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唱得夕阳醉,道尽心中无限情 作者:王明见
12月14日下午,阳城公园分外热闹。 “残唐五代刀兵起,五湖四海动枪戟。大宋朝出了个保国将啊,姓杨名业住在汴京里……”冬日的阳城公园,来自商水县白寺镇的郭同学老先生左手敲击简板,右手拍击渔鼓,不时还伴个舞蹈动作,表情极为丰富、感情极其投入、演唱格外精彩。那曲调时而激昂有力响遏行云,时而低回婉转如泣如诉,令人回味无穷。 上年龄的戏迷们多年没见过这样的演唱了,坐在小凳子上听得入迷,他们边听边感慨:至少四十年没听过渔鼓道情了,没想到今天又找到了那种最亲切的记忆!嗅到了那种最亲切的味道!就连看多了电视、玩惯了电脑的年轻人也是新奇得很,站在人圈里凑热闹,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一曲唱罢,观众们掌声如雷。 道情是一种传统曲艺,源于唐代道士在道观内所唱的经文。所以“道情”也叫“道经”“道缘”。“道情”一词始见于南宋,到元代其形式趋于稳定。“道情”所唱内容最初为道士(或者道姑)化缘时唱的“修行的话”或者“感慨的词”。后来,民间艺人学得道情,并将其演变为用于谋生的技艺(曲艺),流传于河南、山西、陕西、安徽、山东等省份。但是,据文化部门统计,目前能精熟表演的艺人不过数十人,而且大多年老体衰,人亡艺绝的现状十分严峻。 商水渔鼓道情一般是一人表演,坐唱和站唱表演相结合。表演者左手执简板,左胳膊夹着渔鼓(也称“道情筒子”,河南的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右手四指按音律节奏击打。表演时采用说唱相间的艺术形式,说的部分有散白、韵白之分。散白表述故事情节、模拟人物的声态语气(表演者配以各种技巧使对白惟妙惟肖、逗人大笑);韵白重叙述,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伴以简板击节。唱腔曲调脱胎于道家音乐,结合豫东大地的民俗和方言韵调,多用真嗓,字正腔圆、节奏明快、清悠舒畅、极具浓郁乡土气息。 等郭同学表演休息时,我和他聊起他的道情情结。郭同学说起师承门派滔滔不绝:“听老师讲我们这道情艺术是道教全真派丘处机所创。丘祖开山派,自立大龙门。下凡来传道、收徒有七人。徒弟名和姓,孙高刘蔡马黄尹,至今道辈不乱。现存的艺术字辈名谱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护本,合教永圆明;智理忠诚信,崇高始发星;世量荣为貌,希夷显自宁;微修正仁义,超生勇会灯;大妙宗皇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修,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身;形满丹书诏,月盈样光升;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我们说唱道情的,无论走到哪里辈分都不乱,比如我这一辈,就是第二十一代‘智’字辈,我也叫郭智学。” 全真派主教丘处机,在武侠小说鼻祖金庸笔下是位武功高强、侠肝义胆的道士形象。历史上的丘处机生在金代和元代的交替时期,被元世祖追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距今近八百年历史,从字辈上推断,逻辑上与郭同学叙述是完全符合的。 唱道情的道具很简单,道经筒是一根三尺三寸长的竹筒,一端蒙上猪的护心皮或者蟒蛇皮,简板由花梨木做成。关于道经筒的来源还有个动听的传说:据传道家有五根竹筒,女娲补天用一根,道家的祖师爷李耳那里存一根,撑船摆渡的船桅杆用一根,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做道情筒用一根,还有一根下落不明。张果老的道经筒原长三尺七寸,经常背在背上用于点化世人。传说他在民间传道,遇见了一个盲人向他讨饭,他就把道经筒截三寸给乞丐制成竹板,并教会他唱劝世文,这就有了后来的“莲花落”;后来到染坊传道,截一寸给染坊做成了染布牌子。今天道情筒子都是长三尺三寸,因竹筒用蓝布缠绕,所以又称为“蓝条”。 郭同学12岁拜师学艺,是获得过国家领导人陶铸亲自接见表扬过的周口著名艺人周明扬(周成仁)的关门弟子。渔鼓道情这项艺术唱本很少,典籍也少,都是师徒口耳相传。作为衣钵传人他把师父成名的段子《圣人传》《庄周梦》《郭巨埋儿》《张廷秀》《司马懿扒墓》《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韩湘子讨封》等熟记于心,至今不忘。 从事渔鼓道情表演四十余年,辉煌时期的郭同学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东、天津及安徽北部。谈到现状,郭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由于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快速革新,更多视听娱乐节目精彩纷呈,对渔鼓道情这种传统艺术冲击很大。再加上渔鼓道情的剧情、节奏和表演形式等不能与时俱进,如今渔鼓道情已经走进了极其艰难的窘境。现在市场上没有演出的平台,演出收入还不如建筑队一个小工工资高,没人愿意再学习道情,就连天天受熏陶的儿子也不愿学习,远去内蒙古打工去了。如今,我们商水县道情艺术已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保护和传承却依然困难重重。 “惭愧啊!老师的家伙什儿都交给了我,我没有把它传下去,还要继续干下去啊,我不能看着渔鼓道情这种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艺术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呀......”郭同学说到这里眼睛微微湿润了,“现在我有两个愿望:一是能遇到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二是能到宝丰县马街书会演出一次。”他每年无论多忙,都要坚持外出演出两个月,就是怕放下的时间久,表演上生疏了。其实我更明白,他最怕的是自己坚守道情艺术表演的意志淡漠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商水县“阳城文化研究会”在一次采风活动中发现了他,有关部门正联系白寺镇相关学校,从“建设特色校园,学习传统艺术”角度出发,准备聘请他担任校外辅导员,培养孩子们学习渔鼓道情,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老艺术传承下去。 夕阳下,郭同学抱起渔鼓继续登台演唱,台下观众在他的演唱声中如痴如醉。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不由感慨万千:抢救、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老人不会说豪言壮语,其实他就是在默默坚守自我,坚守自己的“渔鼓道情梦”。 鹰击长空,驼走大漠;鱼翔浅底、飞燕掠波......无不是生活中坚守自我的精彩演绎——坚守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耐得住寂寞孤苦的内在涵养和灵魂升华的美丽! 夕阳很红很美,夕阳下醉心演唱的郭同学老人在我的眼中也分外美丽神圣而精彩!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