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校长:大家晚上好!今晚星光灿烂,今晚月光如水,今晚如诗如画,我们预约相聚于逸飞夜校群。本期安排的是作品赏析活动,赏析著名作家秋语老师的精品散文《住房,温馨的记忆》http://www.yfzw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945。本期赏析由散文版黄皮人、跌落人间的羽毛、杨慧波三位老师担当主评、副评。三位老师前期非常认真细致地准备,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将会联袂给大家呈现一期精彩纷呈的赏析! 主评:黄皮人(散文版版主) 潘汉成,笔名黄皮人,原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京市公安局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尤其是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岁月留墨香,温馨溢心房 --赏析秋语老师的精品散文《住房,温馨的记忆》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感谢逸飞夜校为我们安排了今晚的赏析课!由于我是第一次“赶鸭子上架”,赏析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给予谅解! 秋语老师生活经验丰富,文学功底厚实,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擅长描写70、80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其创作的“神奇三线”和“往事如烟”已成系列文集,在许多刊物和网站都有刊载,其中《住房,温馨的记忆》是众多作品中优秀的一篇。下面我就谈谈对这篇精品散文的感受和体会。 一、结构紧凑,布局精巧。 作品开篇直接入题,将读者带入了那幢老式的筒子楼内:“单身女工宿舍的走廊里烟雾迷漫,视线不超过三米。”(这是视觉)。 “七八个烧煤的炉子可着劲儿地朝外冒烟,空气中夹杂着呛人的煤气,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视觉与嗅觉)。 “不时有咳嗽声响起,生火的人自己也被呛着了。”(这是听觉)。 “人们小心地躲避着走廊两边的炉灶杂物,嘴上没说,心里把那些生火做饭的人来回骂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 这布局多么的精巧,为整篇文章的发展设置了一个特定的历史和空间,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集中反映了那个年代企业职工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 正如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所言:“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去。” 因为吃喝拉撒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当他处于一个特定环境,当一帮男人住进了单身女工宿舍时,就能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 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于是接下来就像剥丝抽茧一般作者将一件件、一桩桩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展示开来。 首先遇到的就是男女有别的问题,作者是这样交待的:刚入住妻子就给我讲了许多注意事项:一是不能进水管房,那里是女工的领地;二是不能轻易开门出去;三是……四是……这就为后面描写的许多“尴尬”事件埋下了伏笔。 民以食为天,然,筒子楼里没有厨房,只能在走廊里烹饪饭菜,于是烟熏火燎导致了环境污染:寄住在女单工宿舍的双职工越来越多,一家动用了烧煤的炉子,其他的家庭纷纷效仿,走廊里就热闹了起来,污染越来越大,最后就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偏偏我这人有个流鼻血的毛病,每天上下班都得数次穿越“封锁线”,煤烟一熏,煤气一呛,血流不止,三天两头往医院跑。 原以为搬进母子间环境会好一点,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母子间修在一个高坎上,靠厨房那边的后面是一个荒坡,几株小树,杂草丛生,据说里面有蛇出入。……蟑螂却多得要命,更可气的是,这些大个头蟑螂不怕人,见缝就钻,还经常飞着闯进卧室来。 上述这些故事情节,就像珍珠一样被“房子”串连起来,环环相扣,既严谨自然又妙趣横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职工的一种生存状态,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温馨”形成了反差,足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当然,结构的紧凑和布局的精巧,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熟识程度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二、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按说,描写工厂的题材,离不开宽敞的车间、高耸的烟囱和轰鸣的机器,然而作者是裁剪的高手,描述的人和事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如文章中出现的三线工厂、筒子楼,煤油炉等。这些名词如今鲜少可见,只有过来的人才有久别重逢的亲切感。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具有相对的私密性,唯有住房的隔离方能体现存在的空间,而当夫妻俩与一帮单身女工同住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时,就避免不了会发生一系列的“轶闻趣事”,就像话剧舞台一样,方圆三尺能够上演人世百态,故事精彩纷呈。 作者深谙此道,将夫妻的日常生活与男女有别这些敏感的话题置于逼仄的狭小空间内,重点描述了相互之间是如何“和谐相处、相安无事”的,同时也反映了面对艰苦环境而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如夏天丈夫出门,须妻子先行侦探“军情”,察看有无“军容”不整的女工在外行走。不仅如此,妻子还得在前面带路,排除一路“险情”,让丈夫小心地通过。如遇上二班的丈夫半夜回来,妻子也得提前在楼道口守候,以免误入“雷区”。 尽管如此,天长日久也难免有“不期而遇”的现象:还有一次,妻子上二班,快下班时我去接她,心想都下半夜了,尽管天很热,大家应该也睡了。毕竟是住在女单工宿舍,还是有些小心翼翼的,加上又听到了一阵水声,像是有人冲凉。看见从水管房门里印出的灯光,知道那些粗心的姑娘们又没有将门关上,忙喊了一声:“女兵们,请把门关上,有男兵路过……” 就见从里面探出个尽湿的头来,迅速一看,“妈呀!”赶紧缩了回去,“砰”的一响,门就关上了。 这些描述的语言,极具“三线”工厂的特点,因为是半军事化管理。活灵活现地反应了一种奇葩现象,即便男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带来诸多不便,却也彼此宽容理解,和谐相处,温馨满满。 作品还描写了后来搬进了不足8平方米的“母子间”,在那里与蟑螂进行大战,最终又得到了福利分房。这些故事看似描写那个年代职工的一种生存环境,实则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对新生活充满希望,于是作者感慨道:“住房问题解决了,我们终于在结婚五年之后有了自己的窝,虽然还很简陋,但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家。” 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前面的“环境污染”、“蟑螂大战”、“尴尬相遇”都是一种铺垫,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柳暗花明”的作用。 因为有住房就有了家,有家就有了温暖,一切都是围绕着“住房,温馨的记忆”而展开的,因为在这个“住房”里不仅孕育了小生命,结出了爱情之果,而且还有了一处属于自己的能够展翅飞翔的广袤无垠的文学天空!作者的家庭之梦、文学之路,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并延续成为而后的“温馨的记忆”。 三、文笔老道,语言生动。 文学属于文字的艺术,《住房,温馨的记忆》通过文字向读者传递的是温馨的气息和画面。即便描写住房紧张,男女无奈同住一个屋檐下,碰撞出来的也是一枚枚绚丽的火花。 秋语老师插过队、当过兵,做过工人,后又长期从事企业的文化宣传工作,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有着厚实的文字功底,因而老师的作品语言流畅,幽默风趣,对人物的刻画,对事物的描述,游刃有余,下笔有神,特别出彩! 如描写半夜起床上厕所,在走廊上遇见女工时的情形:“她穿着一身内衣,睡眼惺忪,一脸的疲惫,走得有些踉跄。当四目相望时她清醒过来,我们两人都尴尬异常,各自将脸转到别处,落荒而去。” 这段文字不多,但画面感极强,将现场的尴尬场面表露无余:既有人物的穿着、神态描写,又有相遇后的心态描写,而心态是通过行为表述出来的。 再如,描写儿子看见蟑螂时的情形:“一天晚上,才八个来月的儿子不知中了什么邪,两眼发直,盯着一个地方直着嗓子大叫,哭得声嘶力竭。我定神下来,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才看到对面墙上有十余个硕大的蟑螂,长长的触须相互探寻,也不知在交流什么。” 儿子的神态,蟑螂的动态,以及作者的心态在这里惟肖惟妙地展现出来。表面看是在写住房的窘迫,实际上是在写生存的环境。类似的描写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此外,还有许多“秋氏”词汇,令人拍案叫绝,堪称妙笔生花!如女同胞们的“零部件相同”,小便的“嘘嘘”之声,称蟑螂为“飞行坦克”等等。 这些精妙的比喻形象生动,既避开了肤浅乏味的解释,又起到了传神的作用,为整篇作品增色不少! 最后谈谈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仅为个人看法。感觉作者个人情感稍显单薄,因为文章的题目为《住房,温馨的记忆》,决定了其内容应该多一点抒情的成分。 当然,瑕不掩瑜,这篇文章还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我们细读细品!一孔之见,不足之处,请老师海涵!谢谢大家! 作者:秋语(著名作家) 秋语,一位在文学道路上不停跋涉的六零后,擅长小说、诗歌、散文及视频诗歌、视频散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曾用荒原、行者、野茅等笔名发表过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和文学网,目前共发表过千余篇各类文学作品。 大家晚上好!今晚很荣幸来到逸飞夜校群,与大家共同交流。前几天黄皮人老师转来天龙校长的旨意,让我谈一下散文《住房,温馨的记忆》的创作体会,让我的心一下就悬了起来,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溢满了心头。尽管我从事文学创作已有些年头了,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总的来说并没有取得多少成绩。谈创作体会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有些勉为其难但一想到皮人老师的鼓励和天龙校长的期望,我还是把电脑打开,写下了这段不成熟的体会。 一、创作经过、事件背景 《住房,温馨的记忆》是应《四川省工业遗产》杂志邀请而创作的反映三线企业职工生活的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发表在2019年该杂志的第一期上。这之前还发表过《那时,我们不懂什么叫撞衫》、《那令人欣慰的淡蓝色的火苗》,分别描述衣、食、住。这三篇文章都获得了该杂志的年度优秀稿件。 至今依然记得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事情,工厂住房特别紧张,根本无法解决新婚夫妇的住房问题,于是妻子也和那时结婚的年轻人一样,走了"私下协商"的路子。单身的女工人数并不多,每一间宿舍都没有住满,这才有了我们在女单工宿舍寻得一间婚房的事发生。住在曾经全是女工的领地,有着许多不便,冬天还好一些,夏天就得格外小心了。至今都记得跟在妻子后面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从走廊中穿过去上班、购物、上厕所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场景。这以后我们经历了数次搬家,从不到八平米的母子间,到足有二十多平米的套间,再到因企业搬迁而建起的足有五十多米的集资房,见证了一段住房的发展历史。 二、几点创作体会 文学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但文学不是生活的翻版,它总要表达一种意愿。就算是纪实散文,也不能记流水账,也得对素材有所取舍。在女单工宿舍,我取了住在里面的不便和尴尬,这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应出一种艰苦中的乐趣。 在母子间,我突出了住在里的狭窄,很有限的空间,四家人共用一间厨房,有殊多不便。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狭窄环境中,三线人仍然快乐地生活着,享受着大家庭的快乐。有了前面的铺垫,再描述分到了正式住房后的欣喜就顺理成章了。沿着这个脉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选好一个角度,从事物的中段入手,往前可以追述起因,往后可以描述发展。注重营造一些悬念,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在语言上注重质朴自然,不追求华丽,不堆砌辞藻,就如同拉家常一样,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注重主题的提炼,体现出那代人不畏艰苦、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主题通过文章中描述的情节而展现出来。 拉拉杂杂说了这些,也不知说到点子上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望天龙校长、阿巧、莫道两位副校长和各位老师们指正! 副评:跌落人间的羽毛(散文版编辑) 跌落人间的羽毛,本名施松秀,贵州省六枝特区岩脚镇人氏,生于1985年秋。毕业于贵州商学院。从小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四处奔跑,现在宜兴漂泊。从2017年开始用文字记录生命里的所见、所感、所悟,并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做生命的签约者! 时光轴上的一点 ——赏析《住房,温馨的记忆》 大家晚上好! 能够赏析秋语老师的大作,纯属逸飞散文版各位老师们的厚爱!尽管老师们对我小羽毛诸多海涵与包容,仍然诚惶诚恐,逸飞夜校开很久了,依然没有进入学习过。今得潘老师鼓励引荐,这才走进了这个大课堂,没想到我竟然是以副评的身份进入。下面我就对秋语老师这篇回忆散文说几句粗浅之言。 每一个时期大家对住房的期望值都不同,这些不同的点构成了一条线,把时光串联起来。老师这篇文章所展现给我们的是38年前的景象,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自然看不到那个时期的景象。当然,即使出生了,也看不到,因为我是地地道道的大山深处的农民子弟,只看得到泥土以及泥土上的鲜花。 所幸的是遇上了老师这篇《住房,温馨的记忆》,仿佛秋语老师是另一个我,化生在那个年代,感受那个年代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生子繁衍,如何沿着前人的脚步继续走到今天,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沿着这路走下去。 老师的房,我认为,分为生命外的房和生命内的房,生命外的房是企业给的,人住里面,而生命内的房就是老师的心房,住着家人、同事等,那些想起来便觉得温馨的人和事。老师就是这样以那个时期的住房为核心,把那些围绕住房问题产生的故事,用我们最容易看懂的字词把一个立体的时代铺展开来,让我们一读便懂。 无论是平凡还是华丽,只要能在时光这条轴上有一席之地,便是精华!所以虽然老师用的都是些平凡的辞藻,但全文却不平凡。这是与时代相关的,那时候没有所谓的奢侈品,诸如一粒钻石几千万、一个包几百万之说,但那个年代的平凡事物却是如今的无价之宝。比如老师写到的男女共处时,大家规规矩矩互相尊敬,这个年代是很难找到的。 文章中这样的细节有好几处,比如“刚入住妻子就给我讲了许多注意事项:一是不能进水管房,那里是女工的领地;二是不能轻易开门出去;三是……四是……”“一旦丈夫要出门,妻子就得事先到走廊里查看一番,有没有“军容”不整的女工在外行走,有,得等人家进了屋关了门才能让丈夫出去。这还不算,妻子还得在前带路,遇上没有关门且里面的女工只穿着内衣时,就得上前一步替人家把门关上,这才让丈夫小心地通过。遇到上二班的丈夫半夜回来,妻子也得提前在楼道口守候,以免误入“雷区”。这些不便和尴尬都在我们小心避让下安全地度过了。” 这些小事虽然平凡,但却能体现出那个年代人们的品格。 老师的这篇文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饱满,语言流畅易懂,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但我觉得老师这篇文章依然还有可提升空间,比如语句可以再精炼一些,内容再凝练一些,再把文章中心思想精进一些,可能会更完美些。 以上言论纯属小羽毛的个人粗言浅见,不合理的地方,还望各位老师海涵! 副评: 杨慧波(散文版编辑) 杨慧波,湖南省郴州市人,人民教师,现任逸飞中文网散版版主。喜欢音乐、阅读、写作。2014年开始沉迷于写作,从此笔耕不辍。教学随笔《那盆无名小花》曾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发表。“有志者,事竟成。”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赏析秋语老师的回忆散文《住房,温馨的记忆》 久闻秋语老师的大名,秋语老师的作品有着大家风范,非常值得大家品读和欣赏!拜读着秋语老师这篇文章,虽然语言质朴,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堪称大家学习的典范。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生活气息浓厚,非常接地气。 归根结底,文学是为生活服务的。秋语老师这篇生活气息浓郁的回忆性散文,犹如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紧闭的时空隧道的门扉,向我们再现了一幅幅曾真实存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幅幅令作者忆苦思甜的生活画面...... 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时代的产物,令作者既充满辛酸,又有饱经沧桑的感觉;既令作者增添了生活阅历,又让作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既让作者坚强面对苦难,又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及其他职工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作者一开篇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难忘的烟火气十足的图画:“单身女工宿舍的走廊里烟雾迷漫,视线不超过三米。七八个烧煤的炉子可着劲儿地朝外冒烟,空气中夹杂着呛人的煤气,让人喘不过气来……”作者开门见山地道出了当时住房条件的艰苦,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闻到了一阵阵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息,接着作者不惜笔墨地用大量文字,为我们讲述了职工们当时住在筒子楼里面的一些真实故事。 作者虽然没有大肆渲染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而艺术的反映,却真正体现了文学的本质特征,烙下了当时时代的烙印。而这样的住房问题,又是当时的体制约束下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情感真挚朴实,令人感动至深。 从作者简洁明了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作者和那些职工从来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非常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作者欣喜和感动于一次次住房条件的改善,从而心怀感恩之情。作者把当时的住房看作是“温馨的回忆”,可见,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对这样的情景产生过厌恶之情,相反,还苦中作乐,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次条件变好后幸福感的降临。 作者娓娓道来,犹如春蚕吐丝,一点一点地为我们呈现出心灵深处因慢慢地走出艰苦的环境而流露出来的喜悦和感激,而这些情感,都源自于作者朴素自然的对生活的感悟,源自于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像这样最贴近人们需求的情感,怎么能不打动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呢? 三、内容丰富具体,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用慢条斯理的笔触,把一件件令作者记忆犹新的住房往事娓娓道来,令读者像漫步于风景优美的林荫小路,一路上拾掇着发现美好的无限惊喜。文章中的故事看似是不经意的叙述,其实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写就的。这些详细的内容,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满满的正能量,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文章中最是那令读者倍感亲切的平凡琐事,作者至真至纯的情感,以及浓浓的烟火气,就像母亲温柔的手,抚慰着读者的心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说不足的话,我觉得秋语老师的这篇文章如果语言上再精致一些,结构上再紧凑一些,当属更好,但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精品佳作!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几点感受和体会,谈的不妥之处,敬请秋语老师海涵,谢谢大家! 天龙—校长:今晚的赏析精彩纷呈,三位老师细心地梳理出了几个亮点,从各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细致的评析,秋语老师敞开心扉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毫无保留地具体谈了创作体会,使得这篇文章更加立体化地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加深了大家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场景、所讲述的故事的妙趣而又温馨的感受。 回忆性的文章最容易写成琐碎的日记,平铺直叙,文字堆砌,没有亮点,味同嚼腊,而秋语老师这篇文章可谓匠心独运,在构思上下了一番功夫,在语言上经过精心推敲,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把小说的写法引入其中,极大地增强了趣味性、可读性,这是大家所缺陷的,也是应该好好学习的! 今晚的赏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感谢黄皮人老师、秋语老师、跌落人间的羽毛老师、杨慧波老师的精彩呈现!也感谢文友们的踊跃听取、大力捧场!这期精彩的赏析,也为其它专栏树立了样板!希望其它专栏负责人积极组织人员精心准备,推荐一期精彩的作品赏析!万分期待哦! 版权声明: 本站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杨慧波 发表于 2020-12-21 22:51
首先感谢逸飞夜校天龙校长以及潘老师给予我这次让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让我参加了这次精彩纷呈的赏 ...
跌落人间的羽毛 发表于 2020-12-22 07:22
想想老师们的成就,我还是一个毛孩子,实诚不敢枉说!老师们已经硕果累累,而我还在天上选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