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伐木丁丁 于 2020-9-25 10:44 编辑
苏仙的神话与神化 你知道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吗? 有一个叫伯利恒的小城里有个姑娘玛利亚。一天,天使加百利突然降临,对玛利亚说:“你要怀孕生个儿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已经许配给约瑟、但是还没有举行婚礼的玛利亚诚惶诚恐地对天使说:“我还没有结婚,怎么可以这样呢?”加百利说是神的旨意,玛利亚只好应承了。玛利亚就这样未婚而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初生的婴儿用布包起来,放在马槽里。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称为救世主的耶稣,他的母亲就是后来被尊为圣母的玛利亚。后人就把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纪年的元年。 无独有偶。比耶稣出生还早190多年的汉惠帝年间,在华夏古郡郴州的牛脾山下,一个叫苏耽的男孩呱呱问世了。他的母亲潘氏有着与玛利亚近似的经历。潘氏是个未曾婚配的少女。一天她在郴江边洗濯衣物,上游飘来一缕碧绿柔滑的青苔。潘氏觉得那青苔很可爱,就顺手捞起。说来奇怪,青苔把她的手腕越缠越紧。她低头张嘴想咬开青苔,不料青苔忽溜滑进了她腹内。她竟然就这样受孕怀胎。分娩以后,一则因为未婚而孕,怕人耻笑,二则奶水不足,便躲进山洞,儿子苏耽得到洞中白鹿的哺养。苏耽就是后来的苏仙。 伯利恒与郴州相隔迢迢万里,而耶稣和苏耽出生的故事竟这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少女都是有神或上苍的旨意而未婚受孕;新生儿一个放置马槽,一个受哺鹿洞;此后一为救世主,一为仙人。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另外两大宗教的教主身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一天晚上梦见一头全身雪白的大象从天而降,慢慢地进入她的腹内,因而怀孕产下释迦牟尼。远古光严妙乐国一位名叫宝月光的母亲,也是受感于月亮而怀孕生下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道教天尊玉皇大帝。 比起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的大教主来,苏仙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他们为什么都有感天应物而孕生的神话呢?公元前三四百年,战国齐人公羊高撰写的《春秋公羊传》对此曾经一言以蔽之:“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还是我们中国的先贤智慧,既是概括,又是预言。 按照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层累说”,苏仙的神话同样有一个逐层迭加、逐渐神化的演变过程。 东晋时有个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又名抱朴子(约281——341年)。他著的《神仙传》里载有苏仙的故事。 《神仙传》写作时距离传说中苏耽的出生不过400多年。这时的苏耽已经被称之为仙了,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勤劳、淳朴、聪明、可爱的小小放牛郎的形象。他年幼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他与一些同伴放牛,早出晚归,不怕日晒雨淋,不厌粗食杂粮。他很孝顺,母亲要吃鲊鱼,就跑很远的路去买。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采制草药和治病防疫的高超医术:一升泉水,几片桔叶,就可以治好一个病人。这篇文章里的苏耽也有神奇之处:去便县(永兴)一百二十里地可以倏忽往返,成仙时留给母亲有求必应的宝柜,能够凭空造桥等等,然而这些难以掩盖苏耽的纯朴少年的原型。葛洪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如果探其源,神与仙是有区别的。神是天生的圣灵,而仙则是凡人修炼而成的“超人”。苏耽就是因为做了许多善事,而且忠孝、和顺、仁信,成为有口皆碑的行善积德的楷模和偶像,这样才幻化成仙的。牧童——郎中——神医——神仙,这就是苏耽由人而仙的层累神化的轨迹。 比葛洪晚生约两个世纪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苏耽还是幼年丧父的孤儿。 其实,人民才真正是神仙和神话的创造者,苏仙的神话同样如此。远古时代的郴州偏僻蛮荒,天灾频仍,瘴疠流行。摆脱贫穷,战胜疫病,改善交通,是百姓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因为不能抵御、抗击天灾和疫病的软弱无力而萌生依赖感、恐惧感和神秘感,这样只能寄希望于上苍和神仙。苏仙之类的神仙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民间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是人民愿望和理想的直接反映,是历代文人神话文本的蓝本,也是神话不断丰富、发展的源头和动力。民间传说里的苏仙更加完美,更加丰满,更加神奇,也更具人性。 ——苏仙之母姓潘,便县潘家园人,家住郴州城东鸭子塘。这样言之凿凿,是不是像在介绍一位左右邻居? ——苏仙是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七月十五日出生的。他的出生日期竟然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你是不是觉得像拉家常那么亲切? ——苏仙出生以后,得到仙鹤羽翼庇护和白鹿乳液哺养。你信也不信?且看,苏仙岭下就有仙鹤亭、白鹿洞为证。 ——没有父亲,怎么姓苏名耽呢?据民间传说,那是一位坐馆先生的杰作:当时恰有一个人用禾草串着一条鱼路过,因此取姓为禾、草、鱼拼合的“蘇”字;苏耽正倒身枕着树根睡得香甜,因此起名为“耽”。 ——在一桥畔,苏耽遇见一位仙翁。仙翁见这个少年孝顺、勤劳、聪明,便悉心传授医方、仙术。苏耽因而放牛不用驱赶,白鹿成了他的坐骑,来去一百多里的便县为母亲买腌熏鱼能够眨眼就到。为了纪念这番奇遇,至今仍有遗迹“遇仙桥”。 ——在中医药界里,“桔井泉香”成为悬壶圣手和灵丹妙药的代名词,与三国名医董奉的“杏林春满”齐名媲美。唐开元十九年郴人在井旁建祠以祭祀,宋真宗赐名为"桔井观"。“桔井观”今虽不存,但是存活在唐代几位大诗人诗里:“郴州颇凉冷,桔井尚凄清。”(杜甫);“灵桔无根井有泉,世间如梦又千年”(元结)。 ——苏耽跨鹤升天成仙那一天是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十五日(又有确凿的年月日)。苏仙观附近仍有飞升亭、升仙石、跨鹤台,至今常有游人瞻仰。 ——苏母颐养天年,到一百岁无疾而终。苏母去世那天,苏仙乘白马来到牛脾山悼念。郡守率官民前来拜谒。天色已晚,苏仙考虑郡守和乡亲夜晚摆渡过郴江不方便,就将手中的一卷仙经抛向江面,江上就凌空飞架起一座桥梁。这就是后来的苏仙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海拔不过526米的苏仙岭因苏仙获“十八福地”的美誉而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郴境遇旱向苏仙求雨,有求必应。因此历朝君主顺应民心,加之实有敬畏,因而对苏仙不断加封。苏仙赐号由“冲素真人”而“冲素普应真人”,又 “冲素普应静惠真人”,再为“冲素普应静惠昭德真人”。有意思,每次增加两个恭敬的字眼。现在苏仙观山门上方仍有宋理宗手书“敕封苏仙昭德真君”的盘龙御碑。 如今已是21世纪了,社会进步,科学昌明,人类再也不会将远古时期的神仙、佛陀继续神化了。但是,类似苏仙这样的神话,依然会引起人们对人类洪荒时期的遐想和对卓绝先民的尊崇, 依然会激起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向往和追求,依然会鼓起人心向善和向上的风帆。 我有小诗一首奉献: 回报萱恩济世心,泉香桔井洒甘霖。 仙家本自凡人出,千载传奇化咏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