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5259|回复: 10

[小说] 【向建国七十周年献礼】 《妈妈的轶事续集.》(三)

  [复制链接]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7 20:20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49

    主题

    392

    帖子

    20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35
    发表于 2019-10-29 20: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向建国七十周年献礼】 《妈妈的轶事续集.》(三)

                        做七                 
                         
          
            守孝无小事,一心归门里。我在守孝期间,可以集中阅览大量与服孝相关的文字,偶然截获有关丧葬方面的习俗文章,对于正在服孝期间的我,既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又明白了所以这样做的缘由。
             我正在给妈妈守孝,就是民间所说的烧七。以前我只知道每逢七都做,烧烧纸、敬敬香,也不知道所以然,现在从相关资料上看,所谓“做七”就是亲人离世后,每逢七日就斋会奠祭,或者叫追荐(追忆举荐的意思),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烧七(纸钱)、斋七(吃斋饭)、理七(佛事)、断七(满七祭祀),前后七次,共四十九天。这其中一三五七为大七,或者叫烧单数,相对隆重,头七和七七以儿子为主,三七要有媳妇参加,五七以女儿为主,还要求烧五盆纸花。这些都是经过简化的现代版“做七。”
             按照古俗又尊重现在的现实约定,一般说来,亲人离世后,需要下停板,让子女、下人守灵三天,再让灵柩停放三天,其实冥冥之中就是希望死者还能复活生还,如果两个三天大限都无生还希望,于是就可以断定亲人确认无疑地离世了。古代那些王公大臣、商界富豪去世后,葬礼自然更是纷繁复杂,时间短了很多事办不完,但又不能无限期拖延。于是头七六天为限,入土为安,遇有大人物、大场面的,最多也只能以四十九天为限,灵柩也需要在“终七”当日下葬。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习俗,即使在汉族区域里也有南、北、东、西的地域差异,有的地方披麻戴孝,驮彩纸幡、纸人纸马,有的地方主张哭丧,家里的女人们排长长的队伍轮流哭,声势浩大,轰动乡里。虽然提倡移风易俗,丧事从简,但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并不是靠宣传启发或是司法行政轻易改变的,更何况在我国儒、释、道三教对我国文化影响深远,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也必须要有载体,因此守孝、超度、做七、百日祭、周年祭、三年祭等这些追思先人的祭祀活动是难以改变的。
              就拿“做七”习俗来说,相传大唐盛世,太宗李世民临终对太子说:“我死后你每隔七天在宫中设荐宴,领家人在供台前烧纸焚香祭拜,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致使亡灵得以超度,五七时让你妹妹们操办,尽显隆盛。”太宗皇帝死后,太子登基,遵照父皇遗诏一一照办。后来王公大臣纷纷效仿,并传至民间,在百姓之中广为流传,一直延续到如今。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有关“做七”的记载:北朝武始侯胡国珍,因有战功官封骠骑大将军。此人信佛不已,神龟元年(公元518年)胡国珍离世,灵太后为其着孝服守灵,明帝在太极东堂祭吊。又下诏令自胡国珍死时起至七七,每天都设置一千名僧人的斋饭,每一次斋饭后令七人出家,还在百日令万人斋饭,可见那时就已经有“做七”的习俗。
              究其缘由,何以七日为忌? 这就得从佛家的“生缘说”说起,我国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就逐渐传入,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期间有关儒家“丧礼”和佛家的“七七说”很长时间争论不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李翱,曾撰稿《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认为是“伤礼”,指出“佛法之染流于中国也,六百馀年矣。始于汉,浸淫于魏、晋、宋(宋齐梁陈)之间,而澜漫于梁萧氏,遵奉之以及于兹。盖后汉氏无辨而排之者,遂使夷狄之术,行于中华,故吉凶之礼谬乱,其不尽为戎礼也无几矣。”这一分歧在于对儒家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来自佛家。后来唐朝初期,突破信众范围,“做七”逐渐被统治者认同,走向世俗化,才有上面我提到的唐太宗死后“做七”的故事。
              在佛教信奉中,佛家认为人有六道流转轮回,一个人在死与生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人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直到第七个七日终,必须生于一处。因中阴身寿命极短,只七日即死,然而又死而复生,未得投者再续缘,至七七日,待罪业审定,方受其报。其间亲属为亡者超度、修行、追福、助力,只为转劣为优尔。(见《瑜珈论》。另《释氏要览》云:“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综上所言,每逢七日举行超度、祭祀皆因佛教“生缘说”,为催生缘“做七”所至,这也是佛教得以广为盛传的原因。
              其实汉人的丧葬礼仪在人生礼仪中也是很繁琐的,旧时办丧事有报丧、告祖、入殓、祭奠、出殡和送葬等程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孝法制治等都在丧仪上体现出来,因此也是最为庄严、隆重的。送终里下榻(下停板)、正寝、招魂;装殓里亲殓、入棺、倒头饭;吊丧里丧服、服丧、吊唁,还有三接三送、阴阳先生推算出殡时辰、坟祭、茶祭、路祭,撒纸钱、烧冥票、烧元宝、烧黄裱、圆坟等。最有甚者就是居丧,即子女们在亲人离世后过一段节制的生活,披麻戴孝,居丧的孝子不理发、不修面、不同房、不会友、不赴宴、素食斋饭,媳妇不省亲等,古时叫丁忧或丁艰。如此纷繁复杂的丧礼,也为佛教的渐入创造了条件。
             就拿火葬为例。在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中,火葬是不容许的。汉代以后,佛法东移,把印度僧侣盛行的火葬仪式带到本土。印度佛教教规,僧人死后要火化,或坐缸或焚烧,后来此俗也随信教向民间渗透。不过,由于火葬的习俗与中国儒家传统的伦理不容,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有明文禁止焚尸、火葬,主张土葬。可是火葬老百姓中仍然存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随所信奉的宗教而为,另一部分是因家境贫困无资而为,他们不失时机的进行水葬、海葬、树葬,野外撒骨灰等。现如今火葬已经成为殡葬改革、文明祭祀的主要形式,还有许多像水葬、江葬、海葬、树葬、飞机撒骨灰等丧葬形式也陆续出现在现实中。
            在丧葬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道教对于生死有自己的一种说法。道教和儒家同属于中华文化,早期的道教以先秦的老庄哲学为主,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解释世界,至秦汉以后加入以《易经》为主体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神仙学说,方士方术、古代医学等,讲究厚养薄葬。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揭示了自然社会的本源,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道文化。正如《易·系辞》:上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明道、行道、传道,而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求道、悟道、证道,提倡“坐而论道”从载道中得道。老子说“道法自然”,就是指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正如《易经》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见矣。”
            道家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即"息我以死",从而取消了生与死的对立,既然死是一种休息,才会有"依山靠水、阴阳协调、静谧祥和","超生死、得解脱"故有"灵魂不死、祖先有灵","灵魂不死、肉体不灭"的超生死得解脱,阴阳轮回早日转世人间“回归自然”的思想境界。正因为这样,道家讲“重生恶死”,在《度人经》里讲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就是要追求高质量的活着,长生久视,对于生和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追求长生不老就是重生的一种态度,所以在《黄帝阴符经》,和《黄帝内经》里都讲到养生的重要性。
             对于道教葬仪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无论是日常的早晚功课,还有大型的功德法事,在道门斎仪中统称 “斋醮”。“斋”就是齐,祭祀之前,整洁身心;“醮”就是设坛修建祈禳法事。道教“斋醮”中又分三类:黄箓、金箓、玉箓。黄箓,专用于超度亡录;金箓,除了超度外,还包含延寿受生的内容;玉箓,专用于消灾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道场以天为计,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可见道教也将“做七”列入在道场之中。
           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所有的葬仪礼服都是让生者对亡者一种慎终追远、幽思仙人、善存记忆的表达,以祈求亡灵升天,与诸神先祖同在,让人鬼分途,不让死亡阴影笼罩,善保活着的人顺心平安。按照道家的说法叫做“顺应天道、崇尚无为。”庄子说:“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所以既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死不过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罢了。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数千年的厚重沉积,高深莫测,我们在行事过程中无不打下深深地烙印,彰显中华文化的奇光异彩,也让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身体力行着。本人所以写此文就是想在列祖列宗面前表达我要踩着先人的足迹,发扬中华文化传统的决心和意志。
          亲爱的妈妈,安息吧!

      

    回复 来自- 安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安徽

    来自- 山东青岛
    来自- 山东青岛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2

    主题

    1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版

    Rank: 8Rank: 8

    积分
    164177

    优秀管理1月逸飞之星2月逸飞之星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5月逸飞之星9月逸飞之星10月逸飞之星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19-10-29 21: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问好大哥!我现在在老家,明天回去再细读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东青岛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东青岛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2

    主题

    4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8285

    优秀管理

    发表于 2019-10-29 23: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所有的葬仪礼服都是让生者对亡者一种慎终追远、幽思仙人、善存记忆的表达,以祈求亡灵升天,与诸神先祖同在,让人鬼分途,不让死亡阴影笼罩,善保活着的人顺心平安。按照道家的说法叫做“顺应天道、崇尚无为。”庄子说:“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所以既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死不过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2

    主题

    4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8285

    优秀管理

    发表于 2019-10-29 2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其实几种宗教信仰也相通了,读老师文字,了解了很多地方习俗和宗教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山东滨州
    来自- 山东滨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2

    主题

    1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版

    Rank: 8Rank: 8

    积分
    164177

    优秀管理1月逸飞之星2月逸飞之星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5月逸飞之星9月逸飞之星10月逸飞之星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19-10-30 16: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滨州
    “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数千年的厚重沉积,高深莫测”——所言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东滨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东滨州

    来自- 山东滨州
    来自- 山东滨州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2

    主题

    1万

    帖子

    16万

    积分

    首版

    Rank: 8Rank: 8

    积分
    164177

    优秀管理1月逸飞之星2月逸飞之星3月逸飞之星4月逸飞之星5月逸飞之星9月逸飞之星10月逸飞之星11月逸飞之星12月逸飞之星

    发表于 2019-10-30 16: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滨州
    一般人不要说去做,就是了解上也难以达到全面。也非一般普通百姓家所能知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山东滨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山东滨州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7 20:20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49

    主题

    392

    帖子

    20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3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21: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
    塘中水仙 发表于 2019-10-29 21:11
    问好大哥!我现在在老家,明天回去再细读编辑!!!

    没事的,我写这些东西,也是为了了解和收集古礼教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安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7 20:20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49

    主题

    392

    帖子

    20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3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21: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
    一默先生 发表于 2019-10-29 23:36
    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所有的葬仪礼服都是让生者对亡者一种慎终追远、幽思仙人、善存记忆的表达,以祈 ...

    谢谢一默先生和我一起谈论古代葬礼习俗和现代丧葬的习俗的关系,先生说得对“既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死不过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这是归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安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7 20:20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49

    主题

    392

    帖子

    20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3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21: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
    一默先生 发表于 2019-10-29 23:38
    其实几种宗教信仰也相通了,读老师文字,了解了很多地方习俗和宗教知识

    我也是借守孝的机会静心研究一些习俗, 我发表出来也是给予大家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安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来自- 安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7 20:20
  • 签到天数: 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49

    主题

    392

    帖子

    20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3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21: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
    塘中水仙 发表于 2019-10-30 16:34
    “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数千年的厚重沉积,高深莫测”——所言极是!

    妹妹应该知道我写这些的用心,是想就丧葬礼教集大成,便于大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安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安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水仙家园

    水仙家园

    订阅| 关注 (14)

    脚踏实地,注目草根栉风沐雨;立于高台,俯瞰人间峰侧岭横;丹心怀玉,惟愿世界春暖花开!
    0今日 1477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