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乔山人 于 2019-7-16 20:15 编辑
彬州大佛 彬州大佛寺位于彬州市城西十公里泾河南岸的清凉山脚下,坐南朝北,依山面水。过去多次路过此地却擦肩而过。今天县诗词楹联协会组织前来采风,才有幸一睹这个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上第一大佛的真容。 当九点钟的太阳普照大佛寺时,我们一行35人如约而至。大佛寺古色古香的仿唐门楼气派大方,咸阳著名作家程海先生撰写的 “佛面摩天彬州一隅昭华夏,禅云匝地泾水半掬洗尘心”对联悬挂在大门的两侧,门匾“大佛寺”三个大字笔酣墨饱,苍劲有力,入木三分。走进大门,一尊偌大的卧石正面以金色汉字为主,英文为辅的名称:“世界文化遗产彬县大佛寺石窟”。卧石正对坐南面北、依清凉山而建的明镜台。明镜台飞檐挑角,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势入云端,须仰视才可看到崖顶。这是一座五层三檐六角攒尖式结构的寺庙,第五层护楼之上的金黄色宝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亭阁处隐约可见“庆寿寺”三字。 青春靓丽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到:大佛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超度他指挥在彬州浅水塬和五龙极大战中阵亡将士的亡魂而建,初名为应福寺,完工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后人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沿用至今…… 既然是为超度阵亡将士而修建的寺庙,却找不到阵亡将士的纪念碑或纪念塔,哪怕是刻有阵亡将士名讳的石刻都没有,何为超度英灵?讲解员进一步解释说,大佛的相貌是以李世民的形象为蓝本雕刻而成的,看来封建王朝统治者的用心昭然若揭。 大佛寺现存大小窟、龛361个,其中洞窟107个,佛龛254个,内有造像的洞窟共19个,造像1498尊。东部87窟称之为“东窟”;中部12窟称之为“中崖”,即“明镜台”。“明镜台”三个字,其“明”字的“日”字旁多了一横成为“目”字,原以为古人写错了,讲解员却解释道,这是古人故意而为之,意思是悟佛道需眼目更清、明达事理。明镜台最底层正中央刻有“觉路”二字,意思是觉醒之路。据说是李白所书,不知真假,无从考证。“大佛洞”是全寺的中心,也是该寺最大的洞窟。登上“大佛洞”第二层,高达24米的大佛如特写镜头突然就出现在眼前。大佛依岩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高大魁梧的身躯与山崖并肩,细长弯弯的眉毛如一双月牙儿挂在中天,炯炯有神的大眼犀利而深邃,挺直的鼻梁厚厚的嘴唇略带微笑,两耳垂肩,富态异常。大佛稍微下垂的眼皮使一双宝石般的黑眼珠略向下看,更显威武。大佛看上去并非慈眉善目,倒有些不怒自威的感觉,看来这应该与李世民的形象不差上下。大佛造像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旁书一行黑底黄字“大唐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 浑身难以遮掩青春气息的讲解员指着大佛说,如果游人从高处看佛,佛是发怒的表情,意思是凡人不应该凌驾于他之上;如果平视大佛,佛是慈祥和善、和蔼可亲的;如果从低处仰视大佛,佛是微笑的。看来佛的虚荣心也很强,他容不得别人高他一头。有好事者想体验一把,无奈因装修上不去下不来,只好在不上不下处略微仰视大佛,致使大佛似笑非笑。大佛是阿弥陀佛,是掌管天界最大的佛。两边分别雕刻着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缨珞,神态恬静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这三者合称为西方三圣,也称“一佛两菩萨”。窟内佛龛有造型各异小造像400余尊,窟顶刻着数十朵金莲,颜色华丽。左上角一只大手托太阳,右上角另一只大手托月亮,寓意为大佛与日月同辉;中间是茂密的菩提树,在向人们讲述佛祖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故事。大佛头像后面是两道圆形雕刻花边,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雕刻其上,中间穿插了十九个飞天伎乐和七尊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佛国一派和谐、欢快的气氛。佛声号号,仙乐阵阵,绿草青青,在茂盛而翠绿的菩提树下,佛祖双眼微闭,执起右手掌于胸前,端坐在鲜艳的莲花座上念念有词,四周围坐着其他正在修行的佛,数位飞天飞绕在佛组的头顶,有的脚踏彩云,凌空飞翔;有的昂首振臂,腾空飞跃;有的手捧鲜花,抛洒人间;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显得格外轻盈动人。仰望大佛我突生想法,这难道不是封建王朝的帝王给自己建造的极乐世界吗?后人却对其顶礼膜拜,祈求平安吉祥,期望身后能够往生到臆想的极乐世界里去,岂不悲哀?但是,古代这种石窟雕刻艺术却是我们民族的无价之宝,是古文化灿烂的瑰宝。 大佛洞的东侧为千佛洞石窟,是一处平面正方形中心柱窟,长不到12米,宽不足10米,高仅仅只有3米左右,却造佛像696尊,“千”是言其多的意思,并非真有一千尊佛像。窟内百分之九十的佛像却没有头颅,个别仅剩曾经的痕迹,幸存者也极其模糊,难以辨认。但大多数更像唐代侍女,所有佛像几乎都女性化了,线条丰盈,小腹微凸,细腰、宽胯、身躯丰满的体形特征符合唐代的审美风格。特别是站立的菩萨像,更加清晰地显现出女性柔美的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在仙乐声中翩翩起舞,使人从中领略到盛唐时期的社会风尚。因这些造像的残缺不全,被冠以“东方维纳斯”之美称。战乱年月,有百姓在此躲避战祸,埋锅造饭,洞内的佛像被烟熏火燎,形成一层黑漆状物,无意中起到了保护佛像的作用,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而左侧罗汉洞中罗汉坐像更是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但大多数佛像的头颅也不知去向。 讲解员解释道,唐自立国以来,历代君主对佛教以极高的礼遇,后来佛教势力日益膨胀,从而逐渐威胁到了唐朝中央统治。到了唐武宗时期,因皇帝李炎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他一上台便推行了一系列“灭佛”运动。罗汉洞、千佛洞大面积遭到破坏,形成现在所看到的满目疮痍、多数残缺,睹之使人感到很是难过、遗憾。这次灭佛运动给佛教界带来的惨痛的损失,无以弥补。尽管后人曾用泥塑做好佛头,在佛头处钻孔,再用木楔连接,试图恢复当初的光彩形象,终因风雨侵蚀,泥塑头像没能保存下来,唯独留下了伤痕累累的插痕残像。如今幸喜的是,大佛寺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千佛洞东侧是过去僧人的房窟,有大小石窟98所,有一窟二室、一窟四室,最小的2米见方,最大的10米见方。这些处在半山腰的僧房石窟用竖井、石阶上下相通,左右以石廊、栈道相连,是过去寺内僧人居住生活的地方。讲解员说,过去参观的游客可以抓住铁链爬上去,体验一下当时僧人的苦修生活。如今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铁链、栈道全部取消了,僧房被高高地悬挂在半崖之上。当初的僧人为何不居住在平地上,却要攀到山崖之上的石窟里?我想不外乎有两种原因:该处的清凉山如铜墙铁壁矗立在那里,大小不一的石窟浑然天成。当时泾河经常泛滥,僧人们一是为了躲避洪灾而选择住在高处,更何况佛也在高处,能终日侍佛;二是僧人们就地取材,用天然的石窟做僧房,省工省时也降低了生活成本。 大佛洞西侧约100米处的丈八佛,是北周时期开凿的大石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立像。高8米左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菩萨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大佛寺至今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游人留下的177幅题刻和6通碑碣,这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古文化宝库,是无以复加的艺术瑰宝。我们作为后来人,唯有将它好好珍惜和保护,使这一佛教文化遗存得以永续传承。同时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繁荣富强,早日实现我们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使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