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看过一本书,其中有一段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倾心书法,推崇王羲之《兰亭集序》,并让监察御史萧翼乔裝打扮,千方百计从王羲之后代手中骗取《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兰亭,被后人称为书法的“圣地”,是中国文人的憩园,令我产生了向往。20多年后,为了寻踪觅迹,特地去了一次兰亭。
兰亭,在浙江绍兴西南约15公里的兰渚山麓,此地林木苍翠,水流淙淙,是一座幽静、别致的园林。相传,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以右将军的身分出任会稽郡内史,农历三月初三,他邀集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到兰亭游春,饮酒赋诗,席间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乘着酒兴挥笔一气呵成,写下了324字的序文。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从此,兰亭名声鼎盛,成了文化的圣地,这鹅池、流斛亭、御碑亭、右军祠……每一个景点都充满了文化的意韵。
进竹门,步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是一方碧池,数只白鹅悠然嬉游池中,引颈即歌。池左旁是一座小巧的三角碑亭,亭内碑上是黑底白字“鹅池”,碑高1.93米,宽0.86米。相传,王羲之当年运笔写下“鹅”字时,忽闻圣旨到,他只得搁笔接旨,其子王献之接着续写一个“池”字,因此,这两个字行笔遒劲,气势恢宏,风格相同,笔划粗细确不同。一碑二字,父子合壁,成为千古佳话。
过鹅池,我们循小径前行,前面又有一亭,为流斛亭。亭内有横匾“曲水趣处”,亭前有一条小溪,弯弯曲曲,流水潺潺,名为曲水,长78米,宽0.8米,为清代移建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岸边有一石,上刻有“曲水流斛处”五个字。此亭是纪念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主要处。当年右军先生邀集名士文人聚于此地,临流饮酒赋诗,颇富浪漫色彩。《兰亭集序》书文并茂,文章分两部分,前部分是叙事,记录曲水流斛的情景,后部分为抒情。王羲之用流畅的行书,把自己从欢乐到伤感的情绪融化在书法中,体现了文章与书法的完美结合,遂成了千古之绝唱,便奠定了其书圣的地位。亭里珍藏一幅字画长卷——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的石拓手卷。这幅近20米的长卷,有名人题跋,有《兰亭》的碑帖,尤其是唐代杰出画家李公麟绘的《兰亭宴集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盛况,令人驻足细看,留连忘返。我想,自古文人多好事,只有好事者才会留下千古圣迹。流斛亭东便是小兰亭,亭中有清康熙皇帝题写“兰亭”的御碑。
出流斛亭北行有全国唯一的祖孙碑亭,亦称御碑亭。碑高6.86米,宽2.64米,厚0.44米,重约18吨,为我国江南最大的巨碑。碑的正面是清康熙皇帝在1693年春所书《兰亭集序》临本,碗口大的字体,洒脱酣畅,一股帝王气魄现露其中。背面为乾隆帝1751年游兰亭时手书的《兰亭即事》七律诗:“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成佳地,斛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当年两位天子遗墨一处,却给后人留下一个罕世奇珍。
御碑东南,是兰亭内最大建筑——右军祠。这里的建筑格局独具匠心,周围环水,水中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连桥。在房子里面可以看到天、地、日、月、星。庭院正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墨池,环顾四周,只见祠堂游廊的墙璧上镌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兰亭集序》的各种版本和手迹。祠内正厅悬挂着王羲之的画像,使人敬意油然而生。两侧陈列着《王羲之传本墨迹》等书法作品。我仔细端详行书的字,脑海里立即闪现出我在少年时摹仿的行书字帖,欣喜之情,不言而喻。倘佯其间,真使人受到一次深刻的书法艺术教育。农历三月初三,已被定名为“兰亭书法艺术节”,这使我国书法艺术得以弘扬光大。古往今来,多少大笔如椽的书法家都来此朝“圣”,书圣的名字和他超群的书法一起飞向了各地。在如此深奥的书法艺术殿堂徘徊,仿佛让人回到东晋时代与书法大师一起练笔,深遂玄奥的笔法在闪辉,游人的心灵遂得到静化和深化。
初春的晚霞,透过林木间,使山林和景物都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置身于树荫环绕,潺潺流水的兰亭之间,古人“流水曲斛”穿越几千年,那“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和传说,在启迪着现代的人们,领略书法圣地的雅韵。
图为兰亭。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