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皮人 于 2021-3-1 04:52 编辑
唐伯虎的扇子
【编者按】 妙、妙、妙哉!一篇是世人皆知的唐伯虎的扇子,一篇是现今的网络用语隔壁的老王。妙就妙在一把普通的扇子,能够像串珍珠一样串起了许多历史典故;妙就妙在一个简单的姓氏,似时间的隧道,穿越了古今岁月的风尘。诙谐、幽默、经典,绝对的大家范儿,于风轻云淡之中见山高水深,于只言片语之中见生花妙笔。此等文章,逸飞少见,自成一体,多多益善。倾情推荐,文友共赏,切望版主,附议精华。(黄皮人)
唐伯虎手里的扇子怎样?那叫一个美呀! 初见唐寅手里那柄折扇的时候,正值他在撩妹,追秋香,随手一摇,整个的英俊潇洒呀,女娃娃见了就岂止是风流倜傥,简直就是少女杀手!当下就把秋香美眉给勾搭上了,顿时,我对折扇的魔力大加佩服。 佩服是佩服,这扇子有何来历?它师承何人总得知晓吧,可别就是猪八戒的本领,这两三钉耙只够泡妞来着。 追根寻源,原来它还真的有些来历。它祖先叫“团扇”,却也是风流不羁的家伙。何以见得?野史为证:晋中书令王珉与嫂有染,捉白团扇与之,乐府遂有歌云:“白团扇,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呵,呵,本事呀,曲儿都传唱上了,够千年等一回了。 且不说是否有作风问题,也不看其他方面,单这一脉相承的功能,它也就只是装点门面的追妹的利器而已。怎讲?你看看,这白头山上的欧阳公子(见《射雕英雄传》)发扬光大,把扇子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无出其右了。 如此,我对折扇就抱上成见了,更与一把年纪不相符合呀,况且也不实用。讲实用,还是济公活佛的蒲扇好呀,济世救民,无所不能。我没这么高的道行,摇摇风,拍拍蚊子什么的,倒也合适,随手摆放,也不会有人见财起心。 就是这么定了,一把蒲扇走天下,很是自在。
这天,活佛忽然专门造访,实言相告:“施主差矣,老衲的宝物原也是团扇的前辈。” “怎讲?”我不理解。 “团扇薄不摇,窈窕摇蒲葵。相怜中道罢,定是阿谁非。” “啊?”这济公也会引经据典呀? “我说施主呀,这物件看在谁的手上,就决定它的作用啊。” 神仙的话怎敢不听,当下唯唯诺诺:“是,很是!” “你们这些个人呐,唐伯虎手里的纸折扇,虽然浪漫,现今却少有人把玩,都空调了,电扇都懒得扇了。” ……
啊!大叫一声惊醒过来,周身大汗淋漓,破扇还在身边,书案上那阙冥思苦想却还出律的古词,墨迹兀自未干,原来是南柯一梦。 罢了,唐伯虎的扇子,连同这把破蒲扇,还是挂在墙上做摆设吧,赶紧开空调去。
2017.10.16
《老王惹谁了?》
老王是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早些年积了些钱就把隔壁的的毛坯房盘了下来。房价飞涨,老王也是喜笑颜开。 近来,楼市调控,听说不动产开始登记,预测传闻已久的房产税也会接踵而至,老王有点坐不住了,于是一早就去了中介公司。 中介公司经理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一看生意来了,楼层不错,户型也好,当下拍胸脯保证很快就可以成交。 看房的人络绎不绝,准备做新房的也来过几对,就是最后没有成交。老王不解,问中介是不是价格定位有问题,经理告诉他,您在这地段的价格要算也还是便宜的了,看您楼上那家,还贵出百来元一平都出手了。什么原因呢?经理抿嘴一笑,您是“隔壁的老王”呀! 嗨,这算个什么事呀?老王彻底崩溃了,难怪早些天一对夫妇来看房,临走那先生还嘀咕着:“儿子做新房,隔壁住老王”,我这是招谁惹谁了呀?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隔壁老王”就名声远播了,不说家喻户晓吧,你就在电脑上打“GBLW”几个字母,保准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隔壁老王”几个字,这知名度之高吧,也不是件坏事,但就偏偏就成了和邻居姑娘媳妇发生绯闻的代名词。或者,有一个或者几个老王坏了名声吧,也不至于就把隔壁老王全部做了给人戴绿帽子的罪魁祸首呀。 我说老王呀,传说就没有好形象。人家藏了点私房钱,明明白白写下“此地无银三百两”,你倒好,转背就盗了,还留下尊姓大名:“隔壁王二不曾偷”,你说这不是贬低老王的智商,有辱老王的形象吗?这形象吧,不说还好,人家张三李四都没有问题,到下面怎么脸上就画成了“王五麻子”呢? 王某吧,我说也不用太着急,并不是什么都不好,或者只是阴盛阳衰吧。你看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就是你们王家人昭君呢。后来呢,历史也给你们王先生做了个正面形象,把男性成功人士定义为“钻石王老五”,只是附加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找不到老婆的单身汉。
说是这么说,其实老王家我是挺佩服的了,而且王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无法估量。比如书法大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诗词名人更是层出不穷,有“诗佛”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如果你还想在词坛混,不知道王国维你就OUT了。
道听途说,王家人因祸得福。因为知名度之大,这几个字点击率之高,他们准备“申请专利”了,趁还没有批下来之前,赶快在这里用上一用吧。
2017年9月7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