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荐语】又一篇洋洋洒洒的学术论文。文章对赋的历史渊源、传统特征、当今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通过举例子做比较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关于赋体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即既要继承古典文化的精髓,还要加入现代元素;既要辞藻华丽,还不能失去其深刻的内涵;既要简洁明了,还要考虑读者的审美要求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作品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富丰富,主题鲜明,富有浓浓的学术气息,对赋体文学的复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值得推荐!(清秋丽影) ![]() 赋体文学复兴:探索在当代赋创作中的困境与解答 李靓才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复兴,赋作为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受到关注,许多作者开始探索赋的形式与内容。当代作者在继承传统赋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与生活体验,使赋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有些作品结合现代诗歌、散文等形式,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当代赋的主题更加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科技、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增强了赋的时代感。当代赋在语言上更加口语化,更贴近现代读者的生活,使作品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在赋的现代转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辞赋家们有必要探索一下当代创作中的问题。 一、赋的历史渊源与传统特征 赋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传统文学形式,融合了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它通常用于描绘事物、抒发情感,强调修辞技巧和辞藻的华丽。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发展。 (一)赋的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赋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主要的历史阶段 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诗经》和《楚辞》时期,但在汉代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体,被称为“汉赋”。司马相如、扬雄等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赋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篇幅宏大、辞藻华丽的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赋逐渐简约化,更加注重抒情和哲理。赋的内容开始向个体体验倾斜,形式上也出现了骈赋和散文赋等多种风格。唐代以后,赋继续发展但渐趋简短,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然而,随着宋代词的兴起和元曲的发展,赋的流行程度逐渐降低。尽管赋在明清时期不如前代风行,但仍有一批作者在创作和探索赋的表现力,赋也仍然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赋的传统特征:分析赋的形式特点,如韵律、对仗和用典等 赋的传统特征,在形式与结构上,通常遵循严格的韵律和对仗规则,结构相对固定,常常分为引子、正文和结尾等部分。在语言风格上,多采用古典汉语,讲究辞藻华丽,讲究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在主题内容上,多集中于历史、自然、哲理、人物等传统题材,常常表现对祖国、家族、自然的赞美。在创作动机上,侧重于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对自然与宇宙的思考,或艺术追求与审美,具有一定的政治或社会功能。在读者接受度上,由于其古典性,现代读者的接受度可能相对较低,理解上需一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在传播与媒介上,主要通过书籍、诗词集等传统媒介传播。 (三)赋在历史中的文化角色:探讨赋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赋是文人士大夫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通过精细的韵律和对仗,作者能够抒发社会抱负、政治观点以及个人情感。在政治与文化领域,赋作为重要载体,常被用来向君王进言或讽谏,影响社会的审美标准和文化氛围。而赋在教育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科举考试中,它不仅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还要求其具备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赋兼具叙事、抒情和议论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它在文学以及音乐和艺术等领域都有所影响。赋还在宗教与礼仪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用于宗庙祭祀和朝会礼仪,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与祈愿。 总而言之,赋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传统特征非常明显。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了多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发展。 二、当代赋创作面临的困境 当代赋创作面临诸多困境,诸如形式与内容的失衡、创新的缺乏、文化背景的隔阂、对传统的理解不足等,导致读者群缩小、创作难度增加,亟待创新与推广以增强其生命力。 (一)形式与内容的失衡 不少当代赋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忽视了内容的深度与内涵,导致作品空洞。湖南郴州某作者有一篇名为《诗仙游莽山》的赋体文章,该文描绘了诗仙李白游览莽山的旅程,通过详细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活动描写,展现莽山之美及无障碍旅行的便利,赞美中华文化与自然奇观,表达对华夏繁荣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这篇赋在形式与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形式的繁杂与冗长。赋的结构较为松散,虽然继承了赋体注重铺陈与对偶的特点,但在长篇铺陈中,某些段落显得冗长,诸如“上得天台景壮观,天低地阔放眼量。可惜身在绝壁旁,寸土无依腿发慌”这些句子缺乏节奏上的变化和紧凑感,叙述节奏较为平缓,不够紧凑有力,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容易失去兴趣。 其次,内容的浅显与重复。内容上,相比于传统赋体常见的思想深刻与哲理性,这篇赋的主题相对浅显,主要集中在对莽山风景的赞美上。虽然描绘细致,但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情感寄托。再者,某些意象和表达方式重复出现,如“山高兀立三千丈,五指插天谁能上”和“瀑布飞流悬玉练,巨石临空竖金鞭”,这些描述多次强调了莽山的高耸与险峻,都可能导致读者觉得缺乏新意。 再次,主题的散乱与不集中。文章时而着重于莽山的自然景色,时而又转向文化情感,导致主题散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情感或思想线索。李白这个意象的运用似乎仅仅作为一个引子,未能与莽山的描写实现有机结合。 最后,文化元素的堆砌。文章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这本是丰富内容的手段,但若元素过于堆砌而未能有效连接,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例如,对“呼上酒”“驾乘仙鹤”“金缕曲”等有所提及,但这种文化呼应没有充分展开,显得浅尝辄止。 总体而言,作者在追求形式上的铺陈和内容上的丰富时,未能有效平衡二者,使得文章在连贯性和深刻性上有所欠缺。应在紧凑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二)缺乏创新 不少作者在模仿古人时,未能融入现代元素,使作品显得陈旧,缺乏新意。四川资中某作者有一篇《木偶赋》,该赋通过传统的赋体形式,赞美资中木偶艺术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表现了其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与创新。文章强调木偶艺术团队的创作精神及其成为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成就,展现了资中木偶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性。然而,尽管作品在内容上赞颂了木偶艺术的进步,但因过于依赖古文辞藻和传统结构,未能很好地融入现代元素和新时代视角,使整篇赋显得陈旧,缺乏新意与时代感。 首先,语言风格传统保守。作品通篇使用了典雅的古文辞藻(如“造化钟灵”“黎民击壤”“曼舞霓裳”),虽然在模仿古代赋体语言,但这种纯粹的古风很少与现代语言元素结合,可能给现代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文本的时代适应性不足。 其次,主题表达缺乏现代视角。尽管整篇文章歌颂了资中木偶的历史和成就,但在表达木偶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时,缺乏与当代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结合。没有体现木偶艺术在现代科技、数字化传播等领域的创新与融合,使其在新世纪中的活力与发展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再次,结构与内容缺乏变革。赋体传统的铺陈与对偶结构虽然保持了经典形式,但这种结构在内容推进上显得单一。在鼓励创新的当代文艺背景下,作品应更多地考虑如何突破传统束缚,以更具创意的形式来吸引读者。 最后,缺乏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在赞颂木偶艺术时,作品主要集中于其历史渊源和技艺,而在如何与现代文化审美、流行艺术相结合方面着墨较少。没有涉及如何利用现代媒体或跨文化交流来推广和创新木偶艺术。 总体而言,尽管《木偶赋》成功地使用了传统的赋体形式来歌颂木偶艺术,但在反映现代文化背景和推动创新发展方面有所欠缺,使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古板守旧,而未能完全激发读者的共鸣和兴趣。 (三)文化背景的隔阂 现代读者与古代赋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导致一些作品难以引起共鸣。江西会昌某作者有一篇《荷花赋》,该赋以古典赋体形式,赞美荷花的高洁品质和优雅姿态,通过丰富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展现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现代读者与古代赋体的文化背景差异,这类作品可能难以引起共鸣。文章不仅描述了荷花的自然美、超然品格,还涉及其在历史和民间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反映了荷花的文化价值和魅力。对现代读者而言,理解这些古典作品需要克服语言及文化背景的隔阂。 首先,文章中的辞藻和意象多源于古代文学传统,对此不熟悉的读者可能难以体会其中的深意和美感。例如,赋中多处运用典故和历史人物(如杨妃、西子)来隐喻荷花的品质和美貌,用典过于隐晦深奥,使得阅读困难,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理解。 其次,古代赋体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学有较大差异。赋体讲究对仗、押韵和铺陈,现代读者可能更习惯简洁的表达,对于这种铺陈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清风起兮烟波阔,德艺精兮境界高;莲子结兮星棋布,群芳采兮兰舟摇”),不易产生共鸣。 因此,尽管《荷花赋》在文学价值上颇具魅力,然而由于古代与现代读者在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一些作品可能难以在现代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或理解。通过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这种隔阂可以部分地被弥补。 (四)对传统的理解不足 不少现代作者对赋的传统与技巧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湖南株洲某作者有一篇《株洲赋》,该赋通过赋体形式展示了株洲的自然美景、历史文化及现代发展,赞美了其作为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史人物的贡献,同时展望了城市的未来。然而,作品在运用传统赋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方面存在不足。现代作者对赋的核心技巧和传统形式理解不够深入,使得作品在辞藻、结构和情感表达上的艺术效果不够理想,缺乏传统赋的层次递进和意境深化。 首先,从赋体的核心艺术特征来看,传统赋注重形式和结构上的规则,尤其是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美等。然而,《株洲赋》虽然在某些段落中表现出了辞藻的华丽与对仗的尝试,但整体结构上可能缺乏传统赋应有的匀称性和节奏感。部分段落在意象组合上稍显杂乱(如“洪泽蕴聚于幽谷”与“苍翠盈目,争高斗巧,奇峰浴耸于水间”),使得整体的节奏和读者的理解都有一定挑战。 其次,赋的传统技巧在于通过详细的描绘和繁复的辞藻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境。《株洲赋》在详细描写株洲自然和历史场景时,语言较为直接,虽然丰富但不够精练(如“波光潋滟,鹭凫翔止,洪泽蕴聚于幽谷;苍翠盈目,争高斗巧,奇峰浴耸于水间”),缺乏传统赋所强调的层次递进和意境深化。这种直接的描写虽能迅速传递信息,但在艺术表达的层面上,可能未能充分营造出读者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 再次,在内容的融汇上,传统赋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的对比与融汇。《株洲赋》在过渡从历史文化到现代发展时(如从“钟灵而毓秀,地灵则人杰,武以卫国,文可安邦”“马援仗剑伏波岭,鲁肃列阵渌水边”到“两型定而宏图起,一元始而万象新。闹市掩于翠树,广夏拔于田畴”),虽然意图明确,但在手法上稍显突兀。传统赋讲求自然过渡和浑然天成,而本文本在此方面的过渡处理略显生硬,使得不同阶段内容的融合不够自然,弱化了赋体应具备的浑融之美。 此外,从赋体技巧的历史传承来看,作者似乎对赋的经典样式和典故运用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继承。较少引用传统典故和巧妙借用历史人物的行为与精神,使作品在文化深度上稍显不足,制约了作品在立意和艺术表现上的高度。 因此,《株洲赋》作为当代赋体创作的作品,虽展示了浓厚的地方情怀和翔实的内容信息,但在传承传统赋的艺术和技巧方面仍有提高空间。当代创作者在继续探索赋这种文体时,有必要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传统赋的核心美学特征和技巧,使作品在保持现代感的同时,兼具应有的艺术性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当代赋创作中面临的困境还有很多方面,如语言表达不够精炼,现代赋有时使用过于复杂或华丽的词汇,反而影响了表达的清晰度和流畅性;又如主题的局限性,现代赋的主题往往集中在个人情感或日常生活,缺乏对社会、历史等更广泛主题的探讨;再如缺少审美意识,部分现代作者在创作时未能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需求,导致作品不易被接受;还如语言障碍、文化环境变化、传统技法局限、传承危机及教育忽视等。 三、当代赋的创新尝试与实践 (一)赋的形式创新 如何在保持赋特有韵味的同时,进行形式上的创新,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很严肃的问题。尽管在当代赋的创作中面临很多困境,但仍产生了不少优秀的赋,这些赋在形式创新上达到了至臻完美的要求。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学作有一篇《郴州一中赋》,该赋以特有的传统韵味为基础,通过灵活的形式创新,实现了对现代教育环境和文化的生动描绘。本文在保持赋体文学特质的同时,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尝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章在整体结构上遵循传统赋体的风格,以总—分—总的形式展开。在开篇部分,通过宏观视角描绘郴州一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迅速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接下来,文章从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生互动、教学理念等方面分别细致描绘,使得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尾部分,作者从个体体验的角度升华主题,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这种结构既符合传统赋的布局方式,又通过现代元素的引入增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 其次,《郴州一中赋》运用了大量现代化的意象与比喻,丰富了赋体的表现力。在文中,对于校园环境的描述,不再局限于传统自然景观的吟咏,而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楼、运动场、百年樟树等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作为描绘对象。例如,“教室东向,面暖阳而觉爽;高楼天冲,目叠嶂而籁发”一段,通过对建筑与自然结合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新时代学府的蓬勃生机。此外,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描述,如“篮球矫健,仿佛青影窜平野;跑操踊跃,势若野马大狂奔”,使用拟人化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动感的校园画卷。 形式上的创新还体现在作者对人物与事件的处理方式上。传统赋体常通过人物事迹来表现主题,而在《郴州一中赋》中,这一手法被现代教育观点和教学实践经验所取代。例如,作者对孔子与郴州一中进行对比,用开放民主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展现出新时代教育的内涵与优势。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在形式上突破了对古代名人的依赖,还通过实证性内容引发读者对教育发展的思考。 此外,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兼具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虽然沿用了赋的韵律和对仗工整的特点,但在用词上加入了许多现代术语和表达方式。例如:“进可探讨论道,相谈甚欢”一节,既保持了传统赋的雍容风格,又通过“探讨”“相谈”的现代用语增强了亲近感。 总体而言,《郴州一中赋》在保留赋体文学独特韵味的同时,通过引入现代意象、革新人物表现、丰富语言风格等形式上的创新,鲜活地展示了郴州一中的独特魅力。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赋体的现实意义,也使得古老的文学形式在现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赋的形式创新在于结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元素,通过多元化表现手法提升其感染力。在保留赋体特有的对仗工整、辞藻华美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意象与话题,使其贴近当代读者。通过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和内容结构的革新,不仅传承古典意境,还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表达空间,拓展了其在新时代的适用性和吸引力。 (二)主题的现代化 将现代生活、科技发展等新主题植入赋的创作中,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赋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华辞赋》中载有中国援外书法家郭名德先生撰写的一篇《江南桂东赋》,该赋体现了赋体文学在现代背景下的创新,通过将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等元素融入其创作主题,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本文不仅着力表现桂东自然和人文景观,更通过对现代成就和精神风貌的歌颂,实现文化表达的现代化。 首先,文章在描述桂东自然与人文景观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描绘。以“生态玲珑茶,清香幽远;花纹相思豆,味美色鲜”为例,这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特产,更体现出现代健康生活理念在其中的应用。这种对地方特产的赞美,不仅在于其古老和传统价值,更在于它们符合现代人对健康与品质的追求。 其次,科技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被融入赋中,显示出现代化建设成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段落如“高速丰碑,万众开颜。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直接描绘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通过描绘这些现代元素,作品不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赞美,还积极展现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动态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此外,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与现代意识的对比,引导读者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感。文中回溯过去英雄事迹,如“热血救国,战马嘶阗”,从而引发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而这些英雄壮举的介绍,也与现代面貌形成鲜明对照,激励人心,使得赋文具有超越传统的时代感。 民俗活动与现代观念的结合是文章创新的另一亮点。赋中提到“文化遗产保护,山城气象万千”,既肯定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现代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这与现实中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潮流一致,使得作品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感,也充满了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最后,文章整体语境设置与情感表达上,也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句子如“柔情碧水,博爱蓝天”以对自然的赞美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主题。这样,赋中文化深度与现代主题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不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也拓展了赋体文学的表现范围。 综上所述,《江南桂东赋》通过描绘桂东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地融合现代化主题,使传统赋的韵味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独特文化表达。通过这篇赋文,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桂东的地域特色,也能够领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精神风貌。这种创新不仅传承了赋的传统魅力,也使其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赋在现代化过程中,通过融入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等新主题,使作品更具时代感。这样的创作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之美,还反映出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多元,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赋的审美意识 作者在当代赋的创作中,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审美需求,让作品能易被大众所接受。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彭崇谷先生有一方石刻《莽山赋》,该赋是一篇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在创作中充分考虑了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使作品在传统风格和现代审美之间取得了平衡。作者在描绘莽山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首先,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莽山的自然景观,满足了读者对美景的视觉审美需求。文章开头通过“游林海,攀险峰”“观云图于山巅,赏湖景在柳岸”等句子,迅速将读者带入莽山的雄伟和秀美之中。这样直接而形象地描写,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激发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此外,作者细致地刻画了自然界的动植物,如“狡猴猛豹,窥伺于危崖芳树;山甲烙蛇,栖息在茂草山穴”,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画面感。 其次,作者在赋中融入人文历史元素,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吸引力,迎合读者对文化内涵的审美需求。如“瑶郎斟美酒,阿妹舞彩裳”的描写,展示了当地瑶族的风情,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和历史沉淀。而通过“朱陈指剑除贼,红军浩气上井冈”的历史叙述,将莽山的历史与革命精神相结合,使作品增强了厚重的历史感与理想情怀。这种虚实结合、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引发了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下生活的感悟。 此外,作者在描写莽山之美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现实社会的启示性问题,满足了读者对作品思想性的期待。在总结部分,作者从“莽山之胜”切入,对“明珠蒙尘”类比当今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倡导“弃陋习陈规,拔俊彦在平凡”,这样的社会观照让读者在领略莽山美景的同时,也激发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高了作品的教育意义。 最后,语言的优美和结构的严谨也是该作品能够被大众接受的重要原因。文章中对仗工整,辞藻华丽,又不失清新自然,如“千山万壑雾云濛,飞瀑珍禽古木藤”这样的对句,使得全文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与传颂。这种语言上的美感满足了读者对于音乐性的审美需求,使得作品不仅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更是一种听觉的享受。 综上所述,《莽山赋》通过精细的自然描绘、深厚的人文底蕴、现实关照和优美语言,成功地迎合了现代读者的多重审美需求,使得作品在当代背景下既具传统之美,又具现代之魅。这种审美意识的把握,不仅使赋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也为赋体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 在当代赋的创作中,作者应注重读者的审美需求,通过生动的描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社会关照,使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这样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增强了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结语:在当代赋的创作与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间的交融彰显了独特的文学魅力。然而,面对语言障碍、文化背景隔阂和创新不足等诸多挑战,仍需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形式上,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需灵活运用现代意象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和生命力。主题上,应融入科技进步、社会变迁等现代元素,突出赋体在当下的社会价值。重要的是,赋的创作者必须充分考虑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与审美度。借助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赋能在现代语境中被更多人接受与喜爱。未来,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赋将继续在文学的广阔天地中焕发活力,书写时代的华章。 ![]() 版权声明: 本站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