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叙述抒情散文,写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之后,有着特别的意义。文章以细腻地笔触描写了小时候种杂交水稻到稻田里赶稻花的过程,那些赶稻花岁月虽然苦,但是有盼头,作者由衷感叹道:好日子吃饱饭就在竿头。作者是在略大后,才知道袁隆平靠杂交水稻让中国摆脱了吃不饱的困境,便对袁老心生敬意,也对袁老多了份关注。当作者潜意识中就认为袁隆平是不会死时,却听到了袁老去世的消息。那种伤心和难过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这也是每一个国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共同的心情。文章情真意切,回忆与现实交替,叙述与抒情结合,抒发了作者对袁老的深切怀念和感恩之情,中国人感谢袁老,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不能忘记田野和劳作。文末升华了主题,在能吃饱饭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为这个民族守护住饭碗的人。推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父辈们整天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地说。家里种的就是杂交水稻,也有别人家里种的少量晚季稻。
杂交水稻分公稻和母稻。公的个头很高,人站在里面,完全看不到人的影子。母的个头略比公的矮,但是也不矮多少,人钻在里面,略微看到戴的帽子。
每逢暑假期间,正值中午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壮工都要扛着竹竿到稻田里赶稻花。竹竿轻轻扫过公稻的头部,把公稻开的花打开,让花顺风扬起,和母稻的花杂交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受精率,提高产量。赶花的滋味是不好受的。烈日下,一个人拿着竹竿,一田垄一田垄地赶。脚底下是泥巴,不小心可能会踩到某种动物。歪歪倒倒地赶好后,头上都是花粉,身上也湿透了,手臂也被稻叶割得一条红线一条红线的,后背被太阳晒得黑红黑红的。
后来家里承包了好多亩杂交水稻田,按照这个速度赶稻花,那是赶到天黑都赶不完。父辈们就想到了一个巧办法,用一根长绳,两个人牵着,从田头走到田尾,不过几分钟时间。后来乡里人都采用了这个办法,再也不用大太阳下用竹竿赶稻花了,几分钟,人就可以回家了。
从用竹竿赶稻花,到用绳子牵赶稻花,跨度足足有十年。为什么会这样呢?赶稻花,只要能赶就行,为什么一定要拿着竹竿一颗一颗去赶,一赶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换种方法,事情就变得好简单,但是大部分乡里人不敢想。
杂交稻颗粒很大,一穗上沉甸甸的挂着。受精比较好的就鼓鼓的,受精不好的话会出现空壳。现在想来赶稻花赶得很细致,应该是农家人指着卖钱,也不敢大意,更不敢改革了。
但是杂交稻不好吃,味道不香甜,远远赶不上在集市上购买的东北米、香米之类的米种。有时候也会想,这么不好吃的水稻,为什么还要种植呢?看到种植晚稻的人家,就很羡慕人家的稻子很矮小,也不分什么公的、母的,也不需要人家赶稻花。可是等到收获的季节,我一下子就清楚了,因为晚稻上面的米粒小小的,零零散散的,很不饱满,仅够家里人吃着玩,靠稻子挣钱和填饱肚子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收获的季节,自然是农忙。家家户户到田里割稻,家家田里都有收割机轰隆隆地鸣叫着,从机器嘴里吐出饱满的谷粒。田里忙着,家里大人和小孩烧着各种美味,犒劳田里忙碌的人们。那一段时间,乡里都散发这杂交水稻的香甜气息,父辈们更是忙着看场、晒场,没有休息的时刻,日日夜夜的。
稻子晒好,装好袋之后,过一段就有人来收购了。卖稻子的钱是一家人一年最大的一笔收入。
略长大之后,才知道杂交水稻和袁隆平有着极大的关系,袁隆平靠杂交水稻让中国摆脱了吃不饱的困境,得知这个信息之后,我对杂交水稻的不好口味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口味和生死当然是生死最重要了,同时也特别佩服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也为自己家里长期种植杂交水稻而感到自豪和幸运。
脑中回想起赶稻花的情景,顿时不觉得苦,反而是一种甜了。赶稻花虽然苦,但是有盼头啊,好日子吃饱饭就在竿头呢,能不精心细致吗?晚季稻虽然不用赶花,不用辛苦,可是等来的不一定是好日子啊!
是宁愿饿死、到处借粮食呢?还是忙碌忙碌,准备插秧、种植、收割、售卖的情景好呢?答案不言而喻啊!
过了一段时间,看到新闻上袁隆平说要发明超级杂交水稻。我十分开心,袁隆平爷爷还活着呀,只要还活着就好,虽然他还跟一个农民一样朴实无华。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在电视上看到他的身影了,内心感到很欣慰,也有点庆幸,还好还好还活着。
慢慢的,我潜意识中就认为袁隆平是不会死的。
哪知随着岁月的流逝,什么都会改变的。
家乡拆迁,土地要不被征用,要不用来种植树木,为了更快的来钱。杂交水稻这么辛苦的农活,早就没有人种植了,谁还要种植,也就是为了自家吃,何况口味相对其他米种,不是那么香甜。同时我也想到,大家不再种植水稻的根本原因,是袁隆平发明了产量更高的水稻,大家可以用更多的方式挣钱了。
一下子听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我心里着实咯噔一下,那种伤心和难过,不是用言语来形容的。虽然知道人都有会死的那一天,可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当看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的时候,感觉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国人这么多年,都是他为我们挡住了一片天。当这片天没有的时候,我一下子明白了那句老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