿没合眼,背着新书包去学校,我整个人儿都飘飘然,同学们羡慕得直咂嘴。后来它一直伴我成长,伴我走进高中,走进大学,度过难忘的学生时代。现在我仍把它珍藏在身边,收藏起那些沉甸甸的岁月,还有儿时的梦幻。
3 货郎担着挑子每天要串好几个村庄,严寒酷暑从不懈怠,赚些蝇头小利养家糊口,生活也一样艰辛。著名的歌唱家郭颂演唱的一首《新货郎》,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场景。歌词的内容:“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穿着个球鞋跑的快,打球赛跑不怕磨,秋衣秋裤后头垛,又可身来又暖和。小孩用的吃奶的嘴呀,挠痒痒的老头乐……货郎挑子究竟起源于哪朝哪代,恐怕没人能说得清楚。早在金代就有诗这样描写:“鼗(tao拨浪鼓)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可见货郎挑子至少有八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拨浪鼓是棰击膜鸣乐器,在《诗经》中曾记载为:“鞉(tao拨浪鼓),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我们以前所见的拨浪鼓,其实就是俗语中的“货郎鼓”。鼓形如罐,用羊皮或者兔皮制成,双耳较特殊,两边各缀有一个小小的硬料木珠,持柄摇之,木珠抽打鼓面叮咚有声,高底错落。拨浪鼓就是货郎的身份证,拨浪鼓一响,听到的人就知道货郎来了,纷纷过来凑个热闹。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货郎挑子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需求。乡村代销点以及后来超市的出现,货郎挑子作为时代的产物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淡出人们的视野,从此销声匿迹。但货郎充满生活情趣的吆喝声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让人永远怀恋。颤巍巍的扁担,颤巍巍的挑子,在人们心里依然鲜活。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