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8416|回复: 4

扎西达娃与中国西部文学 ——文坛备忘录(之一)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8 11:2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5

    主题

    999

    帖子

    5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65
    发表于 2021-4-22 1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摘要:扎西达娃与中国西部文学本无创作生涯中的实际接触,与西部文学研究者的联系也不是很多,但作家此生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西部,作家创作更始终没有离开西部,作家的一生及其创作庶几与祖国西部从根本上结下不解之缘。然而,作家对于西部文学却始终未能产生兴趣,一则是太爱自己的民族了,一则是源于对美国西部文学的基本印象,而其最关键的原因恐怕在于八十年代中期西部文学尚未形成气候旋即转瞬而逝——不久西部文学东渐,寻根文学流为滥觞。考察作家创作并这一阶段的文学现象,是非常有趣的。     


         今年的雪下得特早。
       俗谚云:十月天短,无风就暖。刚进十月,无风,不暖反凉,天上乌云密布,不久竟下起雪来。举目窗外,大雪纷飞,洋洋洒洒,一派琼天玉宇,到处雪的世界,短松修竹、枯绿残红都俯卧在初冬的雪野里……不知怎的,这时我忽然想起远在大西南喜马拉雅莽原雪域的一位旧友——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的藏族青年作家扎西达娃。
       认识作家,缘于一次愉快的阅读。
       1982年,扎的小说《归途小夜曲》在上海《萌芽》发表,这是在我有限的文学视野中难得一见的佳作。小说叙述一对年轻人在藏历年夕邂逅于茫茫雪夜草原的故事。主人公,罗珠和妮妮。罗珠是一位现代味极浓的长途汽车司机,妮妮是个从未到过拉萨临行前妈妈叮嘱过二十次的偏僻草原小姑娘,两个年轻人的相遇相识相爱极具戏剧性。作家持之一贯的幽默诙谐的轻喜剧风格将读者带进优柔旖旎、清新唯美的作品情境中,而强烈的哲学器识观照又让你不能不对作家创作投入思考,读来醉心抚掌,欲罢不能。于是我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取名曰《夜曲神工——扎西达娃<归途小夜曲>试析》,投给北京的《作品与争鸣》,很快发表了。此后,我一直关注着这位极富才气的青年作家,找作家的作品来读,并因此对西部文学产生由衷的兴趣,陆续写出了《时代的歌者,民族的歌——扎西达娃小说漫评兼谈中国西部文学》、《强烈的哲学器识观照下的文学创造——扎西达娃小说漫评(之二)》、《难产前的阵痛——一九八五年文学批评訾议》、《西部文学东渐探微——兼论社会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巨峰下的跌落——李洁非同志<反思八五新潮>商兑》、《历史的启示——论新时期文学的繁荣与不足》、《“殇”文化:作为文学的反思》等一系列文学批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刊登在四川《当代文坛》,有的发表于辽宁《当代作家评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80年代末始纯文学被边缘化,此间大多文章则未能发表,后收入拙著《送你一片草珊瑚——当代文学跟踪》一书中,由人民中国出版社1995年出版。
       可以说,自己走上文学批评这条道路首先得感谢扎西达娃。
       因为喜欢扎西达娃,爱屋及乌,继而爱上了西部文学。较之于扎西达娃,西部文学应该是一个较为后起的概念。大凡从这一个历史阶段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中国当代文学的1985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一个被写进文学史并将被一直探讨和研究着的一个现象,而西部文学则是这一年度乃至此后若干年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翘楚和逻辑重音。1985年1月17日《文学报》报道:《“西部文学”将成为我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当时著名电影人钟惦棐提出“西部片”,赓即《当代文艺思潮》组织发起西部文学笔谈,将西部文学正式推上文坛。至此,中国西部文学一如黄土地上走来的新嫁娘,引起了整个当代文学界的审美瞩目,赫然瞩目!然而好景不长,西部文学的霍然崛起领起整个文学界的美学逐鹿,不久西部文学东渐,祖国东南西北中到处响起喜庆的吹打,遍地一新,这就是人们喋喋不休至今仍在不休喋喋着的寻根文学。不几年,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经过短暂的无限风光之后,转瞬之间跌入了低谷,再不久,“文学死了!”回顾过去的1985年,在这一年里,《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文艺新世纪》、《青年评论家》等文学研究刊物的崛起及其旋即相继停刊,颇耐人寻味,尤耐历史寻味……也许,这将是一个较为高难度的研究课题,非笔者浅虑妄可穿凿。现在,这里,我只想将自己与扎西达娃的几次通信中作家的关于西部文学的来信录之于此,作为对过去的那个时代、那一个时期文学的祭奠吧!
       因为喜爱作家,曾一度沉浸在作家作品中不能自拔,于是设法与作家取得联系。我将文稿并致作家的信一起寄往西藏文学月刊《拉萨河》,感谢贵刊编辑的热情牵缘,不久接到作家的来信,这是第一次结识作家也是第一次了解作家关于中国西部文学的意见——
       你好!
       来信收到。前不久又收到《当代文艺思潮》的来信,要我回答几个问题。例如,“你承认西部文学吗”,“你认为西部文学的优势和弱点在哪里,其发展趋势如何?”等等。我把这封信给拉萨的几个年轻作家看,大家看后开了个座谈会。大家(包括我)一致认为:西藏的文学不应该属于西部文学(指目前这种意义上的),不论从历史、民族和宗教问题以及它所具有的仅次于汉民族的古老丰富的文化,也像你所承认的西藏更具有自己的特色。基于以上几个大的方面,西藏的文学本身就具备了自身较为完善的特点,它就是西藏文学。当然,如果内地的一些理论家硬要将西藏文学归为西部文学的一部分,那是另一码事。至于其中一些具体的问题和看法,几页信纸也难以说清。我们最好都明智一些,在这个问题上谁也不要企图说服谁。
       重庆电视台将我的《巴桑》改编成了电视剧,目前正在拍摄中,估计春节期间将在中央台播出。我不得已泡在摄制组里。
       本人的作品现在被人研究还谈不上,有些零星的评论文章,我也从未来得及收集过,有的甚至没有去看过。西藏有一两个搞评论的,也兼评拉萨其他几个青年作家的。北京民族研究所也有一两个人。从搞业余的看,你们江苏省有个小伙子跟我通信近两年,他在上什么夜大,评论我的作品写毕业论文。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互相通信。地址是江苏丹阳××路后街10号徐××收。
       你的大作由于上面所谈(这些青年作家也包括西藏文学的编辑),就我的作品是否应列入西部文学在编辑部可能有争议,我尽力而为。
       祝好!
       扎西达娃
       显而易见,关于西部文学,扎西达娃及其他的西藏文友们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的。即,西部文学不惟在地域,更在其文化内蕴。在这个意义上说,西藏文学界是不愿意将自己划为西部文学之列的,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历史、民族和宗教问题以及它所具有的仅次于汉民族的古老丰富的文化”,西藏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作家和他的文友们是太爱自己的民族了,尽管在他们的作品中一样洋溢着古朴、苍凉、粗犷、雄峻、浑厚的西部美,及其深邃的历史感觉,强烈的忧患意识、顽强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他们似乎始终不愿轻易和西部文学、西部作家相提并论。这些祖国大西南莽原上的年轻朋友们一直不愿意放弃铮铮执著于自己的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深沉的民族思考,始终匐身耕耘于自己赖以休养生息的故土,一刻也没有停止作为优秀民族赤子朝着他们既定的理想目标不倦努力,并以自己辉煌的文学实绩、成就与贡献发展与壮大自己的民族文学。请看作家的再一次来信——
       你好!原《拉萨河》编辑部转来的大作已收到,并已拜读。有些想法,说不好。
       首先,大作充满激情和宏大的气派,看得出你的才气,还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其中不乏独到鲜明之见,也令我折服。总之,真挚地向你表示感谢。
       这两年,“西部文学”一时成为文艺界的话题,出现不少有关“西部”二字的刊名,以及评论和理论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我对此了解甚少,只知皮毛。我以为“西部文学”这词首先从美国“西部文学”中出现,许多文章也因此将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文学作比较。我一直喜爱美国文学,也喜爱“西部片”,但总体说来,西部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与别的地域有所不同的文学。美国文学我想你不会比我知道得少。美国西部文学已成为一种精神,包括了冒险和开拓以及乐观主义等等,也是整个美国精神的一个部分。但有两点它与我国现在的“西部”文学有所不同。一,在美国文学史上(我指的是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批评家们并没有把“西部文学”放在一定的地位上。我们读了不少有关美国的现实主义、南方文学、黑人文学、犹太文学以及形形色色的先锋派实验文学(如黑色幽默等)等专论,而西部文学似乎并没有被提到一定的位置上。这可能它在美国整个文学史中更多的只是以通俗文学的形式出现,并且直到后来走上了模式化的道路:荒原、快马、枪手、强盗、客栈、女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大多数白色人种作家,并没有很好地挖掘西部地区在被开发之前曾经在此生活的印第安人的古老文化。当然在开拓时期,印第安人遭到了毁灭性的的劫难,而白人们以自己的到来开始写自己如何淘金,如何定居。总之,一切从开拓时期开始。这样,我们便若可看到一个古老文化的源流了。当然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所以它是一个大杂烩,其文学也是五花八门。但是这几百年它逐渐融汇成了自身的美国特色。另外,我说这些并非完全否定西部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价值,许多大作家也曾写过西部。但真正的大作家并不是单纯描写勇敢、决斗和冒险的故事能出现,如斯坦培克,他的名作从背景看也是西部地区,但所反映出的事情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西部故事。
       再说我们的西部文学。我想除了地域的,更主要的应该是文化的。西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而且偌大的中国西部地区各种文化的形态与意识也相差甚大,除了陕西地区古老的先秦文化,新疆和邻近地区的回族穆斯林文化以及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就西藏而言,对于内地许多人来说,又显得遥远而陌生,它本身又带有更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它悠久的历史和曾经出现的辉煌仅次于汉民族。我说远了,什么也没有说清,直接说我自己没有任何一大套理论为依据和后盾的观点。西藏的文学不属于“西部文学”,它只能属于“西藏文学”,它有着与汉民族文化根本的区别。它以佛教中喇嘛教在西藏统治千百年的历史而形成的这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虽然解放后与汉民族的文化互相渗透,甚至汉民族的文化在今天的西藏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是后话。我又说不清了。当然我本身对现在提出的“西部文学”这一概念尚未弄清,也许大家都未弄清,正在弄清,我期待。但无论最终结论如何,我以为在“西部文学”这个大范围中,不能忽略民族文学自身的特性。
       还是抛开这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吧……拉美文学我同样喜爱,它使我受益匪浅。关于你作品中谈我的五篇小说,除了《自由人》,其余两篇都是早期作品(我又转题了),那是我创作道路上走过的脚印。我没想到不少人喜欢《自由人》。这是去年写的,我暂时中断了这个系列。但下一步肯定会陆续完成。我不知道你是否还缺乏些资料,因为就这三篇构成你的作品,我觉得稍嫌冗长,再者欠缺充实。如不嫌麻烦,我将今年以来发表的作品部分目录粗列几篇,望指教。
       祝好!
       扎西达娃
       85、10、6
       此与上一封信同,作者除了对于我们朋友之间相关文事作了一些解释说明及关照之外,似乎在专门就西部文学问题重申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在作家看来,西部文学这一概念起初并不被看好。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拥有自然地理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中国西部文学也庶几从美国西部文学引进而来。同是西部,同是西部文学,而无论就其内涵抑或外延说中、美之间则存在巨大差异,乃至形同天渊。其间,首先是人文上的差异。美国西部文学没有能够在主流文学史撰写者眼里、在诸多文学派别中占有一定地位,这应该归于这一文学流派自身的文化层次及其人文价值。古今中外优秀文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其思想的价值,文化的价值,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终极关怀和引领的价值。关于这些,美国西部文学显然差强人意。美国西部文学描绘的是早期美国开发西部的历史,是反映美国历史发展和民族性格特征形成的一种大众文学。西部文学中的灵魂人物——牛仔,成为世界范围的偶像。大多数白人作家笔下的西部文学一般不会去注意西部地区在被开发之前曾经在这里生活着的印第安人的古老文化,更不会关心开拓时期印第安人所遭到的毁灭性的的劫难,而只会去关注自己的如何淘金和定居,一切从开拓时期开始。特别是荒原、快马、枪手、女人,更是将西部文学模式化化和庸俗化。诚如作家所言,他们看重的是勇敢、决斗和冒险及开拓精神——诚然,这正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极重要的部分,但它永远不会去关注这一地区人物的命运,包括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而显得十分肤浅与狭隘。与此构成构成鲜明对照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坦贝克名作从背景看也是西部地区,但所反映出的作品思想内涵的所指与能指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西部故事。这正是文学大师的高明处和伟大处,也正是如许文学巨擘被拥推于巍巍神坛之上的缘故。
       而在中国,我们的西部和西部文学则与之完全不同甚尔相反。中国西部是古老华夏的一个部分,民族文化的发轫处,中华文明的摇篮。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人民与中国东部、南部、北部各民族同为黄色人种,一母同胞,情为手足,古往今来文化交往甚密,更留下昭君出塞、文成入藏诸多文化历史佳话,中国西部文学与它的雄浑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上溯至古《诗经》中的《秦风》、《豳风》,乃至周末反映烽火狼烟征战不断的《王风?君子于役》、《邶风?日月》等诗作,唐岑参等的边塞诗、新中国解放前后闻捷、柳青、武玉笑等老一辈作家创作,新边塞诗群,新时期作家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为领衔的西部作家群创作,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创作,从远古至当今,中国西部文学的文学理想、美学追求承前启后,一脉相承。文学乃时代的晴雨表和温度计,特别是历史进入新的时期,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国时代崛起的一个战略组成部分,于是西部文学遂重新振兴起来,声势浩大、蔚为大观——此,着实令人刮目。而我们的西部开发与美国西部大开发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开发型态、运作范式诸方面都存在着质的区别:美国持之一贯的全球性扩张,这在骨子里还是昔年美国的西部拓荒精神,此与我们的着眼于西部社会沉重历史从中探寻时代发展契机从事开拓创新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中、美西部文学之间的审美理想及其相应的文学价值观也就形同天渊。理解了这些,那么中、美西部开发和西部文学理想及其文学价值间的巨大差异,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和显而易见的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扎西达娃对美国西部文学难以恭维、不乏微词,同时对中国当代文坛刚刚发轫的新兴的西部文学似乎也就不抱太多幻想。
    请看作家的第三封信——
       你好!
       我是1月20号离开拉萨的,在成都休假,大约在5、6月份返拉。你寄来的信由家人转到了成都,由于寄了一大堆信,故家人将信拆开,没寄信封,我出来时又没带你的地址,只凭记忆,不知你能否收到此信。
       你对我作品的褒誉之词我以为言过其实了,真不敢当。但我发现你的眼光很敏锐,文学的艺术感受相当好,较之其他评论者似乎对我的作品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作为一个对西藏这片土地十分陌生遥远的评论者来说,十分难得。以前我总担心人们不了解西藏因而不能理解我的作品,就这个问题我也费了一番心机,现在看来比预想的要好。
       十分感谢你提供的内地其它文章对我作品的评论的信息,我不知道是否应找来看看。这之前我对这方面的信息一无所知。来成都一个多月了,既然是休假,成天也闲来无事,但迟迟不敢动笔。一来不大适应大都市喧闹的生活环境,二来希望自己下一步的新作更要有所突破,因而终日苦思冥想,企望悟出点什么来。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前面的小说并不是我最好的代表作,我寄托在下一篇。也许每每如此,便一步步走了下去。
       信中得知你学习很紧张,也就不喋喋不休了,回答你的提问:
       1、《归途》是我的第三篇小说,而不是处女作。
       2、《江那边》1982—1983《西藏文学》一等奖,1982—1983西藏自治区文学创作一等奖,1983年五省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藏族文学创作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短篇小说一等奖;《在甜茶馆里》获1985年《南方文学》奖,奖次不详。
       3、《巴》剧搬上屏幕不知你是否看了?是由重庆台改编,文学本我没有插手,由于自己直接参加这次拍摄,在屏幕上看见自己,心里不是个滋味。也许我干了件蠢事(不应该出现在剧中),想法不少,一时说不好。总之一反过去影视界所表现的西藏,此剧从生活从从场景上真实表现了现代西藏风情与生活,但是由于编导试图在一个多小时的上下集里增加更多的容量,使得未看过原著的观众摸不清头脑。这种快节奏跳跃式的画面当然也是编导者对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想法。此剧演播时我在成都,听不到观众的反映。还有个想法,今后如有机会,也应该将低层次的更大的群观众演播我作品改编成的电视电影。
       4、85年创作上的追求从主观上是较为明确的。就我个人而言,一方面认为拉美文学值得西藏作家学习借鉴,较之内地一些作者,更少些盲目性和赶时髦。首先是印第安文化与西藏文化的关系上我作了一番比较,另一方面,我更认为从拉美文学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后,应该尽快地摆脱拉美文学的影响,形成西藏文学自身的特性。现在内地人将西藏这些作品加上“魔幻现实主义”,我个人是不能接受的,同时也难以反驳。我希望有人在承认西藏受拉美文学影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特性。
       5、此想法我没对谁谈过,《洛达镇轶事》最早从美国作家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中受到启发,陆陆续续发现许多文学大师都以一个小地方开始形成自己文学的整体。当然,这方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早有先例,现代作家福克纳、马尔克斯无不如此。《自由人》一完成就知道《洛达镇》的系列小说将有可能在中国现代文学上出现一种独特的东西,它可能会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从刘绍棠到古华等一批作家们的风情风俗小说基本上是“死风俗”,首先从美学上没有离开模拟现实,我写的“洛达镇”在西藏不存在,在中国不存在,“活风俗”是需要作者高度的想象力。当读者对作品中人物情节产生一系列荒诞和百思不得其解的过程后,如果看完最后一个字仍然肯定这篇作品的价值,我想它便达到了最高的形而上的真实。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就是这个意思。但,《自由人》之后迄今没动笔写第二篇,原因可能是第一篇作为试验的东西抛出去后,迫使我需要想许多问题,关键是《洛达镇》系列最后应该是扎西达娃自己的,而绝不应该有丝毫福克纳、安德森……一批作家们的影子和翻版,更重大的要求是要在这一批祖师爷之后提出或表现出新的人类社会的东西。你最后谈到以《洛达镇》为副题,重新选择一个……我觉得你可能有超感觉的东西,把我正在想和正在做的事挑明了。也许就因为这点,使我对你产生一种少有的敬佩和信任感。我的确在搞一部长篇,这个美学观念和表现形式在“两个西藏”和“自由人”中,更受后一篇的影响,并且想加以放大和完整。但是,《洛达镇》系列和这部长篇我都没有限制时间,很可能在十年二十年之后才完成也难说。
       6、此问题我兴趣不大。我认为你同一些与我通信的头脑清醒的北京作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我没去具体想。
       总之,你很有潜力。虽然是你在研究我作品中发现这点,但惟其如此才使我看到了你的潜力。由此很自然地抛开了个人功利的层次。我希望将来对你在事业上有所帮助(更离开了你对我评论的这个角度)现在从我个人的处境来说还不行,不知你明白了我的意思没有。说得简单一点,从评论者来说,目前你还不是名家。我感到高兴的不是因为你研究我的作品,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结识了一位有前途的朋友。
       五月份以前我都在成都,愿多联系。祝
       好!
       扎西达娃3、1
       这一封信大概是写于1986年的3月,此信作家主要是关于双方文字往来的一些交代,以及对我提出的一些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谈到西部文学,但始终与西部文学藕断丝连。作家从文学价值角度对美国西部文学表示难以认同,而对于其较为高端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技巧则投以由衷的青睐。作家的视野由美国西部文学而拉美文学,并对其表示出一定的审美兴趣,且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大作《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西藏,隐秘岁月》等始终以作者自己安身立命的故土——千年西藏为背景的系列作品足以说明,乃至我们毫不犹豫地因此而为作家贴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标签。然而,作家明确表示:“我个人是不能接受的”。确实,作家以自己非凡的文学才情创作出了独具风格的作品,并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文学特性。特别《自由人契米?洛达镇轶事之一》,作家从安德森以西部开发为背景的《小城畸人》中受到启发,从这位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回归传统、人性,走出现代工业文明荒原,重整文化体系的时代思考中找到了共鸣,小说创作获得巨大成功。诚如作家所言:“洛达镇”在西藏不存在,在中国不存在,“活风俗”是需要作者高度的想象力,“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谓之器也”!《洛达镇》系列最后应该是扎西达娃自己的,而绝不应该有丝毫福克纳、安德森……一批作家们的影子和翻版,更重大的要求是要在这一批祖师爷之后提出或表现出新的人类社会的东西。好哇,作家!好一个我们的扎西达娃!读作家作品,你会发现,作家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青出于蓝而不拘囿于蓝乃至旨在胜于蓝,从经典作家作品中寻求适合于自己的艺术闪光,努力打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范式,放眼新的视界。作家创作思想内涵、审美追求、艺术趣味极具张力,作家以自己非凡的艺术贡献,霍然撑起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学天空。
       作家的文学起点是高的,理想是宏远的,视野是雄阔的,思维是豪放的,因此其文学创作实绩也就非同凡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十分令人瞩目。作为一位民族的歌者,作家将自己的艺术根系深深伸扎在生我养我的故土。在他的作品中,高原边疆生活韵律和牧歌情调描写,渗透着深沉厚重的历史内容及忧患意识,但始终洋溢着边陲民族同中原祖国同步前进的时代精神。这是今天西部文学的共同特点。若稍加考察,则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包括西部文学题材作品的东部作家)又有其各自独特的风格样式和艺术追求。张贤亮擅长通过对历史的反照和对现实的描摹,将社会生活世态人情进行“绿化”,寄寓作家良好的希愿;张承志则善于从历史学、人文地理的角度对社会作纵深的瞰察,转达作家刻意的思考;路遥似乎十分不甘人世间的不平,可以通过自传体般的文学展示,向社会、人生发出一代人的诘问;王家达、武玉笑则总是追求“基于历史事件写成的风俗画”(1),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呈上自己的“白皮书”;作为西部文学鼓吹者之一的王蒙,仿佛对西部文学更感兴趣,他的追求也许要更为清醒、更为自觉一些……而我们的扎西达娃,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西藏故土的爱以至对于整个大西部的钟情,却是“默默的,不露痕迹的,就像红脸后生对他的蓝花花婆姨一样”(2),含蓄得可掬,含蓄中掩饰不住七分责任、三分得意、一点俏皮……总之,他们的风格格调迥异,艺术追求不尽相同,与扎西达娃又有区别,却共同反映出西部文学作家作品的雄浑、旷达、粗犷、豪放而又深沉凝重,同时不失文学分寸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理性的光泽。扎西达娃从来没有也大概不会与西部文学产生任何瓜葛,但他却以自己独特的具有奠基意义的文学贡献来充实、丰富和发展西部文学(3)。
       诚然,西部文学实际指的是大西北文学(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但无论是从地理角度说,还是从精神实质方面考察,西藏不仅理应归属西部而且更具有西部特色。且不说自二叠纪始至上新世末以降的经过远古地壳运动形成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首先将西藏和包括青海在内的中国西部连成一体,况且传为美谈的与昭君出塞合为姊妹篇的文成公主入藏史话中的布达拉宫和日月山,这一历史维系的纽结又是解不开、扯不断的。尤为重要的是,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等西藏地理上的雄奇、险峻、魁伟、浩瀚与广袤以及这种自然地理浸润下的民俗民情、千古传说直至宗教信仰,无不显示出和正在显示着其恢宏、旷达、古朴、雄浑等整体方面西部美。固然,在当时文坛上,“新疆诗派”、“新边塞诗派”的诗作,张贤亮、张承志、路遥、王蒙、王家达、武玉笑、邵振国、张宇、和郑义等西部或非西部作家的西部小说,以及电影《牧马人》、《人生》、《黄土地》、《老井》乃至《西部电影》、《中国西部文学》等刊物的相继出现,构成了声势浩大的西部文学工程。而与此同时,活跃在祖国西南莽原上的藏诗新秀和小说家群这支轻骑兵队伍又时时撞进人们的视野:藏族诗人汪戴尔的《日落向往》、藏籍山东女诗人马丽华的组诗《大草原》、陆高的《西部小曲》、刘连进的《高原印象》以及昊夫、洋滔、马原、王远舟、詹士华、藏青、蔡椿芳等人的创作,无不为中国西部文学增添异采,而扎西达娃则是中国西部文学西藏作家群中最引人瞩目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
       扎西达娃与中国西部文学本无创作生涯中的实际接触,与西部文学研究者的联系也不是很多,但作家此生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西部,作家创作更始终没有离开西部,作家的一生及其创作庶几与祖国西部从根本上结下不解之缘。然而,作家对于西部文学却始终未能产生兴趣,一则是太爱自己的民族了,一则是源于对美国西部文学的基本印象,而其最关键的原因恐怕在于八十年代中期西部文学尚未形成气候旋即转瞬而逝——不久西部文学东渐,寻根文学流为滥觞。考察作家创作并这一阶段的文学现象,是非常有趣的。
       由于社会生活工作关系等诸方面原因,后来与作家一直就没有过多的联系,和作家间的书信往来也只留下了如前三封,且自己的去信底稿也早已丢失。今日整理旧作和以前往常文事活动文件发现作家手迹,顿感温馨、煦暖,无限亲切。同时,也许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料价值,因而又显得弥足珍贵。这不是因为它的主人——作家如今已身为西藏作协主席,曾经在中国作协任过要职,尤为重要的在于它关涉西部文学,而西部文学则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坛珠穆朗玛巅峦的一面辉煌旗帜,它承前建国以来文化革命后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后继之以寻根文学、文化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逻辑重音和文化骄傲。
       “西部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确定基于文学的地域性力量,首先在于其审美文学价值,在于其深邃的历史感觉,强烈的忧患意识、哲学器识,发悱进取积极开拓创新时代精神。而今时过境迁,西部文学风光不再,也许正在式微,但绝不会泯灭。只要有人类在,有生活在,文学就在;世界永恒,文学永恒,作家与中国西部文学已经写进当代文学的历史,并与之一起永恒!
       久违了,作家;久违了,中国西部文学……
       一团冷气袭来,我不由打了个寒噤。雪什么时候止了,夜正深。
      
       (1)、托尔斯泰《日记》,1865年9月30日,《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200——201页
       (2)、张承志《北方的河》,《十月》1984年第一期
       (3)、拙作《扎西达娃小说漫评——兼谈中国西部文学》,四川《当代文坛》1987年第一期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广东深圳
    来自- 广东深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4 00:47
  • 签到天数: 63 天

    连续签到: 36 天

    [LV.6]常住居民II

    340

    主题

    137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519

    热心会员11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21-4-22 11: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了解了,值得祝贺!

    点评

    谢谢,幸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4-22 1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广东深圳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深圳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8 11:2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5

    主题

    999

    帖子

    5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6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2 1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那永恒 发表于 2021-4-22 11:52
    了解了,值得祝贺!

    谢谢,幸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2

    主题

    4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3298

    优秀管理

    发表于 2021-4-23 21: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扎西达娃与中国西部文学本无创作生涯中的实际接触,与西部文学研究者的联系也不是很多,但作家此生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西部,作家创作更始终没有离开西部,作家的一生及其创作庶几与祖国西部从根本上结下不解之缘。然而,作家对于西部文学却始终未能产生兴趣,一则是太爱自己的民族了,一则是源于对美国西部文学的基本印象,而其最关键的原因恐怕在于八十年代中期西部文学尚未形成气候旋即转瞬而逝——不久西部文学东渐,寻根文学流为滥觞。考察作家创作并这一阶段的文学现象,是非常有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12-8 11:24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5

    主题

    999

    帖子

    5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6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08: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一默先生 发表于 2021-4-23 21:47
    扎西达娃与中国西部文学本无创作生涯中的实际接触,与西部文学研究者的联系也不是很多,但作家此生似乎一直 ...

    感谢先生光顾,愿我们一起为当代文学研究及创作做出自己的贡献,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赏析评论

    赏析评论

    订阅| 关注 (1)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0今日 1025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