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5-4-3 15:24 编辑
零陵乡下忆清明 文|唐高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杜牧写的清明诗句。这意境用来描写零陵乡下清明来来往往扫墓的情景,再恰当不过。
怀山之水必有其根,参天之木必有其源。清明是寻根问祖。在零陵这个孝德之乡,清明这节日显得很重要,有些在外的人们,过年可以不回家,但清明一定得回家,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在零陵乡下石岩头、新宅里一带清明是否回家扫墓是检验后代孝顺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外的人不是很特殊的情况,清明节是一定会回家扫墓的。
离清明还有半个多月,在外的家族、亲人就互相联系,约定清明归家的日子,约定哪天同去共同的先人坟前祭扫,并把这个消息告诉家里的亲人。他们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虔诚。
在零陵乡下清明扫墓不只是住在村里的亲人,还有嫁出去的女儿也从外面赶回来,一并去先人的坟前培土、插花摆水果叩拜,同寄哀思。
在外工作的有开自驾车回来的,也有一同租车回来的,他们带着鲜花、水果之类,买好鱼、肉、酒等物。家里外嫁的女儿则买上鲜花,提着生鸡公回娘家,一同加入祭扫的队伍。在家的亲人准备好镰刀、锄头、铲子、棕叶等物品,其中镰刀是用来披荆斩棘的,锄头和铲子是用来给坟墓培土的。
大家稍微聚聚,除了几个女人在家做饭,其余的捧着鲜花及各种用具出发,一时田埂、山岭、石径全是行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真个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景象。
水有源,树有根。挖水要从源头起,祭祀要找水源头。在零陵乡下农村扫墓从家族里最先的老祖宗开始,一辈一辈扫墓下去。人们来到坟前,长一辈的先给年轻人介绍先人的辈分、名字,从他那分出哪些支脉,为家人做出了哪些贡献,有哪些感人的事迹,曾经历过哪些艰难困苦……然后各人做着各人的事:有的用镰刀砍掉坟堆的荆棘、乱草,有的用铲子和锄头为先人坟墓培上新土;小孩多是爬到坟上插花。
年纪大的为先人坟墓割血(把生鸡公sha了,用鸡血围绕坟墓走一圈),大家对先人顶礼膜拜,暗中说些请先人保佑全家吉祥、安康的话,并为先人祈福,希望先辈们在天堂过得安好。其情切切,其意浓浓。
扫了一个又一个,走了一山又一山。累了大家就坐在自带的蓑笠上休息,渴了就饮山泉水,饿时摘些野果充饥。尽管大家感觉有些疲倦,但大家的热情未减,要把所有的坟山扫完后才回家。
记得在我老家,清明扫墓上午8:00出发,最早也得下午2:00才回。其心诚、其意浓都体现在行动上。
中午吃饭,把先辈请上座,在先行供了祖先后,大家围坐一起,老人与年轻人讲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与人为善的故事,年轻人向先辈和家人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饭后,在老年人带领下,大家还打扫卫生,并在门前屋后种些果木。同时,对村里的高龄和困难家庭走访慰问,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零陵乡下清明扫墓是中华孝德文化的传承,是后代儿孙对祖先的哀思和怀念,是家风家教的传承,也是亲人的一次齐聚,更是乡情在心中进一步壮大和茂盛。(零陵唐高翔)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