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晖哥 于 2024-5-14 23:27 编辑
作者丨宋春晖
第三天,离开武汉,300多公里,4个多小时车程,抵达襄阳古城。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是汉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和气候交界的中心位置,拥有四通八达的汉江水运优势,成为“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历史底蕴深厚,具有独具特色的汉晋文化,特别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而我也是早在儿时粗读《三国演义》便知晓了襄阳这个地名。
襄阳古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唐代诗人杜甫《登襄阳城》一诗云:“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华章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正如诗人所言,襄阳是一个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古城拥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时期是楚国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三国时期,自东汉末年刘表封荆州牧,将州治从湖南汉寿迁至襄阳,成为“荆州古治”,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所在地。到唐、宋时期,作为道郡州府治,更是繁盛一时,既是文人墨客兴会,佛家高僧云集,商贾汇聚之地,又是中国古代军事重镇。襄阳古城现保留的古代城池建筑规模宏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防建筑,古城面积达2.56平方公里,古城墙周长达7300多米。
大巴在古城外汉江畔的停车场停好,我们从“临汉门”进入古城,顾名思义,“临汉门”即是面临汉江的一道城门,临汉门城门和城楼、城墙饱经沧桑,但完好如初,当走进门洞,踏在那古人脚迹踏过的地面,仿佛在做一次跨越千年的穿越。走上城楼,倚墙居高而望,城外百米开外即是汉江,江水碧波荡漾,缓缓流淌而东去,仿佛在自豪地诉说着这里的繁华和富庶,几座大桥飞架汉江两岸,江对面则是襄阳新城区,高楼林立。城内便是老城区,漫步于古城墙垣,这里的城墙规模不会逊于我走过的其他古城城墙。
襄阳古城墙平均高度达8.5米,宽度达5至15米,宋代以前为土筑城墙,宋代以后逐步土墙改砖墙,但走在城墙外,仍能看到刻意保留的一小段土筑城墙,千年不毁。至明清后,奠定了今天的古城墙格局。”
据介绍,历史上襄阳曾发生了172次战争,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为证:“剑外忽传收蓟州,初闻涕泪满衣裳。却闻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都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开始,白起、郭靖、关羽、于禁、岳飞等古代名将在这里勾勒起一幅幅精彩恢宏的战争画卷。
在临汉门内不远处,根据牌子显示,此处为“夫人城”,夫人城位于襄阳城西北角,东晋太元三年(378年),前秦符坚派符丞攻打东晋要地襄阳,时东晋中郎将梁州刺使朱序在此镇守,他错误地以为前秦无船,难渡汉水,轻敌疏备。朱序母亲韩夫人早年随丈夫朱焘于军中,颇知军事,当襄阳被围困时,她亲自登城观察地形,巡视城防,认为应重点增强西北角一带的防守,并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增筑一道内城。后符丞果然向城西北发起进攻,很快突破外城,晋军坚守内城,得以击退符丞。为纪念韩夫人拒敌有功,后人将此处称为“夫人城”,并塑韩夫人雕像立于此处。
宋蒙时期的“襄阳之战”,南宋军队抵抗蒙古铁骑的进攻,坚守城池长达6年之久,成就了“铁打的襄阳”之誉。明末农民军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后,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汉水渺渺,古城巍巍,这座汉江之畔的襄阳古城,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看尽风云变幻,世事变迁,今天,作为一名游客,踏足襄阳,能感受到它外接山水之秀色,内展人文之繁荣,以古老的胸怀,展开双臂,迎接八方游客,在新时代里焕发着青春活力,正在成为一座新兴的迷人的旅游之城。当我行走在古城墙,巡步于街道上,离别之际,频频回望着这座浩翰千年,藏古博今的襄阳古城,我把那老街的古朴庄重、秀丽雅致定格在脑海里,我把那城楼的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层楼亭阁、朱栏雕栋珍藏在我的像册中,任岁月再无情,襄阳,襄阳人民,将续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在距襄阳古城西北12公里的荆山余脉的一块山坡上,1800年前这里有一间草庐,著名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等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这里成为了“古隆中”5A级风景名胜区。
离开襄阳古城,我们直达古隆中景区。隆中是诸葛亮18岁至27岁(公元197一207年)躬耕读书的地方,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诸葛亮在隆中居住了十年,在这十年里,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天下大事,是诸葛亮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孕育时期,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的政治观念日渐成熟,频繁的社会交往,名士的垂青,使他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
跟随着导游的步子,我们从大门的一座石牌坊进入景区。牌坊正面上方刻着“古隆中”三个鲜红大字,两旁对联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该联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蜀相》一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共好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生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牌坊背面楣上书“三代下一人”五个大字,此句出于乾隆帝对诸葛亮的评语:“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其生平亦曰公忠两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意为夏、商、周三代之后,诸葛亮是第一人。对联为:“伯仲之间见伊品,指挥若定失萧曹”,此联也是出自杜甫《咏怀》一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行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品,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此两联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总结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辉煌一生。
走过牌坊,沿着沟谷往前走,两旁山峦峻秀,古树参天,眼前突现一块耕地,耕地里绿草茵茵。耕地里建有一座亭子,亭子里立有一块石碑,上刻着“躬耕陇亩”四字,意指这块土地为诸葛亮亲自耕种的土地,寓意诸葛亮在此地耕作隐居,等待时机。
继续往右转,是一座横跨溪流的叫“小虹桥”的古石桥,传说这是诸葛亮岀入隆中时的必经之桥,当年刘备冒着风雪三顾茅庐时在这里与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相遇,并留下了风雪情深的传奇佳话。沿着石阶继续往山上走,中途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草庐”两字,走近细看,此碑立于嘉靖庚子仲冬月。嘉靖年是明朝明世祖朱厚熜所使用的年号,嘉靖元年为1522年,距今已500余年了。走过石碑,往上百余阶,是一处广场,广场靠里侧,有一座古建筑,上悬挂“三顾堂”匾额,这正是当年诸葛亮居住的茅庐原址。广场上,景区工作人员正在表演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国演义》一书中描写,刘备为复兴汉室,一统天下,求贤若渴,三次前往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庐,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前两次因诸葛亮外出游玩,未能见到诸葛亮,第三次大雪封山,刘备冒雪再次登门求见诸葛亮。童子告知刘备在门外等候,诸葛亮刚睡醒过来,开口便吟出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宅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亮迎进刘备后,两人促膝长谈,诸葛亮即提出“夺取荆州,联吴抗曹,时机成熟直指中原”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对》的出处。
诸葛亮献策道:“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献策后仍不愿出山,最后看到刘备念及天下苍生而痛哭感动了诸葛亮,才答应随其出山。诸葛亮出山后出任蜀国丞相,辅佐刘备东征西讨,游说孙权,促成刘孙联盟,在赤壁大战中火烧连营大败曹操,占取益州,助刘备登上帝位,刘备去世后,继续辅佐幼主刘禅,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后在统一中原的北伐中失败,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葬于定军山。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历朝历代不管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他的对手司马懿评价他:“真乃天下奇才也!”,北宋文学家苏轼评价他:“密如鬼神,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其卧龙也!”,一代君王康熙如此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古隆中一游,既开阔了视界,陶冶了情操,又重新上了一堂历史课,劳筋苦骨,也物有所值。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