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十八孩儿十八 于 2024-5-8 23:37 编辑
清明节在故乡看到一个戴着蓝色冬头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蓝湛蓝的头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发上,手把青秧插满田,很是靓丽,水天中点缀着蓝精灵的美,一道风景线。
小女孩也戴冬头帕,还是新织崭新崭新的,这倒是与时俱进,不过,也着实好看。印象中,70后的女孩子很少戴冬头帕了,90后以后的女孩子甚至很多都不认得冬头帕,更不要说戴冬头帕,小时候见过姨妈织冬头帕,后来在故乡都没有再见过谁织,好长时间我都以为这一工艺失传了。
故乡没有出嫁的姑娘家一般扎一条结实的长辫甩在背后,也有分扎二条的,一前一后俊俏俏,小姑娘婚前不扎圆箍髻,一种发髻,用黑丝线箍罩着圆髻,再用一根银簪(或竹簪)横穿发髻而过,把髻固定,由是叫圆箍髻。出门时候,再戴上一条冬头帕,避寒防风,遮挡日晒。不过,以前,小姑娘出门一般不戴冬头帕。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现在小妹妹也戴着蓝色冬头帕插秧,时移世易,湛蓝湛蓝的头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发上,水天中点缀着蓝精灵的美。
客家妇女的“冬头帕”,主要由条帕(披肩)、护额、花带(丝带)三部分搭配而成,头帕方巾是一块长方形棉布,长约2尺,宽1.5尺左右,颜色一般有粉红色的,有蓝色的,也有黑色的,年纪大的妇女喜欢颜色较深的黑色,年轻的喜欢粉红色或者蓝色,特别是湛蓝湛蓝的蓝色,豆蔻年华,青蓝青蓝,越年轻越湛蓝艳丽;护额常用厚实保暧的黑布条制作,一般双层对折,有的还在护额布条上镶上一些银制的小铃儿,走路时候,铃铛发出叮叮当当悦耳动听的铃声;花带又称丝带,丝线织成的丝带,黑白相间,长约2尺,宽2厘米左右,左右各一条缝于头帕护额的两端,很个性化,随个人喜好,可以装饰大量的文字、菱形、三角形以及花卉动物等纹样,胆大的女孩甚至可以绣上自己暗暗思念的心上人名字,不过,在以前,这一行为很是超前,即使敢吃螃蟹的,也比较隐晦。
冬头帕的起源难于考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其保暖御寒、防风防湿的功能来看,显然与故乡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赣南、粤北、粤东及闽西一带客家地区,山深林茂,溪流密布,空气潮湿,有学者推测冬头帕起源于中原头巾,认为客家先民从相对干燥的北方来到多雨潮湿的南方后,为了适应当地气候而将中原头巾改良发展成冬头帕。冬头帕的形制、功能、纹饰,均与客家妇女田头地尾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冬头帕在农耕生活影响下孕育出安静朴素的美,以低调的头巾形式、群体的民俗行为,存在于客家地区,冬头帕图案的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农耕生活之间毫无违和感,质朴大方,是一种根植于故乡乡土中的民间艺术。冬头帕还有一项辅助功能,旧时候妇女带小孩在野外劳作时,有时小孩尿湿了裤子,还可用它来临时包裹小孩,避免小孩受凉。甚至还可以作为简单的包裹,包裹山上采摘的野果回家。
而关于“冬头帕”的来历,外公则讲起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一个故事,一个很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清明节前后,插秧大忙季节,一位憨厚的年轻农夫正在岭南自己家田里莳田。突然,仙人吕洞宾骑着马儿来到他面前调侃地问他:“莳田郎,莳田郎,一日莳了几多千万行?”年轻农夫不知该如何回答。晚上回到家里,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年轻农夫妻子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教丈夫说,如果第二天,那位骑马的客人再来,就如何回答他,果然,第二天,吕洞宾又来继续调侃问他。这一次,他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骑马客,骑马客,一天跑了几千几万脚迹?”吕洞宾大吃惊地问:“今天你怎么会答了呢?”农夫得意地说:“我家娘子告诉我的。”吕洞宾没有想到岭南有那么聪明伶俐的女子,“哦”了一声,给农夫说,我想当面请教你家娘子,回她一个礼。农夫告诉吕洞宾自己家在哪里,于是吕洞宾策马扬鞭,来到了农夫家门口。农夫娘子听见马蹄哒哒,正要出门看个究竟,只见吕洞宾正在下马,一脚踏在地上,一脚高高抬起踏在马鞍上,问农夫娘子:“请问大嫂,我是上马还是下马?”娘子不慌不忙,刚好也一只脚踏在门坎外,一只脚还留在屋内,反问吕洞宾道:“客官,你说我是进还是出呢?”吕洞宾暗暗惊叹:“好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岭南人家居然有这么聪明绝顶的女子!”吕洞宾都不得不佩服,他沉思了一会,对娘子说:“大嫂,我真佩服你的聪明伶俐,我送你一样礼物。”说着从天上摘下一片白云戴在娘子头上,不大不小,正好化作冬头帕,意思是说“洞头怕”,吕洞宾碰到那么聪明伶俐的女子都头疼害怕,冬头帕也有“洞头怕”的意思。
外公讲的故事很美丽动听,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无论“冬头帕”、“洞头怕”还是顶头帕,或者“栋头帕”,从客家话语境考量,客家话“栋”,表示“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动词作“顶起、竖立”解释,还包含“遮盖、蒙住或包住”义,如:“下雨忘记了带伞,只好头上栋一件衣服回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写作“栋头帕”比较合适。总之,“冬头帕”不是指冬天的头帕,虽然,冬天也有妇女戴冬头帕,事实上,春秋季节客家妇女戴的最多,“冬”起头帕出门劳作,个人认为“冬”即是假借“栋”,客家话中表示头上“顶戴”某物的一个动词。“冬头帕”,即是戴头帕,头上顶着块用来包头的头帕。
我最喜欢的还是外婆教的那首“冬头帕”客家山歌:“冬头帕哩长方方,帕上铃儿响叮当;有情阿哥找阿妹,带子带孙稳当当。”散发着浓浓故乡乡土气息,承载着深深的乡情、乡音和乡韵,荡气回肠。
清明节在故乡又看到了一个戴着蓝色冬头帕插秧的小妹妹,湛蓝湛蓝的头帕系在黑亮黑亮的秀发上,很是靓丽,水天中点缀着蓝精灵的美,回归传统的美,一瞬的美,千年的梦。
冬头帕,散发着浓浓故乡乡土气息,承载着深深的乡情、乡音和乡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乡情、乡音和乡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冬头帕哩长方方,帕上铃儿响叮当;有情阿哥找阿妹,带子带孙稳当当。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