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0-2-17 19:22 编辑
虽然我们住到现在这个小区有些时日子了,可我还是头一次去逛了小营粮行。 儿子电动车坏了,我就骑到依云路那家修理铺去修。我从修理铺出来后,看到那条粮行一条街傍晚时小铺林立、人来人往,倒也十分地热闹。我便想去逛一下。 记得在我小时候,苏北市场南边盐河大桥东侧就是小营粮行。那时我外公在大桥东侧开了家小饭店,这里便成了我们家人活动的“主场”。昔日粮行热闹非凡,不仅卖各类粮食的摊位众多,而且还有菜场。外公的小饭店也就挣得是那些小商小贩们的钱。每天那些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是川流不息,那位摊位就设在公路两边,来往的车辆声、哟喝声、讨价还价声、商贩们增添气氛的录音机音乐声,搅得人耳膜生疼。 记得那年暑假,我同学爷爷带着我们俩个在大桥头出售自家采摘的桃子。我们一老两小一站就在那儿站了一个上午。夏日里的上午天也热啊,小小的我是汗流满面。我竟然表现得十分出色,从始至终没叫唤一声。当中午时分两筐的桃子销售罄尽时,老爷子带我们去小饭店吃饭。那顿吃得是韮菜炒鸡蛋和猪头肉。老爷子边咂小酒边吃猪头肉,那一脸满足快乐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当然我也曾亲眼目睹粮行里发生的情节极为恶劣的斗欧事件。那是九零年初吧,上小学五年级的我星期天随老妈来粮行卖家养的鸡。看到两帮人因争当收税人而持械大打出手。当时我看到一个刀疤脸汉子拿着一把大砍刀,一个光头的大哥擎着一根铁棍,两人在一处刀来棒往斗得激烈。吓得妈妈带着我赶紧拎着鸡子回家。那时通讯还不发达,一一零等报警举措还没有设立,社会治安还比较混乱。想想现在治安那么好,真是庆幸我人赶上了那么好的时代…… 现在的依云路上两边的门市还是有多家粮食店,每天上下班我就从那些门市前走过。卖米、卖杂粮、卖粉丝的门市还有几家,但生意已显得十分地萧条;那些老板、工人忙得时候少、闲得时候多,许多时候都见他们聚在一起大摔扑克。在盐河广场东北角隔条马路处,就一条深深的小巷,巷子里一排溜的全是粮油门市,直通到长江路边。每次我从巷子头里走过,看见那一家家门市,倒觉得有昔日小营粮行的气象。今天我就看到那巷子里竟然十分地热闹,便进去逛了一趟。 巷子不宽,大约有三米宽,仅够两辆电动车相向而行的。粮油门市背西面东,卖杂粮的,卖大米的,卖干货的,卖褂面的,卖面粉的,卖粉丝的,卖凉皮货料的。小门面不大一家挨着一家,从头到尾能有几十家。那些各类的粮油产品摆放开来,倒也有五谷丰登的景象。傍晚时可能是生意兴旺的时候吧,几乎每家门市上都聚着三三两两的人,小巷子里也是人流不息。我家中有一亩薄田,粮食是不用卖的。我进来纯粹是游览,纯粹是追亿一下儿时小营粮行的旧景。 不知不觉间我便在一家卖干货的门市前站住。 小门市不大都在二十个平方,门市里地上放着低矮的货架,货架上放着红枣、桂圆、核桃、枸杞等干货,红、黄、褐、绿几色掺杂,也煞是好看。门市里一条窄窄的过道通入里面,里面墙壁两侧堆着整口袋的干货,过道顶头是一个七、八十公分宽的小小木制楼梯,通往楼上。我想上面一定是店主卧室兼小型仓库。这是一家夫妻店,俩口子都有三十大几岁的样子,老板沉默寡言,老板娘倒是满面春风、面目可亲,是个徐娘半老的佳人。她面如满月皮肤白晳,柳眉入鬓,淡淡蛾眉中一颗黑痣特别地显眼。一看便知是位外秀内慧、聪颖灵透生意人女子。她一见我进店,立马热情地问我要些什么。我问了一下核桃,她告诉我好的十七元一斤,便宜的十五。我打价后自然讨价,她便问我要多少。我能要多少?不过是称些给儿子吃吃,据说这玩艺能补充孩子脑子。儿子正处在学习用脑的关键时段,大有必要补一下。她说少称些没法让价的,反正都是吃着玩的,无所谓贵点贱点的。她真是会做生意的,她的话让我听了觉得处处是理。她见我不再讨价,便站在过道上用一只长柄的勺子远远地弄了几勺盛在方便袋里。一过秤是四十元。她手脚麻利地打包好拎给我,我微信扫码付帐后,她欢欢喜喜地送我出门。 离开那里,继续闲逛。看着那熙熙嚷嚷地小小街道我就想啊,逛这样的小街道也挺有意思,不见得就比去大卖场乐趣少啊!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