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北国的我未曾到过成都,多少次在屏幕中感知成都、憧憬成都,也曾经在教科书《都江堰》中了解到李冰,想像着成都的模样,而今有幸亲临成都,则贪婪地品赏它的美、它的韵。
一、古老成都
成都,也叫蓉城、芙蓉城、锦官城。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闻名遐迩的都江堰、杜甫草堂、武侯祠等诸多名胜古迹。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历史上的成都风云变幻,直到1952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将省会建立在成都。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大概也是基于成都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原因吧。
就连我钦佩的卓文君也是成都邛崃人,她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于弹琴。她的《白头吟》当中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至今成为广为流传的爱情佳话。最浪漫的经典故事则属于花蕊夫人了,她是五代后蜀国蜀王妃,擅长刺绣,成都因她四十里的芙蓉绣而多了一层神秘的爱情色彩,故此,成都人当时把芙蓉花叫做“爱神花”,也尊她为“芙蓉花神”。
成都历史名人举不胜举,不仅有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大文豪,也有“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名士半门生”之誉的教育家伍肇龄、唐代女诗人薛涛等。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古城,到处飘逸散发着悠长的古老味道,那悠长的古老味道,就深藏在古街宽窄巷子里,就渗透在秦砖汉瓦、楼台亭榭中,就体现在百姓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二、古怪成都
来到成都后,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怪”。有许许多多的怪事、怪象,令我匪夷所思。早上七点许,我赶到了被誉为成都的南京路的春熙路,这时的街道很是安静,少有行人走过。想要吃点早餐,可找了半天也没看到一家饭店开门营业,经打问一过路人才知,这里的店铺一般都要在早上十点钟后才开门。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怎会这样晚?然而,得到的答案是,成都人的夜生活很丰富,睡得都很晚,凌晨打烊属于常见现象。
在一个街口和一位老人聊起了这个问题,老人满脸自豪地向我介绍道:“成都人喜欢慢生活,喜欢享受,喜欢娱乐,大街小巷随地一摆就是一桌麻将,经常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这可是成都一大怪呀,全国都闻名啊,哈哈!”
听罢老人的话,让我既到特别惊讶,又打心眼里佩服成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消遣方式。
得知我是从陕西特地来旅游的,老人便给我介绍了一个必去的地方: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叫“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很有名气,也很有古味道,这正契合我的怀旧情愫,就告别了老人匆匆地寻了过去。顺着那光滑发绿的青石板路走进这条宽窄相间的巷子里,看到建筑都是那种典型的老式巴蜀民宅院落风格,灰黑色的砖墙,木质的油漆门,色调幽暗,古味十足。穿行在这幽深而古朴的巷子里,有一种奇妙的时空错觉,仿佛走进了唐宋时光里。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在这些传统的围墙内却有着一大“怪象”,其背后深藏着很多现代的店铺,不仅仅有中式餐厅和工艺品店,还有法式餐厅、音乐酒吧、星巴克咖啡店等等。古代与现代,这本应该是两种相互冲突、相互排斥的风格,而在这里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这条狭长的街道上相互映衬、共生共荣,心中不得不佩服这种暗藏着的“怪象”。
出了“宽窄巷子”,穿过细如丝的秋雨,看着那绿肥红瘦的花坛,忽然不知该去何处,便叫来一辆的士随便逛逛。一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不少造型独特的房子,让我瞩目的是房顶上都布满了厚厚的绿植,有的甚至栽植了树木,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曾经学过建筑的我知道房顶的荷载太大,势必会给房屋的寿命、安全带来隐患,那成都的房子为何又要这般设计?莫非成都人喜欢赶时髦?前一阵子流行头上佩戴长草的发饰,成都人连房子设计都这么潮?我只能借助网络来探究这种设计的原因了。一查得知:原来是当地的气候湿润风却很小,对房顶的树、草的冲击力也就非常小,可忽略不计,这房顶的树、草不但不会影响房屋的寿命,反而起到加固美化的作用。看罢这一解释,疑云在我的心头便飘散了。
都说成都有着很多的怪象,弄清原委后方知它其实一点也不怪,它怪得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三、人情成都
来到成都后,给我的第二个印象便是“暖”。我像独行侠一般来到成都,所以公交车便是我必选的一种交通工具了。站在公交车站翘首期盼车子尽快到来,可是始终未见车影。就在我重新站回站牌下的当儿,几个大红字吸引了我的眼眸,定睛细看,是标明了公交车到站本站的具体时间、距离,在北方很多城市坐了无数次公交车,从没见过有这么人情化的站牌。
站牌上告知距离本站还有四站路,这下我不用那么着急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车子驶进站点了,只见大人小孩都很自觉地排队有序上车,我也跟着上了车。上了车之后,才看清楚公交车里面的模样。车子空间很宽敞,里面的座位间距很大,且每个座椅都设有一块竹垫子,想得特别周到,特有人情味儿。
坐在宽敞凉爽的空调公交车上,听着广播里的温馨提示。讲解员用方言介绍完成都的概况、景点后,又来了一遍普通话,语气很温柔,既顺耳又温心,让游客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城市。这时,广播提示到站了,我发现这里的公交车设有两个上车门,不是简单的前后门,而且在两个门跟前都设有一投币箱,便于乘客快速上车,这也是我头一回看到的。
这辆车上的乘客很多,却有不少空座位,不少年轻人都站在过道中,坐着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妇女。这时,一位年纪约摸六十来岁的老大娘拄着拐杖刚从后门颤巍巍地上车,立刻就有两个中学生上前来搀扶让她安稳落座,并守护在她的身边。看到眼前这暖情温馨的一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成都人尊老敬老、助老扶老的文明新风尚,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
点点滴滴见精神,一举一动见风尚,成都人热情火辣辣,成都人情意暖烘烘……
四、古韵成都
成都古迹扬名天下,感受成都,赏古迹、品古韵必不可少。按照在出行前制定的旅行计划,文殊院、杜甫草堂当属其中了。据资料介绍,文殊院原本是一个佛家寺院,它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随着导游走进了文殊院内,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幽幽的禅意,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朱红色的大门,雕花的窗棂,黑色的楠木柱,佛殿里的佛像,池塘中的莲花,院落中的石榴……一物一景,一花一木,都是那么的肃穆那么的庄重。沿着泛着光的青石小路漫步,袅袅佛乐从路边音箱飘出,那么的入耳润心,一切尘世的喧嚣杂念,一切的烦恼和忧愁,在这一刻都已在红墙之外了。
随着旅游队伍从文殊院缓步走出来,耳畔依然回响着那袅袅的佛乐,梵音声声,声声梵音,在心空中不断回响……
下一站就是仰慕已久的杜甫草堂了,从中学读书时候我心中就特别敬慕杜甫,那是因为杜少陵手握瘦笔心系天下的无私胸怀。
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我仔细聆听着杜甫的奇特人生经历。作为一位文官,闲职的杜甫在穷困潦倒之时,心中依然牵念的是穷人,希冀完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心愿,哪怕“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一心为了天下苍生,结果郁郁寡欢客死他乡,直到孙子辈才将尸骨运回河南洛阳,不免让人有些伤感。可是,恰恰是这种悲壮的美,才让杜甫草堂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才让后人永远铭记他怀念他。
当我站在草堂门前抬头仰望“柴门”二个大字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这首诗句是杜甫所写的,这一段诗篇倾吐了他多少悲愤与控诉?细品这首诗,就知道这“柴门”蕴含了多么深刻而特殊的寓意。
拜谒完杜甫草堂,在导游的引领下又来到了双流黄龙溪镇,这是一个保持着原生态风格的古镇,古屋、古街、古桥、古楼、古店……徜徉其中,有种穿越唐宋的奇妙感觉顿生心间,霎那间,我莫名地萌发出了留下来久居在这个古镇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无尘世纷扰的世外桃源中,淡泊名利,无欲无争,那该是多么逍遥、多么惬意的事啊!
……
因为时间的关系,短暂的成都行结束了,虽然步履匆匆走马观花,但我的心被它的美韵彻底俘获了,它的美令我倾醉,它的韵令我痴迷!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成都美韵,美在画中,美韵成都,融在画中,它如一幅淡雅隽永的水墨画,它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走进成都,就走进了一幅画境里,被一种闲适的生活所诱惑,被一种浓郁的人情所暖融,被一种深厚的古韵所浸染。
成都,是一个勾人心魄的城市;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倘若以后还有机会,我定会再次与你——美韵成都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