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冬芒江 于 2019-7-27 14:32 编辑
洞庭湖上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名句,这是我在中学读书时所熟记的。直到现在,我仍然能背诵这震谷烁今的散文,并引以为豪。作者那伟大的胸怀,使我感动不已。从那时起,岳阳楼令我梦魂牵绕。这次适巧路过此地,特地去登岳阳楼,了却多年的夙愿。 神往已久的岳阳楼位于岳阳城西北,矗立在浩渺的“八百里洞庭”之滨,遥对秀丽的金山岛。它始建于三国时期,为东吴名将鲁肃的阅兵台,唐开元4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对阅兵台加以扩建,命名为岳阳楼,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重新修建,请好友范仲淹撰文,《记》以楼名,楼以《记》传,使之名噪遐迩。现在的岳阳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保持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它高20米,宽15米,为一座三层木建筑结构。楼的全部重量落在四根楠木柱子上,三层飞檐与屋顶采用伞形架来传荷载重,下面托着如意斗拱,全楼梁、檐、柱、椽,门窗斗拱,衔接对榫,没用一颗钉子。它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持色和最高水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的头盔,俗称盔顶,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罕见。斗拱正中的“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所书。在岳阳楼左右两侧,辅以仙梅亭、三醉亭及牌楼,形成精巧的建筑群。 远看岳阳楼,黄瓦绿脊,画栋雕梁,红蓝锁窗,中层四周环以明廊,三层12个飞檐仿佛展翅欲飞的羽翼,和碧水蓝天交相辉映。 岳阳楼南面的潇湘江水长流不断,北面的长江直逼巫峡,西面对着浩荡的洞庭湖水,东面靠着雄伟的岳阳城廓。登楼远眺,水天一色,玉带缭绕,大好湖山,令人平添几多情思,无怪乎,历代名士对岳阳楼感怀赞颂不绝。 步入岳阳楼内,在一楼和二楼正厅的壁板上,分别镶嵌着高3.15米、宽4.135米,由12块檀木板组合的《岳阳楼记》文章的雕屏。原来,最初的《岳阳楼记》由宋朝书法家苏舜钦书,后毁于火灾。直到清朝乾隆年间,由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镶嵌在二楼正厅。可是到了道光年间,一位知府买通文人仿制此雕屏,偷换真品,用船运走,船行中途被风掀翻。后来,雕屏被打捞出来,又镶在原处,仿制的一块就放在一楼。一真一假两幅雕屏同楼展出,供人鉴赏。游人对此感叹颇多,真是一正一邪,立此存照。 在这里,我抚摸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岳阳楼,重读这369个字的《岳阳楼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遥想范文正公一生做官,两袖清风,在他失意被贬“身处江湖之远”时,却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这是何等的崇高境界啊!今日重读,谁能说出它不是生活的教科书呢?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大厅的两壁,还挂着古代名家的对联,木刻匾对,呤咏岳阳楼的诗词雕屏,名联墨宝,独具风韵,真草隶篆,各显千秋,这里俨然是一座书法的宝库,令人惊叹不已。古往今来的诗人在这里写下了难以数计的诗篇,这些诗是岳阳楼美的凝练和升华,诗的幽香,使楼更具神韵,更加令人陶醉。在三楼,赫然悬挂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杜甫五言律诗《登岳阳楼》的木刻和“诗仙”李白书写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对联,传说这是李白存世的唯一手迹,供游人观瞻。我在想,《岳阳楼记》创作完成距今近千年,岳阳楼的名声为何千年不衰?是因为名楼、名人、名文,名诗和名联的“先忧后乐”精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范仲淹的一句哲言可谓百世之师,不仅是名胜古迹,也不仅是文化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今天,当我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横无际涯的湖光山色,格外赏心悦目。脚下洞庭湖上一艘艘帆船在水天一色的湖面上航行;远处的水面,美丽的君山岛宛如一块晶莹的翡翠在碧波中内烁;近处新建的巴陵大桥,像彩虹一道飞跨城市东西,高楼林立,大道纵横,古巴陵的影子早已无影无踪,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繁茂,郁郁苍苍崭新的岳阳城。我在楼里倘佯许久,和千古先贤对话,朗诵他们的吟唱,在《岳阳楼记》里浮想联翩。尽情饱览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色,觉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楼里的一幅对联令我驻足细看: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或许便是这座千古名城得已盛名不衰的魅力所在吧!我沉思着,尽管范仲淹说“前人之述备矣”,还是有咏不尽的江山美景,湖水诗情!……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