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4153|回复: 0

[散文] “非遗”保护传承小议(原创)

[复制链接]
来自- 亚太地区
来自- 亚太地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主题

171

帖子

71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7
发表于 2019-11-23 09: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亚太地区
本帖最后由 王明清 于 2019-11-23 13:25 编辑

    “非遗”保护传承小议(原创)文/王明清


   董市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祖辈们口传心授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颇具特色。近年来,我们以“董市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课题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我们对董市镇“非遗”现状作出了真实评价,对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董市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科学合理的保护运行机制和可行的对策措施,才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看现状:董市镇“非遗”项目异彩纷呈】
   董市镇区位优越,名人荟萃,工商繁荣,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异彩纷呈。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董市文化部门经过不懈努力,对全镇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从中发现了不少“文化瑰宝”。
   ——端午赛龙舟。早在明代董市镇就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赛事由商会或政府筹措资金,打造龙舟,组织训练。每只龙舟设有18个舵位,20多米长,各有30多人参赛。一般情况下是上街对下街,上街的龙舟为黄色,名叫黄聋子,下街的龙舟为白色,名叫小白龙。在胜负记载簿里,小白龙几乎是常胜将军,而黄聋子输多赢少。赛场设在江北沙洲坝至江南百里洲付家渡,先预赛四天(每天预赛一次),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决赛,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那天,董市集镇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生意兴隆。
   ——神奇的民间传说。民间口头文学——《董市水府庙传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朱元璋在鄱阳湖靠水神肖公托梦相助,打败了劲敌陈友谅,坐了大明江山。他下诏封肖公为天下都水之神,命沿江修水府庙祭祀的传说;另一个是一百零八家商号捐款捐物共建水府庙的传说,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寺庙古建颇具明代风格,诸神特点鲜明,道教音乐美妙动听,宗教文化博大精深。
   ——精彩的民间汉剧。清末民国时期,武汉、荆沙等地汉剧团常来枝江董市演出,受其影响和熏陶,一批戏迷纷纷涌现。于是,董市先后出现了“自乐轩”、“鄂永社”等汉剧班社,后来两班合并,更名为董市汉剧团,演员30余人。为顺应历史潮流,汉剧团大演现代戏。文革时期禁演,汉剧团解散,八十年代恢复重建。据老汉剧演员胡庆志介绍,董市汉剧团现已搬迁到枝江马店城区内,并成立了枝江市汉剧协会,除定期演出外,还培训汉剧新秀200多人。
   ——纯朴的民间吹打乐。隋唐时期,以笛、云锣、大鼓等十种乐器组成的“十番鼓”流传到董市;明未清初,以唢呐、鼓、钹、锣等吹奏、打击乐组成的民间吹打乐在董市广泛兴起,并沿袭传承至今。遇到婚嫁、寿诞、节庆等重要礼仪场合,必定有民间吹打乐班活跃其中,民间吹打乐无不贯穿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了解,全镇现有民间吹打乐班24班,民间艺人200多名。他们主要吹打“江湖上”和“土点子”,其曲牌丰富,
   节奏明快,音域纯朴,地域特色鲜明。近几年民间吹打乐在董市镇得到广泛普及,吹奏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宜昌市、枝江市民间吹打乐比赛中曾多次获奖。
   ———有趣的民间版画。董市五岭村农民版画家罗来清,自幼喜爱民间美术,初中毕业后随师学艺,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他的版画已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即根据自己对物象和空间的理解,随心所欲的进行组合,充分体现了民间绘画的艺术特色和规律,其画面饱满简洁,造型古拙,幽默有趣,使人感觉清晰、亲切、自然。他创作的版画《香菇》、《薅草锣鼓》、《百牛图》生动逼真,曾多次在省、市获奖。
   在调研中,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对上述“非遗”项目进行了科学筛选和真实评价,目前有的正在由董市文化部门规范整理后向上申报,有的正在挖掘、收集之中。
  
   【析弊端:“三重三轻”现象较为突出】
   董市镇虽然“非遗”项目众多,并在保护传承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认为,董市镇“非遗”保护环境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不可低估,概括起来有“三重三轻”:
   ——重“非遗”资料的收集挖掘,轻对“非遗”传承人的爱护与关心。世间万事万物以人为本,对“非遗”的抢救保护也应以此为指导原则。在调研中,董市一位文化工作者遗憾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石坪村盲人李家圣靠非凡的记忆力和高超的演技,常在农村巡回拍楠管说书,被群众称为“楠管大师”。这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头一天我们还在找他采访,第二天他突然一病不起,并再也没有爬起来。于是,这位老艺人的音像便成了珍贵的“出版。通过这件事,我们感到在“非遗”保护进程中不仅要重视有关资料的收集挖掘,更要注重“非遗”传人的保护。
   ——重创作利用的实用价值,轻关注民间的本土文化培育。有的文化工作者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化时,往往会从创作利用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其实用价值,拔高要求进行艺术加工,而忽视了这些民间文化的本土性、特色性。如流传于洪治、周湖一带的九字鞭舞(又叫连响舞)有特定的劳动场景,有较强的地域性。产棉区的农民丰收后欢聚在一起,用竹子做成九字鞭,在身体的九个部位反复舞打,伴随着正步、丁步、八字步等九种基本步伐,在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编织出不同图案造型,脸上洋溢着欢笑,心中充满了喜悦。这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不能脱离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鱼儿离不开水、苗儿离不开土”。
   ——重“开发”而获取眼前经济效益,轻发挥其本质功能进行人文精神构建。民间口头文学——《董市水府庙传说》,是董市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随着董市水府庙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玉皇阁的兴建竣工,整体环境得到改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董市水府庙逐成为三峡线上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也因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民间口头文学《董水府庙的传说》这一本质功能的发挥和人文精神的构建。由于对特定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或挖掘之后没有可以承受的载体,而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推出的文化服务因缺乏文化内涵,感染力不深,吸引力不强,看过、听过、触摸过之后也就淡忘了,留不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因而游客只能领略到明代的建筑风采,却感受不了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以至于造成回头客不多,发展后劲不强。
  
   【思对策:有效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仅是单个群体和个人权益的实现,更是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要推进这项工程,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不同保护主体的作用,坚持有效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举,以促进董市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轨迹向前发展。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以新闻媒体、文化阵地为依托,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战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在全社会形成“非遗”保护的良好风气。
   其次按“五统一”要求,建立数据库。在逐年递增保护经费的基础上,按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统一软件、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格式、统一质量”的要求,建立董市镇“非遗”资料数据库,并对数据及时更新和维护。制订严格的数据库保护制度,对数据采集、入库管理、输出等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保护措施,确保数据库文化资源的安全。
   再次落实十六字方针,完善保护传承制度。在“非遗”保护进程中,继续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一方面注重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的申报工作,另一方面要关注传承人的保护,特别是民间老艺人、老工匠、老歌手的保护;既要及时地采访、挖掘、整理他们所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又要对传承人的技能、技巧、技艺、绝活等知识产权实行有效保护;既要组织传承人定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其艺术水平,又要经常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状态,对生活特别困难的传承人可以考虑适当给予经济补贴。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专业采集、整理、研究人员的成果也要制定出相应的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制度。
   最后加强扶持管理,营造和谐氛围。如今,具有传统色彩的民间艺术团体已为数不多,有必要对这些团体进行积极有效的扶持和管理,使之长足发展。通过组织举办传统节日文艺汇演、民间歌舞比赛、民间吹打乐比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为他们创造一个相互交流、传承创新的宽松空间,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氛围。

回复 来自- 亚太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亚太地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1)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1今日 3564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