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短小精悍的一篇文章,饱含真情地将竹沟之行的所见所感叙述得十分详尽。看到刘少奇、杨靖宇、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等革命先辈那些闪光的名字,看到他们为革命舍小家为大家,带领群众与敌人英勇斗争的丰功伟绩,看到那一份份弥足珍贵的翔实资料图片等,心中油然生出无限地敬意,使心灵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涤,也让读者受到了生动的教育,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今竹沟的百姓不负众望,全县已步入小康, 他们继承英雄遗志,追随英雄脚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正在奋力拼搏。文章笔饱墨酣,情真意挚,简洁明了,层次清晰,尤其结尾良好的祝愿跃然纸上,彰显出一颗赤诚之心,令人肃然起敬!故值得推荐!(清秋丽影) 竹沟行 作者: 增宏 位于河南确山县30公里处的竹沟镇,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一块重要的根据地。据史料载:先后有新中国成立后的8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走出彭雪枫、杨靖宇、张爱萍、张震等百多名将军,还有近5000名党政军骨干,堪称名副其实的“小延安”。 2022年7月2日,我来到这里,聆听目染那些永远盘桓厚土、震撼天际的声响。 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我走进位于现竹沟延安街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由周总理亲笔题写馆名。馆内陈列分为“早期革命活动”“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竹沟惨案”“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6大部分。 我轻脚漫步耳闻目睹、细心思谋揣摩领悟。从栩栩如生的先辈和英雄烈士塑像,到张张鲜为人知的老照片、从份份弥足珍贵的文件、材料、信函到件件蕴藏不凡故事的家什衣被物品,英烈和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印记,那面猎猎飘扬在红土地上的红旗,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把我带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 我看到了1939年1月,大革命时期的刘少奇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来到竹沟,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在简陋的小屋里,一顶棉皮帽一方关防印、一张小方桌两把实木椅、一盏麻油灯一个简书架、散发着他为开辟中原地区的抗日工作新局的青春气息,荡漾着一颗赤诚初心深深地浸润于这片红土地上的战斗情景。 我看到了1927年4月,只有22岁的杨靖宇,带领确山县5万民众举行了震撼中华大地的“确山暴动”,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之后又建立了竹沟第一党支部,播下了星火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火种。 更难忘两年后,杨靖宇带着不变的河南人敦厚和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奉命到东北,在关东大地白山黑水漫漫的冬夜里,用赤胆忠心燃放出一簇簇抗日的烽火,把鲜活忠魂留在了保家卫国中的黑土地上,从此一座彪炳史册的丰碑巍然屹立。 我看到了竹沟的沟坎圪粱上,闪动着前辈英雄们的壮志伟影。彭雪枫、李先念、王国华、陈少敏、危拱之、周骏鸣、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等一个个大义志士,舍小家为国家,披肝沥胆英勇战斗,谋划大局运筹帷幄、金戈铁马驰骋战场、把智慧高能镶嵌在无往而不胜当中,用义勇和生命浸润出傲然不倒的英姿。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宛若小延安。一声号令惊天破,千军万马若等闲……”现在,很多竹沟人还会唱当年的那首歌,很多人会讲那段大道正义的传奇。 1958年,在竹沟镇北1.5公里处建立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1987年,"竹沟革命纪念碑"落成,同年建立了革命烈士公墓和碑林。在这里,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道亮丽光辉的风景,每一座墓碑都诉说着一个壮烈的故事,每一件事迹都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历练。 如今,装满红色基因的老区确山,不负众望,沐浴着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如既往继承光荣传统,阔步向前化茧成蝶,农林牧副渔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绣出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烟叶生产基地县”“油料生产百强县”“河南省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等亮丽名片,全县步入小康,老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同样,今天的竹沟,更加鲜活灵动生机勃勃。“红色旅游品牌、绿色果蔬采摘品牌、金色优质烟叶品牌、白色山羊生产加工品牌、黑色土猪产业品牌”名扬省内外,一座蕴含显著特色的亮丽小镇正在繁茂拔节茁壮成长。 青山巍巍见证,绿水荡荡歌唱,红土热情不息,精神不朽闪光。愿红色竹沟煜煜生辉、愿美丽中原早日崛起、愿泱泱大中华繁荣昌盛,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坐在返郑的大巴上,我默默祈愿着...... 版权声明: 本站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