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278|回复: 1

[散文] 寻觅中国佛教发展的踪迹

[复制链接]
来自- 四川自贡
来自- 四川自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5:05
  • 签到天数: 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641

    主题

    116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205
    发表于 2019-3-16 16:21: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自贡

    寻觅中国佛教发展的踪迹
    作者:何朝东 笔名:东鸿
    中国的佛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宗教。而在中国,它与中国的道教,儒教相互进行着影响。所以,佛教在漫长岁月里,与道教,儒教相互影响,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中国式佛教。。
    相传,在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佛教由当时的古印度加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人们所说的释迦牟尼)所创立。释迦牟尼(前565—前486,也有说是前563—前483),佛教的创始者。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后来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这个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火”。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一生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活动。相传,蓝毗尼园(故址在今天的尼泊尔南部罗美德)。,为其诞生地。佛陀伽耶(今天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为其坐菩提树下成道处。祗园和竹林精舍为其长期居住和传道处。二十九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以及,梵天创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开初并无收获。经过六年的苦行,最后才“悟道成佛”。最先就在鹿野苑为侨陈如等五人说“四谛”“八正道”,佛经称其为“初转法轮”。他建立了最初的佛教僧团。宣布“众生平等”。规定僧人必须剃度头发,穿黄衣服,托钵行乞,遵从安贫,清净身心的誓约。在以后的四十五年间,信徒日众,都尊称其为“佛陀”。简称“佛”,意思为“觉者”。并用“如来”,“法王”,“世尊”,“大雄”等称号尊之。八十岁的时候,在拘尸那伽城逝世。在世的时候,他的学说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在他死亡以后,才由其弟子们集会各种诵词所记载,汇编成书。奉为经典。
    那时候的释迦牟尼是反婆罗门教思潮之一。他以无常和缘起的思想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因而受到刹帝利和吠舍的支持,并迅速得到了传播。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宗教之一。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间。因为崇拜婆罗贺摩而得名。以《吠陀》为最古的经典。信奉多神。其中,有三主要神。第一,婆罗贺摩,意译“梵天”,即创造之神;第二,毗瑟孥,又译“韦纽”,“毗瑟孥”。以及“遍入无”,“遍净”,“幻惑”等。尊称“薄伽梵”,即守护神;第三,湿婆,意译“自在”。故也称“大自在天”。即毁灭之神。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 认为他们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三个方面,并有世界从婆罗贺摩生,而婆罗贺摩又从毗瑟孥脐中生。整个世界就是湿婆的身体。虚空是头。地是身等神话。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说。在印度社会中,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密切结合。属于四种姓首位的婆罗门,世代以祭祀,诵经(《吠陀经》)传教(婆罗门教)为专业。成为印度古代的僧侣贵族。前六至前五世纪中,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较前衰落。八,九世纪间,经商羯罗等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种教义,改称印度教。
    商羯罗,古代印度哲学家,吠檀多派的主要代表。生于南印度。曾在印度创立四大修道院。由于他在印度哲学,宗教方面的广泛影响,史称他为“商羯阿督梨”。意译为“轨范师”。在哲学上,发展了《奥义书》和《吠檀多经》中关于“梵”(宇宙的精神)和“我”(个人的精神)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了吠檀多派中影响最饿大的“不二论”学说。主张个人的精神,“我”和宇宙的精神“梵”是同一不二的真实存在,而现实世界则是“幻”,不真实。他的这种理论在古今印度唯心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宗教上,曾经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加以改革。改革以后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迄今仍然为印度多数人所信奉。他的主要著作有,《梵经注》,《薄伽梵歌注》和十一部《奥义书》的注等。
    佛教的基本教理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姻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之学,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随着古印度社会的发展,大致佛教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原始佛教阶段。也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所传播的教说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前四世纪中叶。
    第二个阶段,为部派佛教阶段。它是由原始佛教分裂而成的各个教团的总称。产生的时间为公元前四世纪左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传承和见解上出现了分歧。所以,产生了多个派别。不过,在开始分裂的时候,主要分成为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历史上称这个分裂为“根本分裂”。此后,在两大派别中又进一步分裂。形成为了十八部和二十部。历史上称之为“枝末分裂”。此时,佛教的派别林立的局面形成了。
    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为大乘佛教阶段。是在公元一二世纪左右从部派佛教大众部中分裂出来的。它把以前的佛教称为小乘。(所谓乘是指运载工具。大与小是相对而论的。此比喻是将众生从现实世界的此岸渡至涅磐境界的彼岸)他们强调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为佛。一切修行应该以自利利他而重。认为自己的教法最胜。故自称为“大乘”。而将坚持原有教义,主要坚持自利或自度的教派贬称为“小乘”。二三世纪时,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提出“一切皆空”等理论,创立了大乘空宗(亦称“中观宗”)。四五世纪时,无著,世亲两兄弟提出了“万法唯积”等理论。创立了大乘有宗。(亦称“瑜伽宗”或“瑜伽行宗”)。大乘有宗与中观宗相对。属于大乘佛教派别之一。四至五世纪由无著,世亲两兄弟创立。无著著有《瑜伽师地论》,《显物圣教论》和《摄大乘论》等。世亲最先是习小乘,后随兄习大乘。著有《唯积三十颂》等。因为《瑜伽师地论》为教义的根据,故得名。该宗在否定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肯定思维意识。(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主张“实无外境,惟有内识”,“外无内有,事皆唯识”。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识的幻化。南北朝时传人中国。唐玄装将瑜伽宗的学说完整地搬到了中国后,与弟子窥基一起创立了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所讲的故事就是这个唯识宗的祖师爷唐玄奘的取经过程。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形成为了大乘密教。大乘密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而小乘呢,亦称为“小乘佛教”。小乘主张自利或自度。他们自己称自己为上座部佛教。非难大乘为“非佛所说”。主要流传于现在的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的傣族地区。
    第四阶段为密教阶段。在七世纪以后,由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成。从公元前三世纪下半叶摩羯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开始,中经过二世纪贵霜王国迦赋色迦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断传播,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在许多国家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一般来说,传入今天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傣族地区的,主要是以小乘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属于巴利语系统。传人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以大乘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系统。传人中国西藏和内蒙古地区,以及蒙古,苏联西北利亚等地区的,称为喇嘛教。其经典属于藏语系统。
    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各国亦有佛教流传。在印度本土,佛教自九世纪起,便逐渐走向了衰微。十三世纪初归于消灭。十九世纪以后,才稍微有所复兴。根据我国《三国志.魏志》卷三十裴松注,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二年)传人中国内地。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但是,一般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有佛经介绍到中国来。这个就是中国的佛教的开始。此后,佛教教义逐渐同中国的传统伦理,宗教观念相结合。便逐步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这个时候的中国佛教已经与中国的道教,儒教相互影响,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理论。当然,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佛教也分别出现了多个门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又与中国本土的玄学相联系。形成了新的佛教理念,并且广泛地流传到全国。在随唐时期,产生了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自成体系。在中国佛教体系中,产生了许多的宗派。其中,最有名的宗派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临济宗,曹洞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三论宗等。其中的唯识宗就是唐玄奘及其门人窥基所创立的。他仍然是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而得名。由于窥基常住在慈恩寺,所以,后世人们又将玄奘的这个门人称为“慈恩大师”。也叫这个宗派为“慈恩宗”。依据《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他们主张用三相即“依他起相(就是说万法皆依他种种因缘而起)”;遍计所执相(即凡夫普遍妄计所迷执为有);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真实体相)。以这样的伦理来解释宇宙万有的性相。他们认为用唯识观(观察万物唯是识所变现)的方法,即能够洞察三相,达到转染(识)成净(智)而成佛。由于其教义繁细,仅三传即衰微了。但是,这个宗派却被日本僧人道昭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来华接受玄奘的传授。遂传人了日本。
    中国的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得到了发展。而此时由中国人对这个印度传人的佛教进行了改造。进而让中国的佛教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甚至连佛教中间的菩萨也加入了中国本地的元素。其中,最为老百姓喜欢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佛教中,是如来佛的保护神。据说在唐朝太宗时期,(李世民)讳,但称观音。也称观自在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同侍奉阿弥陀如来。推行教化。在法华经中就说:“观世音菩萨普门二五。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就马上来为他解除苦恼。”据说,观世音就是为全部受苦难的人服务的菩萨。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也有许多的观世音帮助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神仙的矛盾,她也要去帮助调解。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关于八仙的故事里,八仙与龙王大战,最后,把东海龙王的龙宫烧了,而印发了龙王与八仙的冲突。在他们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还是观世音出面为他们进行了成功地调解。使他们的矛盾获得了圆满地解决。这个故事实际上,就是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相互渗透的故事。在民间,老百姓还把观世音当成为了“送子娘娘”。他们在生育儿子的问题上,经常都要去求观世音帮忙。所以,在许多地方都修建了供奉观世音的庙宇。人们称之为观音庙。这个观世音便是佛教中的典型中国人!
    大家都知道,佛教讲“成佛”,道教讲“成仙”,而儒教则讲成“圣贤”。而在中国佛教中,道教,儒教都可以找到其影子。
    自此,中国的佛教与中国的道教,儒教三教(即:释,道,儒)广泛地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之中。他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其实在东汉的时候就由当时的张道陵创立了。最初叫“五斗米道”或“天师道”。南北朝时,这个道教才正式形成并逐步完善。这个道教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的神。要人们脱离现实,练丹成仙。
    而儒教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崇奉孔子学说的一个门派。因为孔子曾经做过贵族相礼司仪的儒而得名。这个儒教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在中国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统治阶级便一直对这个儒教非常推崇。所以,几千年来儒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而在佛叫传人中国以后,这些宗教之间便相互影响。特别是在道教方面,中国的佛教受到了他的重要影响。在中国佛教中,是可以找到道教的影子的。现在,在中国的许多的庙宇之中,就可以发现道家与佛教相互渗透的情况。这个便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在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我们就可以看见道教的太上老君与佛教的如来佛同在天宫中的情况。而现在供奉在一些庙宇里的观世音菩萨,那就更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现在在中国佛教里已经是道教,佛教,儒教相互渗透的局面了。这个也是中国佛教与现在印度佛教,已经其他国家的佛教的区别所在了。
    佛教中特别强调“十二姻缘”。亦称“十二缘起”。他是佛教的最基本的理论。其中包括有:(1),无明,即愚痴无知;(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等行为;(3),识,即在人托胎之时的心识;(4),各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以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及追求取着;(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的有善有不善的行为;(11),生,即来世之生;(12),老死。其中的(1)和(2)是过去的因,感现在的果;(3)—(7)是现在果;(8)—(10)是现在因,感未来果;(11)和(12)为未来果。
    而在佛教中所讲的普渡众生中的众生便是指众多有生命的东西。这个中间,主要是说:苍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即所说的六道。而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按照佛经解释,“谛”即真理。实理的意思。而四谛就是所谓的:苦,集,灭,道四项“真理”。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叫“苦谛”。致苦的原因是人们的欲望和行动所造成的业因。叫“集谛”。(这里的集便是“因”的意思)。熄灭一切致苦的原因,而达到“寂灭为乐”的“涅磐”境界。叫“灭谛”。而要达到“涅磐”的境界,就必须进行修“道”,就“道谛”。而这个“涅磐”在佛教中又为“入灭”,“圆寂”。这个被认为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在佛典里就这样说:“信仰佛教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够成寂灭(熄灭)一切烦恼。从而达到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就称为“涅磐”,后人称僧人逝世为“涅磐”,或者“圆寂”,或者“入灭”。
    中国的佛教长期以来,经过与中国的文化思想相融合,产生出了许多佛教的门类。不过,其基本的精神还是相一致的。这个就是他们所依赖的理论——佛经。
    所谓佛经便是佛教的经典。而这个佛教的经典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佛经总称为“三藏”。其中包括有:(1),经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的说教,以及其后由释迦牟尼弟子们所编辑的释迦牟尼的著作。(2),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一般清规。(3),论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而狭义主要指经藏。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内容分为经,律,论三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的著述在内。汉文藏经的编撰始于南北朝时期。到唐开元时,根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经有1076部,5048卷。以后各代又陆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来又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到了辽,金,元,明,清各代,也都相继出现了不同的刻本。近代有上海频伽精舍的排印本。还影印过宋《碛砂藏经》和日本编撰的《续藏经》。日本于1923—1928年编印了《大正新修大藏经》。
    而中国佛教的发展还离不开译经传经的人物。正是他们把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了中国。在这些人物中。比较有名的人物有鸠摩罗什(344-413)。意译为童寿。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现在的新疆库什。幼年出家。初学习小乘,后遍习大乘。精通汉语文。他与自己的弟子翻译出了《摩可般若》,《法华》,《维摩》,《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介绍了中观宗的学说。为后世三论宗的渊源。诚实师天台宗也都是本于他所翻译的经论而创立的。他著名的弟子有道生,僧肇,通融,僧壑等四人。当时称为“四圣”。其他还有如僧佑,菩提达摩,真谛,吉藏等。其中,玄奘是最有名的翻译家。玄奘(602-664),通称他为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他是唯识宗的创立者。本姓陈。名纬。洛州糇氏(今天河南堰师糇氏镇人士)。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觉到大家所说的佛经都不一样。难以定论。于是,他便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也有说是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那里的学者进行交流,辩论。名震五竺。历经十七年。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了长安。翻译出了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严谨。他所翻译的这些经论对于丰富祖国的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为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还曾经编译过〈成唯识论〉,论证了“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观。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够达到“成佛”的境界。他还编撰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为我们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区古代的历史,地理,以及考古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资料。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所以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代吴贝疑编写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代吴承恩编写的长篇通俗小说〈西游记〉等,都是根据他的原形来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佛教在世界上,特别是对于东方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而在世界上,特别是东方对于佛教的研究也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世界上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佛学”。而且,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独特而深絮的佛教哲学。这个佛学的逻辑分析和辨证法观点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其论证的方法也是非常严谨的。甚至可以说一些方面已经达到了精致的地步。
    中国几千年来的佛教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可以说是无法磨灭的。所以,对于中国的佛教来说,应该是我国的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库!


    2019.3.15
    回复 来自- 四川自贡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四川自贡

    来自- 重庆渝中区
    来自- 重庆渝中区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4 08:00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2 天

    [LV.3]偶尔看看II

    38

    主题

    224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853

    1月逸飞之星2月逸飞之星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5月逸飞之星6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19-3-16 16: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渝中区
    谢谢介绍,增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重庆渝中区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重庆渝中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

    订阅| 关注 (53)

    左岸飞花,右岸白马,夹岸流逝的情话,只道相思无涯。抬头望,青鸟与鱼,定格成画;扣心问,人生苦短,何必言他!
    14今日 6655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