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中国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9-2-16 14:51 |
---|
签到天数: 77 天 连续签到: 12 天 [LV.6]常住居民II
论坛元老
老家地址: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龙湖镇小竺村东排组
- 积分
- 3434
|
独家说】刘建超 . 当今小小说的种种乱象
原创: 苔眯 从前ya有座山 今天
中国当代小小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当前小小说领域里的一些乱象,这些乱象的产生和存在对当下小小说事业的发展有何影响说不确切,只是觉得应该说说这样的话题,应该引起对这些现象的关注和警觉。
话题一:别拿外国佬来中国当代小小说说事
本人非常不屑一些人在叙说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时,生硬地把近代的外国佬拉出来垫背。每每谈到小小说好像不列出一串外国人的名字,就显得自己不厚重了,就显得自己没文化没水平了。我赞成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学理论,汲取有营养价值的文学维生素,只是要弄清楚是不是所有外国的文学理论都对当代的小小说创作有联系?是不是当代中国小小说的发展是靠卡夫卡、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文学理念来完成的?
当代小小说创作的中心在哪里?在美国?在英国?在德国?当然不是,当代小小说创作的中心在中国!小小说创作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运动,一种文化产业,一项文学事业,中国波澜壮阔的小小说文化运动自然是引领世界小小说文化的新标的。要谈小小说,世界各国的朋友们应该来中国学习研究小小说现象,应该来中国研究杨晓敏,冯骥才,研究汪曾祺、聂鑫森、刘国芳;研究谢志强、陈毓、蔡楠、邓洪卫、袁炳发、非鱼、安石榴……可是我们创造了小小说运动的人不知道为何却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好像不谈谈卡夫卡不谈谈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就不会写小小说了,我们至于吗?
说真心话,读卡夫卡的东西几乎有一半就看不明白,根本就深入不到他的作品中去。如果一篇小说读者读过之后不知所云,读者就会把它搁置一边,因为读者不是研究者。如果读了不知所以却一个劲的赞扬其深奥,真就不知道赞扬的用意何在了。
常言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我们毕竟没有生活在卡夫卡的时代,没有他的生活背景,吃喝拉撒意思形态生活方式人文背景都不相同,卡夫卡的作品,拿到中国恐怕大都发表不了。其实卡夫卡的作品在他的时代也是发表都困难,他的作品也是他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大谈特谈卡夫卡的大都是附炎趋势人云亦云而已。
中国当代小说说发展三十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当代小小说作家几十年矢志不渝精心创作和奋斗,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亮出中国当代中国小小说作家的名片。
中国当代小小说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一大批中国小小说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站在当代小小说的桥头堡,继承发扬更加完善了的小小说创作,为小小说文体的发展做出了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中国当代小小说的蓬勃兴起靠的是我们中国的小小说作家、编辑家、倡导者共同来推动完成的。现在应该是世界来总结中国经验的时候、是可以亮出我们中国品牌的时候。
话题二:别拿精品来小小说说事
什么是精品?查了《中华文学辞海》,有关精品的条目是这样记述的:指精心制作质量上乘的物品或作品。可见,文学所谓的精品是从物品的定义演变而来的。对于物品人们很容易界定它是不是属于精品类,因为它是实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文学作品作为非物质性的精神产品,你就不好界定它的精与不精。
物质的精品可以当场鉴定,文学的精品却需时间的鉴定。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经久慧炼,没有经历时间及历史的积淀,怎么能够被称作精品?
小小说创作需要精耕细作,但是不要借助出精品的幌子,来抑制小小说的创作和发展。
一些较早写小小说的人,总把自己喻为“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动辄第一代小小说作家的作品如何如何。所谓第一代小小说作家大行其道时,我国小小说发展刚刚起步,从事小小说创作的小小说作家队伍还相对薄弱,发表小小说作品的报刊还属于凤毛麟角,因此第一批小小说作家在全国的知名度有先入为主的成分,很大部分是混个脸熟而已。小小说终归是用作品说话,而不是论你出道的早晚。
九十年代后期,小小说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专发小小说的报刊如雨后春笋,兼发小小说的报刊比比皆是,它也造就了更多的喜爱小小说的人加入到小小说作家的行列,而且他们的作品较第一批小小说作家的作品更巨现代气息,更有鲜活力,也更显露出霸气。新老交替,谁也不服谁,老作家说新锐缺少精品意识,新锐则抨击老作家江郎才尽、出不了精品、重复自己、靠着以前的名气粗制滥造。
摆平心态是当前小小说作者的当务之急,老家伙们别拿精品来诋毁年轻作者,年轻人也别拿精品来损老作者,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啊?
杨晓敏先生说过:当代小小说作家不分代次,只不过从每个人出道的早晚可以分为批次作家。小小说之所以三十多年昌盛不衰与成批量的小小说作家不断涌现不无关系。鄙人认为,小小说作家形成了几个梯次构筑了中国小小说创作的总体框架,哪个梯次断层对小小说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本人赞成中国小小说有不同年代的经典作品之说。
中国当代小小说有不同年代的经典作品,比如有经历了八十年代的经典作品:王蒙的《雄辩症》、许行的《立正》、汪曾祺的《陈小手》、冯骥才的《市井奇人》系列、孙方友的《陈州笔记》系列等;有九十年代年的经典作品如:刘国芳的《风铃》、白小易的《客厅里的爆炸》、刘建超的《将军》、蔡楠的《行走在岸上的鱼》、袁炳发的《身后的人》邓洪卫的《三国人物》系列、申平的《动物》系列等,有本世纪初期的经典作品,如非鱼的《荒》、红酒的《头牌张天辈》、魏永贵的《先生》、朱雅娟的《神箭手》、安石榴的《大鱼》、王往的《平原诗意》系列等,也有近些年出现的经典:如夏一刀《野猪横行的日子》、冷清秋的《城市屋檐下》衣袂的《剃头担子》、徐建英的《喊魂》、王溱的《童年》、高沧海的《冬夜》、苏平的《捡骨师》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更多的经典,这些经典作品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依然能成为经典的话,那么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
中国小小说事业的发展和未来,在依然坚持小小说创作和即将加入到小小说创作的作者身上。我们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小小说作者加入进来,共同创作努力涌现出更多的经典作品,经典作家。
话题三:别拿读书来小小说说事
许多小小说作家谈写作时总爱炫耀自己读书多,好像别人就不读书。有的人总是语重心长地对别人说,你们一定要多读书。经常看到听到所谓名家指导小小说初学者:你该去读读某某某、你需要读读某某某,装出自己这就是学者就是满腹经纶的牛拜样子,好像这个世界上就他一个人读书,好像只有他读的书才叫书,好像只有他读的书才是最时尚最时髦最尖端最值得夸耀的。
毛泽东主席教导过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不管读书的多少,关键是看你读取吸收了多少,关键是读取吸收的东西要在实践中得以利用,在创作中能够受益。文学创作的成就与读书多少没有什么比例关系。更不要拿读书来搪塞别人。小小说创作更需要的是实战,是创作。
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作家,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和言谈举止中体味到他读书的多少,知识的渊博。我们读汪曾祺、冯骥才、聂鑫森,读陈毓、张晓林、非鱼、安石榴能从他们的作品里体会到他们饱读诗书的味道,而不是自己在夸夸其谈,用读书来伪装虚假的自己。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总是把自己最脆弱的地方伪装的很强大。自诩读了多少书,既在其作品中看不出你的学问深长,也在其为人处世中见不到德行涵养的风度,书读得再多有何益处?自信,靠的是自内而外的底气,仅仅靠记住几个外国作品,记住几个外国佬名字的读书,这不是自信,这是打肿脸充胖子撑面子的自欺欺人。
本人可不是反对读书,只是厌恶拿读书来做炫耀做噱头的做法,尤其是拿读外国佬的书来垫吧自己的德行。中国泱泱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还没有研究透,中国的文学史还没有看个轮廓,施耐奄、罗贯中、曹雪芹的皮毛还没有学会,却天天嚷嚷着卡夫卡博尔赫斯如何如何不得了,不是装逼是什么?
许多写小小说的朋友问该读什么书,当然是《当代中国小小说大系》。中国最优秀的小小说作品都收集在里面了,写小小说不读它你读什么?
读对自己有用的书,每个人的经历阅历智商情商心智不同,不可能都去读同样的书,更不可能都去读《百年孤独》《老人与海》《变形记》,读读《安徒生童话》《小王子》同样能写好小小说。写小说有多种途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创作的方法也不同,有人靠阅读,有人靠天赋,有人靠想象力,有人靠丰盈的履历同样可以写出好小说。况且当今小小说作家也大都是大学毕业,许多学的就是文学语言专业,谁也不比谁少读书,小小说作家群也是读书的作家群,小小说作家群体也是有学问的作家群体,别再拿读书来忽悠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