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因李陵降匈奴一事而为之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其后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辉煌巨著。但司马迁最后的结局如何?是否善终?历史的记载却语焉不明。 班固的《汉书》有《司马迁传》一篇,对其生平的记载颇为详尽,其中全文引述了司马迁那封有名的《报任安书》,然后紧接着突兀地写道:“迁死后,书(指《史记》)乃渐出……”等语。有人对这种奇怪的写法感到疑惑,猜测司马迁可能因此信获罪而被处死。且这封信里也确有“讪上”之语:“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这摆明了是怨皇上不察而使自已被冤枉之意。 东汉史学家班彪在其《史记略论》里就有这祥一句话,透露了司马迁是因文字处死刑的,“其论术学,则祟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实际上,东汉语文学家卫宏则直言了当地揭示了司马迁致死的原因,“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与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史记·太史公自序》裴因《集解》引卫宏《汉书旧仪注》)。而东汉永平十七年,汉明帝向班固垂询《秦始皇本纪》赞语中的问题时,表示了他对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贬损当世”一语道出了司马迁致死的根本原因。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也认为司马迁是因文罹难的,他在《史通·直书》中说道:“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司马迁作为史官,继承了先秦史家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因此《史记》原稿中难免对统治者有所批评。他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未打算把《史记》主动进呈朝廷,而是准备“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流传下来的《史纪》就少了十篇,尤其是《景帝本纪》和《武帝本纪》“有录无书”,唐人司马贞《索隐》指出:“《景纪》取班书补之,《武纪》专取《封禅书》”。也许是其中含有批评统治者的文字而被朝廷有意销毁了。综上所述,实际情形可能是:朝廷首先是在《报任安书》中发现司马迁“有怨言”,事发后又查出《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等篇里有更多的“怨言”,这才把司马迁下狱处死。由于事涉史书,为防文稿扩散,朝野自然对此讳莫如深,所以对处死司马迁也就秘而不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