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5658|回复: 6

[文学评论] 从诗性到巫性的穿越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8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发表于 2019-10-27 22: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范文胜 于 2019-10-27 22:54 编辑



从诗性到巫性的穿越

----读范文胜长诗集《沅水》
文/杨林

      一口气读完范文胜的长诗集《沅水》,我有一种冲浪之后的快感,这种快感来自于诗歌文本诗性的爆发与一条江河流域文明的沐浴。认识范文胜,并可以读到他这首长诗,我是幸运的,也是愉悦的,更是按耐不住地想将他这首诗歌推介给爱好诗歌的朋友们。

       任何文学作品的愉悦作用无外乎作用于人的想象力,人的感受力、思考力和理解力。读完他的长诗后,引发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好诗的标准?似乎我从中又找到了答案:一首好诗既要人容易读懂好理解,又要给人很强烈的真实感受;既要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要启迪人的无限思考。概括起来就是:呈现、想象与理念。而范文胜的诗歌,就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这么一种可能:生活真实的再现、情感诉求的沟通、流域文明的传播、现实社会的思索、精神指向的引领。他的这首长诗《沅水》,是怎样通过具有真实可感可信的呈现、张弛有度的想象、现实与理想的思考,来抵达诗性智慧的彼岸,带领我们走向巫性神秘的境界呢?

     其一,《沅水》的诗性呈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艺术的本质是摹仿。无论对人的言行还是自然事物的模仿,其实都是还原生活,即对生活的再现。范文胜又是如何来进行呈现的呢?这首长诗的呈现,体现在结构与脉络的组织上,人与事的真实可感上,语言表达的通俗喻意上。

      先看看《沅水》的结构与脉络。全诗共七章311小节,约600行,从“序曲”开篇,主体部分有五章:“与祖母有关”、“纤夫与号子”、“傩面与圆”、“模仿与供养”、“风向与头颅”,最后到“尾音”结束,是按照时间顺序与空间排列组织成篇的。诗人以沅水这个意象在诗人心灵的投射记忆与人生经历为时间顺序,以沅水流经的支流、地域、景物等描写与抒怀为空间秩序,先后成章。诗人眼中的沅水,即是一个叙写的对象,也是一个倾诉的对象,更是一个心灵依附的对象。他在序曲中,从湘西开始落笔,把沅水寄托在与诗人生息相关的地域上,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进行叙写。他是按照沅水流经诗人生活过的地方、景物为书写对象,将自己的一生进行回忆、思考、重塑与寄望。“序曲”对沅水的起源与归宿做了一个概写,主体部分“与祖母有关”则是从祖母落笔写到沅水流域的祖先,再到“纤夫与号子”民众的苦难生活,然后写沅水湘西、怀化等地流域巫蛊文化现象。诗人按照这时间的逻辑顺序从沅水的历史进而写到现实生活,以及现实与历史的比较。“模仿与供养”、“风向与头颅”则是诗人通过现实生活的还原,对文化传承、灵魂皈依的一种思考。全诗从古至今、从大山到洞庭、从现实到灵魂、从流域到未来,即是一种物我一体的叙事,更是身心相依的叩问,娓娓道来、浑然天成。

     再看看《沅水》的容量与内涵。这首沅水所涉及的流域与描写客体,并不是沅水的全部,而是沅水流经的湘西、怀化一段,是诗人的故乡与生活过的地方。湘西、怀化的许多小溪、河流,大大小小几百条,都汇聚到沅水之中,也构成了沅水流域最重要的源泉。而武陵山脉在这个区域横贯南北,山势险峻、密林茂密、水流众多,像一道天然屏障,将那里农耕文明留下的一些人文、习俗与民风,与现代文明隔离开来,至今依然清晰可见。这为我们从中寻找先人流传的宝贵文化财富与纯粹精神支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上刀山,下火海/我每一次叩拜/都发现傩师像某个人的魂魄/身后跟着浪花”,我们可以跟着诗人从湘西独有的巫蛊传人“傩师”走进这片神秘的山林,了解先民的祭祀仪式、生活习惯与灵魂安抚总总细节。在第二章《与祖母有关》,他从祖母开始起笔,用整整一章来写祖辈、父母及亲人,乃至扩展到先人,就是意图将沅水这片流域的人文、文化做一个细致的梳理。且看:“辛女峰还是变成了祖母/将黑夜点燃,天空就是一朵流云/人间,都在接受神的点化”,这不仅仅是在写祖母,也是在写故乡的亲人,更是在写整个流域的人民乃至天下的大众。从第三章《纤夫与号子》开始,他将目光从亲人、故乡放大到整个沅水流域人们苦难的历程上来:


沅水是村民永久的图腾
我一直对着这个图腾给自己的身体塑型
盼望已久的时刻,我突然忧伤起来
我发现这排牯佬的称呼本身就是一个陷阱
钻进去的与钻出来的,同样是水做的命运和骨头
缺口和这条江一样,白净,文雅,整洁以及女人
败笔。固然已经失去过神的庇护
或者从未感知到号子与滩的歧义
任一张傩面在四指间掐算
一挂排的命数


       他开始通过还原纤夫的生活场景,力图表现一条江水的承载的苦难、隐忍与决绝,表达流域的人们不屈不挠抵抗命运的呼唤。这些崇山峻岭里的先民,都是因战火、灾害远从北方、江浙一带逃难而来,聚焦了很多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可以说这个区域是流传着以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和巫蛊文化的发源地。于是,跟着诗人的叙述,我们走进第四章《傩面与园》,读到了一个个傩师的形象,一场场傩戏反映的当地山民的生活百态,俨然一部少数民族的生活百科全书:


湘西人善用水,驱邪,喊魂,解刹,接先人,接骨
湘西人信沅州符,修房或者修坟,法力最强的可以赶尸
湘西人会咒语,咒语治不好的,那叫命数
湘西人爱酒,不论品质,不论喝法,壮胆就行



湘西人,不吝啬汗水,血水,泪水
但吝啬悲伤,吝啬号子,这些值钱
这里有三样绝对不能碰,神堂,女人和沅江
这里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匪,玉皇赐的面具有正反两面



有人说沅水是诡秘的
不信空,但寺庙众多
不忏悔,但又是一个千年孝堂
沅水流沙,但没有流失掉一句在胸腔里吆喝的孝歌
和心存内疚的脸


这一节,就是对湘西巫蛊文化的一个概述,从中我们读到了沅水在湘西流域留下的生活与精神证据。到第五章《模仿与供养》,则是诗人对经历过的沅水流域一些城镇、村庄、名山、河流等标志性景物进行逐一描述,让我们一一翻开这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风土人情和湘西人隐忍、坚毅的人性形成脉络。从这故土中,特别是从诗人的家乡“北榕村”里,我们看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更是看到他对人间冷暖的大爱。“我听见有人说醉了/当然,不是因为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有想家的时候/我也会顺着碗中的天梯/将北溶话说得如此含糊”。人到中年,范文胜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与见识融入诗歌,而他将故乡的记忆、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感悟都融汇到诗歌里:“潮起潮落,多少人来来往往/在无中生出汹涌/又在梵音中隐忍//我用记忆诉说/一顶斗笠,一条乌篷船/与一场风雨的故事”。从第六章《头颅与风向》起,诗人描写的是自己生活与工作的地方与经历,而“清水塘”就是他诗歌与人生的重点。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叹、纠结、辛酸与爱,都写进了以清水塘为中心的这片沅水流域,也将自己对人生的方向与灵魂皈依进行了深刻反省。


在沅江的流水里,清水塘是一个逗号
前面是滩
后面是潭
再往下三公里的仙人湾,像一个壶喙
之后就没有了野心和挣扎
也没有了卑微和忏悔
而我        
在茶壶之中



调制蜜饯
我不停地往生活里加盐
沅江向东
我脚尖向西,用锁骨拉着家乡
迎合太阳
在火的根部对火助燃
头颅成为风向


    到最后第七章,诗人反复从沅江回到内心与灵魂,从对沅江的描述与感叹到对整个自然的关怀与寄望。这种升华,不仅仅体现了沅水作为诗人表达人生与理念的“一个出气口”,更体现了诗人从沅水这个视角来观察、思考沅水流域文明的变迁、发展与传承。


至于我,应该算沅水腹中的棋子
举棋不定那一颗,时而黑,时而白


至于棋盘,我将北溶当成金角银边
由于要活下来,我一头撞向中盘,是一粒稗子


至于稗子,我更倾向是眼中的暗室
江边传来琵琶声,我仔细听又觉得是二胡


再仔细听,一切又归于宁静,而打破
宁静的是流不完的沅江水和此时挂于窗口的月亮


至于星座,一盘高深,在天上
一盘莫测,在人间,像摆在街上的残局


至于棋技,最有心得的是王昌龄和陶渊明
最转不过弯的是屈原,我介于他们中间,拿半条命当诱饵


至于沅水,仅仅是我假想敌
一个气口


     最后看看《沅水》的语言与表达。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不仅决定了诗歌呈现的效率,更决定了诗性反映的成色。范文胜《沅水》的语言呈现具有范式特点,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真实可信。要做到真实可信,不仅仅是内容表述上可感,更重要的是语言反映生活的技巧。诗人在长诗中以“我”为第一人称叙写,至始至终都在叙述与“我”有关的沅水承载的记忆与感悟,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方式,通过类似中国画的白描技法对相关景物、人物、事件进行素描,辅以切身感受和议论,使得人物栩栩如生、事物具体逼真、感受独到新颖,让人可触摸可体味。呈现是反映真实的生活现象,而口语又可以让读者接近诗人的表意,可以使表达更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比如,他在描写奶奶这个人物时,就是用细节去打动读者的。“吃完夜饭,奶奶总会小眯一会/然后反刍白天没做完的事/将猪草放进锅里煮花/再将它们砍得稀烂,那生活,那夜//吃完夜饭,奶奶又小眯一会/这次她没有醒来,她带着的那些/麻叶,冬枯子叶,猪娘藤,地地菜,麻秧苦到处长”,这一段,把奶奶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到死的细节,通过几行文字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方言与俗语。比如:我还遇见,打完农药的宝金/抽完我递给他的一根烟/就不停念叨/“七日打苞,七日出,七日扬花,七日谷”、推窗而立,我夜观天象/凤凰山是一个鼓手,龙兴寺,二酉山/挥舞着翻飞的桡片,龙吟塔活生生的一个艄公/我的痛像被他们搅起的浪花,或那个躲进云团里的一只蛊虫/有明确的方向,可是/沅陵,北溶总在对岸,从这两段诗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像“七日打苞,七日出,七日扬花,七日谷”、“桡片”、“活生生”、“艄公”、“搅起”、“蛊虫”等俗语与词语,就体现了范文胜的诗歌语言极具怀化、沅陵方言调式,且与当地风俗习气、自然环境极其吻合。三是隐喻意味。范文胜的诗歌在叙事的过程里,始终不忘语言的张力与意味,让呈现的生活表现可以向内心深入、向更广阔的事务之外延展。他借助了象征、隐喻等现代诗歌的惯常技巧,把人与事的描述与对事务本质的揭示进行了巧妙的对接。就看《沅水》每章的题目,其实都是一种意味。如《傩面与园》是暗喻神性与天地,《模仿与供养》是比喻生活再现与精神传承,而《头颅与方向》则象征灵活皈依与民族文化未来走向。再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通过隐喻与意味来写生死这个宏大命题的:


傩师说一个人死了,灵魂的重量是四两
相当于几个汉字,能走多远,爬多高?


我会突然间计较起它的藏身之处,回头只能成为一个动作
怎么也回不到出生时的状态


剪脐带如同抽刀断水,在沉默中渐渐接受
长大,结婚,生子,飞子成林,秋色也是火一样的红


将一片落叶当成讣告是天下最大的勇气
细听将白唱成喜事的戏词,每一句都伴着哮喘,像浮萍按住水



到此,我还是有意绕开了对于灵魂的盘问
我越来越担心它的出没,会让我千疮百孔的活着,做变色龙


用自已做矛刺向尘世,或用尘世做矛刺向自己
我都学会了点到为至,最多拿出三两换取模糊,让饮食接近囫囵


留下一两,做成马脚,不走,不爬,专修经文
像已经故去的那些先人,挂起来,让子孙看见,以保平安



     他借用傩师的话说人死轻如鸿毛,而灵魂的重量只有“四两”,而暗指“四两拨千斤”,人的生死又何其沉重。以至于死后的灵魂如几个汉字般轻灵,却想象可以“走多远、爬多高”。接着他将“灵魂”拟人化,无论藏身何处都无法回到出生,更是“将一片落叶当成讣告是天下最大的勇气”隐喻成,勇敢面对死亡这样的境界。“浮萍按住水”意指轻看对待逝去,“自己做矛刺向尘世”、“尘世做矛刺向自己”比拟灵魂与人间的关系,而“三两换取模糊”、“挂起来,让子孙看见,以保平安”,就是意喻淡忘生死、亲人的遗像就是一种慰藉。这写叙述正吻合了湘西人自然面对生死观的秉性。四是主客互换。对生活的再现,最难的是再现中物我互换、物我一体,体现人物的言行与内心、事物的表现与本质。范文胜对这样的呈现,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使得叙事不单一、隐喻自然产生联想、议论融于表现。让我们看看他的“转换”:


我决定在夜雾深重之前离开,在此之前
我必须下到溪边,用这流水的海拔仰望这人造的画卷
多么强烈,渴望她能停下任何浣洗


她,张朝垭。
一个十七岁的女子,穿蓝底小花格子衣裳
在井边,浣洗月亮
月亮很近,而离骨头最近的是背
我多站了一会,脚就成了负数

我必须感谢她,诚如上帝一样,在腿骨酸软时
在庙宇的祭祀失去效果时
可以关闭天目,平视
从她清淡如水的瞳孔游出


面对。是浓缩的等待,时间被你一次次错位
而你只采了一些树叶,做双面的盾
掩盖每一层梯田里骨头碎裂的声音
这向死而生的胶


高处是喜乐的同谋,在山顶我们使用全部颂扬的语言
云的罗帐里,所有的都在飞,牛与耕夫
村妇,白鹭,软了脚的炊烟
唯有坡中间那棵供人歇脚的柏树
木纳得像一个念完经书的僧人


鸟声变得暗淡时,女儿说木楼是一座岛
而我怎么看站在门口的阿婆也不像妈祖
她怎么努力也没伸直的背
在三尺宽,一丈长的刀字形田园里歌舞


让我记下少女丰满葱郁的正面和圆满的月亮
忘记一千年



    诗人离开故乡前,却描述了一个人:张朝垭。而这个“张朝垭”其实是家乡的一个村子,她“穿蓝底小花格子衣裳,在井边,浣洗月亮”,多么朴素的人物;她“在庙宇的祭祀失去效果时”“清淡如水”,多么隐忍的个性;她“掩盖每一层梯田里骨头碎裂的声音,这向死而生的胶”,多么高远的境界;她“而我怎么看站在门口的阿婆也不像妈祖,她怎么努力也没伸直的背,在三尺宽,一丈长的刀字形田园里歌舞”,多么熟悉的祖辈的影子。诗人把村子当人写的目的,不但让村子的生活进行还原而且使得先民的形象活泼起来,更是在“人”“物”互换间完成了一代人、一个村落、一种生活、一段历史的“个性”与“普遍性”的转换与演绎。


其二,《沅水》的诗性想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性想象可以让语言文字无法呈现的生活表象之外的内涵与意蕴,通过想象完成延伸、重塑与升华。范文胜的这首长诗充分体现了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诗性想象,他通过想象带领读者进入诗人描述的人物、事件、环境与思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诗写与阅读的统一。他的诗性想象表现在三个方面:联想、类想象与超想象。首先看他的联想。“北溶镇,吊脚楼没有后退/都投了江//坐在岸边/浪与黄昏交谈着末日/我理性地后退几步//水声我听见了/水花我看见了/之后,我们相互沉默/想起屈原/故乡在水里哭泣”,诗人描写家乡北溶镇这一节,联想所带来的诗性隐喻、意味与思考,是极其深刻的。他把“北溶镇,吊脚楼”拟人化,他们“都投了江”,让读者可以联想到先人都随流水逝去。诗人作为见证人坐在岸边,听“浪与黄昏交谈着末日”,就“理性地后退几步”,让读者联想到人类的命运与未来,充满了“后退”的恐惧、理性与沉默。此时,诗人话锋一转,“想起屈原”、“故乡在水里哭泣”,让我们联想到投入江水的不止是屈原,整个故乡与先辈都在水中,人生都是一种苦难与历练。他的这种联想像一根绳索,牵着读者的思绪,一步步跟着他的笔端,走进景物的同时进入读者的内心。再看他的类想象。在范文胜的一些诗歌中,有些语句读起来好像很“突兀”,细想又蛮有趣,仔细想想却意味深长。他要描写的事物与所比喻的事物不具有能够产生联想的相似性,但是这类事物的本质都相似,这就是他惯用的类想象表达方式。比如他写怀念家乡的一节:


突然想起那些亲戚,和祖母导演似的假咳
那时母亲的眼睛是鹰,而我的筷子是一只翠鸟

这是最长的芦笙,吹它的老人鼓腮,左右摇摆
在低音部他偷偷地换了一口气,还是让我想起多年之前的一幕
心悬了一下,又一同随音乐复合

锯木头的腊像,青筋暴露
如果将我的血输给他,他一定能立即变回苗王
有了王者威严,他不用破口大骂

一直没听到吹牛角的声音,妻子拿出新买的牛角梳
她梳一次,脸上的幸福就洋溢一次
苗族的历史就往前翻了一页
   
     诗人回忆起祖母与母亲,内心何止是辛酸与留念,他甚至又看到了“母亲的眼睛是鹰”,而他的“筷子”是一只“翠鸟”。这“翠鸟”是轻盈的、欢快的,通过这样的类想象,把母亲的酸楚、沉重与小时候“我”的童真对比刻画得相当逼真。接下来是描写吹芦笙的老人,“在低音部偷偷地换了一口气”,让诗人“心悬了一下”,“又一同随音乐复活”。他为什么会“悬了一下”?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低音部”是最难的“换气”,有时候很容易“断气”,真可谓是浮想联翩啊。当他描写妻子用牛角梳梳头发,“脸上的幸福就洋溢一次”,而“苗族的历史就往前翻了一页”,让读者随着他妻子的梳理,也随着诗人将沉重的历史翻过去。最后看看他的超想象。诗歌的超想象体现在诗人天马行空般将情感与哲思,贯穿于整条沅水之中,通过“陌生化”地表达,反映了诗人对沅水的深情厚意,对故乡、人生的留恋与反思。如:“我手举檀香/让一根裸飞的木鱼/扎进故乡的庭院/像一滴水在生宣上做下暗记/去赴一场浩瀚的盛宴”,范文胜依然是写故乡,可这一段却有额外的用意。诗人在寺庙里“手举檀香”,却想着让木鱼“裸飞”,“扎进故乡的庭院”,其意何在?反复思索后理解到,原来是诗人想借“佛心”,让灵魂“回家”之意。他想象着自己就是“一滴水”,“在生宣上做下暗记”,让自己在最原始的状态里暗自“回家”,去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以此回避一切俗世的困扰与烦忧。范文胜的超想象与李白诗歌的超想象不同,他的想象接地气,与所生活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相吻合,而且总是深入到心理、宗教、哲学的思考层面,让读者在想象里完成对事物的重塑与提升。
其三,《沅水》的诗性理念。任何诗歌表达都有其目的性,要么体现诗人以个体为中心的主观性,要么体现诗人以自然为核心的客观性,无论情感流露还是思想反映,都离不开诗性智慧的最终实现,这也体现了诗歌的莫大襟怀和高远境界,这也是一部诗歌作品是否伟大与永恒的分水岭。范文胜的长诗《沅水》则反映了这样的诗性理念,即:生命智性、灵魂皈依与宗教神性。整个沅水流域的文明发展史,其实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史,也是湘西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其中不仅展现了山文化的自然哲学,也体现了水文化的生命哲学,更体现了母系文化的宗教与神性图腾。而范文胜从诗人的角度,通过沅水以及流域流传的记忆,反映和印证了这些文明的印记,让我们可以“窥一豹而见全身”,为全面了解沅水流域的文明发展以及精神寄托,找到一个入口。

     首先看《沅水》的生命智性。刘士林在《中国诗性文化》一书中指出:尽管诗歌表现形态在历史中屡有变异,但其以生命伦理学为精神硬核的诗性精神,却始终如一,这就是“天地大德日生”,是如何凭借个体生命中从原始时代禀承而来的诗性智慧,来完成个体的死生解脱与自由的存在方式。范文胜描写的以沅水流域为中心的历史与文明记忆,就是人类抵抗生死命运的典型写照。范文胜紧紧抓住了这一核心,围绕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水”做文章,将人与自然、人与人,就如同人与“水”的关系一样,将生命性表现得酣畅淋漓。这样的语词在整首诗歌里,比比皆是。“而我仅仅是一个凭吊者/将自己的肉身呈于香案之上/七孔里尽是/风声/与倒春寒//何止是流逝/比我更快的是时间,索源的脚步/雨水从悬崖跌下的那一瞬/骨头已经站立”,在《纤夫与号子》这一章中,这样的诗歌小节都是紧紧围绕生命的坚持与斗争展开的。他作为“一个凭吊者”,将肉身放下,让思绪在祠堂的香案上“袅绕”。他感觉自己的生命,七孔里流的都是“风声”和“倒春寒”,沿着这时间的脚步,生命像雨水一样在死去的时候,灵魂已经站立、复活。这表达了诗人对祖辈生命坚持的敬意,对生命沉重的敬意,对精神不朽的敬意。让我们再读两节,看看范文胜是怎样将生命的自然与放逐观表达出来的。


嘈杂的水声里
堂弟从吴江打电话过来,问起家乡的情况
我告诉他,这里的人依然像沅江
他说他没听懂,我补充说,对于背井离乡的人
沅江就像蚯蚓,他没有再问,
一直在沉默
三分钟后我挂断了电话


过年的时候他开着车回来了
在爷爷的坟前,下跪的时候,也像个纤夫


   他把堂弟比喻成一个纤夫,意喻背井离乡的人都是像纤夫一样与生存抗争的人。在自然间,人就如同蚯蚓,必须得学会伸缩自如,必须得学会沉默,必须得学会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一种自然生命观。而接下来,他又表达了一种类似佛教的“放下”的生命观。


带着一些疑问,我去了百缘寺
我或许无意间,告诉
住持,我诗人的身份
他用参透了虚无的目光
打量我刻,而我正注视着放生池中一只晒太阳的乌龟
我打响指,它翻身下水


住持的叹息,与香灰掉在案的声音几乎同时发出
又立即溶入这周围的寂静
像过了清浪滩的旋涡


     面对寺庙的主持,就是面对“虚无”,面对生命的“虚无”,诗人是如何阐释的呢?他通过乌龟的描写,与主持的叹息、香灰掉落的声音做了对比,转喻成将生命与自然的寂静、与青浪滩的漩涡作了对比,寓意人的生命的卑微与瞬息即逝,并从中完成个体的生死解脱。这样的胸襟与境界,就是诗歌抵达人性的境界,更是诗歌指引人们完成自我救赎的路径。
《沅水》的灵魂皈依。诗歌一直是伴随着哲学、宗教、神学、人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甚至可以说,诗歌承载了人对自身之外无法把握的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并通过心理和想象抵达这种神秘的境界。科学界证明了人类灵魂物质的唯心学说,也定论了人体物质的化学分解与结合。人体的一切都是以物质的基础来体现宇宙空间的生物进化过程。范文胜的诗歌,随处可见对于灵魂的描述与指引,将自己与读者的灵魂引向朴素的家园,这符合了人的心理寻求人性返璞归真的归宿。他总在描写与抒怀的时候,审视灵魂的本质与回归,告诉读者“寻根”、“家园”是精神可以依附的永恒之地。在《沅水》第五章里,这种灵魂的描写就非常多,诗人总是在描写间不经意地就把灵魂的各种形态刻画出来。

从永顺到老司城
绝对不要当成历史来走
你得一步一步地,像清明节挂青的人
那时候,叶子都在找树

来这里不要用复眼,谁都知道当地人将腹读成复
这里正好秋天,过了就是冬天
土家人想得很远,看得很近
春天是另一场农事的开始,简单的像河水翻洗过石头

来这里,你不用写生,不用拍照
甚至不用说话,更不能刨地三尺
土司和你一样都不过是一枚骰子
就说摆手舞吧,那也只是用来听的
从左边听进去,自然就从右边流出,不可陶醉
残留多少就有多重的包袱,土家人叫回盘

不可多来啊,路上看见一位老伯在剥棕
突然闪过两双空洞的眼神
将我搬起,没听见脚步的回音,是的
我找到了自己,和一个残了的石马站在一起



他似乎在告诉读者,从永顺到老司城绝是不历史的复述,而是灵魂的回归,就像所有掉落的叶子,“都在找树”,而这树就是叶子的依附,也是叶子的根。而复眼就是“腹眼”,就是人的第六感,诗人告诉我们当地土家人就是用“腹眼”观天下,而不是用双眼看眼前的。他继续边叙边议地告诉我们,在老司城所有可以看见的都是表象,像一枚骰子变化都是天意,如果太刻意那就是包袱。哪怕是剥棕的老伯,都与“我”一样,双眼空洞、听不见脚步的回音,而这身体的缺陷永远只有灵魂才能找到自己,就像一个残了的石马。无论诗人走到哪里,灵魂都是在跟随着他,就如他远离家乡在尘世里漂泊着,等着身心合一、灵魂得以宁静。此外,他对灵魂的描述就是对孤独的理解。“想起路,雪就下了/小雪这天,我满怀的雪/被你涤荡,摇晃/将一个清晨,定格成一生/泉水很细/雾很浓/而我的呼唤尽是深绿/像一个老人在哽咽/我的孤独挣脱了水/收拢血性//小雪没有下雪,只是/一场怀念的雨”,这一节就是写灵魂的孤独与精神的无奈。诗人孤独的时候想起那些来来往往的路,而这记忆满是冬天的雪,多么寂寥与清冷。这记忆的雪又被灵魂的去处所“涤荡,摇晃”,这样的一个清晨,又何尝不是一瞬,一生呢?此刻,他并不罢休,写到“泉水很细,雾很浓”,在这浓雾般的尘世里,看不清的归宿中,似乎有一眼泉水细细流淌着,像一脉深绿在呼唤他。诗人多想让灵魂不再哽咽,挣脱这似水柔情的困扰,“收拢血性”与欲望。“小雪没有下雪”,这只是诗人灵魂的雪地,期盼着一场温润的怀念的雨,可以让漂泊停止漂泊,让情感停止思念,让灵魂有所依附。
《沅水》的巫性神秘。18世纪意大利法学家、历史哲学家、美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诗性智慧”的概念。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或称之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是一种如同感觉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种诗性创造。中国诗歌的起源无不都是从这些巫蛊之术开始的,而湘西一些少数民族,如侗族、苗族都是以祭祀、巫蛊之术开始传播,直至到山歌、侗歌以及诗歌的流传。范文胜的诗性智慧,就体现在他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还原湘西的巫蛊,并将诗性意味往这神秘性上深入,从而带领我们走向神性的殿堂,去探究人性与神性的链接点。他所描写的沅水流域湘西这地区,从古至今都盛传巫蛊之术,是山民心意信仰民俗中信奉借助超人的神秘力量对人、事施以控制影响的方术。他在第四章《傩面与圆》里进行了详细描述与阐释。

沅水从不停歇,喉咙尽是狂风
拂过土地,漫山遍野的虫子爬出来
一些秘密被揣测
寻找荒芜的出口

在石器前,她恍惚就要失去自己
眼光呈现血红色
灵魂不由自主荡漾,那逝去的时日
就如同缠在身上的水草,无法动弹
像慢性毒药,没有丝毫痛感

巫神代代相传,唯一幸存在不幸的人群里
从未在一场法事中醒来
那些刀山与火海
油锅里的铜钱,只是与神对视的道具
折磨着肉体

我绝不离开
像她怀中一条百足虫
舔噬火,任青苔与杂草蔓延
直到风将我完全吞噬
直到寺庙响起悠长的鼓点

巫蛊的神秘离不开水,山水文化孕育了这些超自然的力量与信仰,沅水流域的人们借着这神秘有了畏惧,有了祈祷与希望。诗人从沅水起笔,将一个巫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喉咙尽是风”,一番不停的念叨之后,“漫山遍野的虫子爬出来”,这就是“蛊术”。这中了蛊的她,“恍惚就要失去自己”、“眼光呈现血红色”,灵魂被水草缠绕,身体被慢性毒药浸蚀。巫神代代相传,与神对视,救赎着那些不幸的人们,“从未在一场法事中醒来”。而诗人也从未离开这神性的境遇,永远在与百足虫的舔舐里,祈祷着让宗教的鼓点将他唤醒。范文胜对于巫蛊的神秘性有着深刻而细致的描写,可是他却依然无法得到确切的解答。但是,我又分明看见他在宗教、哲学里努力接近这神性。比如,他写这禅性的一节,就是他最接近神性的一次尝试。


昏暗的禅灯
正好隐去多舛的命运
将那些棱角分明的部分藏在心里
满脸堆砌笑容,像一尊大肚的佛

正襟危坐的人,说着唾弃名利的话
毫不吝啬地扔下香火
我在狼的目光里艰难选择,帮谁
都会失去功德

我精疲力竭时,终于失去心性
经轮倾覆,在一串铜质的声音里
一部分随他去见尘埃
一部分与她去看流星


     如何面对这些无解的人生苦难与精神桎梏?范文胜心里其实是有想法的。他是依靠自省,依靠内心的力量去“隐去多舛的命运”,并努力掩藏个性的棱角,用佛的宽容去容纳一切。由此,在逐利的尘世中放下名利,保持身体的尘埃属性,让洁净的灵魂去皈依纯净的境地。当我读到这里,我泪流满面,因为我也想在这铜臭的世界里,寻找这样一个境地,可以“一部分随他去见尘埃,一部分与她去看流星”。而这流星的世界,又何尝不是灵魂可以遨游的精神圣地呢?

        诗歌的诗性智慧,就是可以将呈现通达想象,让想象引领着前往神性的领域,从而实现诗人与读者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寻找那个可以度过一切苦难的精神殿堂。而范文胜的《沅水》,就为我们如何从诗性抵达神性做了一次有益尝试。尽管他的诗歌用词还比较粗糙,还不够完美;尽管他的诗歌结构与逻辑思维还不够严密,还不够完善,但是,我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方向。为我们研究沅水流域的文明变迁

      与湘西文明的风俗人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为此,让我们衷心感谢范文胜的努力与贡献,并希望他以这首长诗为一个起点,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8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22: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范文胜 于 2019-10-27 22:56 编辑




范文胜:湖南沅陵人,1968年出生。工人,湖南省作协会员。在《诗刊》《星星》《杨子江诗刊》《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西部》《绿风》等刊物上发表诗歌四百多首。出版诗集《渔歌》。诗集《沅水》入选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8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22: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范文胜 于 2019-10-27 22:56 编辑




杨林: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作协会员,长沙市作协副主席,签约作家,已出版《花开花落》《潮起潮落》《春夏秋冬》《侗族大歌》《杨林爱情诗选》等六部诗歌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中文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8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23: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沅水是一条贯穿黔东南与湘西的河流;是一条有故事的河流。是神农的故里;是沈从文的故里、一个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是屈原的流放之地;是王昌龄道出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地;是马援成为伏波将军之地;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更是蛮文化、巫文化发源之地;中原文化与西南各文化的交融之地。本书是以沅水流域为背景,以地理、人文、民俗、历史等各方面为题材创作的长诗。全诗共七章311小节,约6000行。从“序曲”开篇,由“与祖母有关”“纤夫与号子”“傩面与圆”“模仿与供养”“风向与头颅”五章为主体,最后到“尾音”结束,全诗按照时间顺序与空间排列组织成篇。投射记忆与人生经历为时间顺序,是以沅水流经的支流、地域、景物等描写与抒怀为空间秩序,先后成章。诗人一路蹀踱,从沅水流域寻找先人流传的宝贵文化财富与纯粹精神支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77

主题

460

帖子

2142

积分

首版

Rank: 8Rank: 8

积分
2142
发表于 2020-8-9 17: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湖南
来自- 湖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25 00:28
  • 签到天数: 33 天

    连续签到: 31 天

    [LV.5]常住居民I

    634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总编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6042

    宣传达人优秀管理

    发表于 2020-8-24 22: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
    品读精华赏析!
    惊鸿刹那如初见,回首仿佛逾千年。 人生莫似品如渣,剩岁应求纯若莲。蜻蜓菡萏皆唯美,秋残藕断尽诗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湖南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南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

    主题

    62

    帖子

    1512

    积分

    驻站作家

    Rank: 6Rank: 6

    积分
    1512
    发表于 2020-9-20 08: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和平湖  公众号 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芷江作协创作区

    芷江作协创作区

    订阅| 关注 (11)

    湖南芷江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基地
    0今日 425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