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叶摇秋风 于 2019-11-15 12:21 编辑
——读短篇小说《窄巷》有感
最宽地方不足三米的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小路和街口的一盏路灯构成了窄巷的自然风景,沙哑的叫卖声和打开窗户后相互打招呼声构成了窄巷的生活场景,这样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下必然成长着特定的人物,而特定的人物又会以怎样的身份和个性演绎怎样的命运,给读者留下期待和想象,吸引人一直读下去。“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奶奶更清晰一些,对于我的爸爸妈妈更模糊。他们有了我,一直把我寄养在奶奶家里”给读者提供了主人公“我”的生活,突出主人公母爱的缺失,这是小说开头的精妙之处,以人物的生活环境,暗示了人物命运。 小说以窄巷为线索,采用顺序方法围绕主人公“我”的成长经历展开亲情叙述,当我生活在窄巷时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我的内心充满着渴望;当我第一次在深夜走出窄巷时,却开始走进了心灵的窄巷;我就这样在生活窄巷和心灵窄巷中渴望、徘徊、迷失;而妈妈没有住在窄巷时总会在夜里落泪,我不知道原因,其实是因为妈妈一直走在心灵的窄巷中,而她更多的是在心灵窄巷中徘徊、挣扎。 一个生活的窄巷,一个心路的窄巷,在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叠印推演中形成了各种人物个性构成冲突演绎的人文风景,完成这段风景的是人,爷爷、奶奶、外爷、外婆、爸爸、妈妈、秀丹姐、淑琴阿姨、“我”和我的朋友都在这风景中,每个人都以各自的性情活动着,都用温暖、包容和爱给这风景增添着亮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读起来真实自然,如聆听一段段真实的故事,每个细节都血肉丰满。通篇情节描写细腻,注重心理语言,情节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和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却能让人欲罢不能;不刻意于故事中的自然情节,使人物和画面更生动、逼真、鲜活,更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足见作者拥有丰厚的生活底蕴,又以高超的驾驶力把生活升华为人生成长图。 小说开头和结尾相呼应,结局在意料之中。小说开头“我伸手牵住她的手,她会看也不看我一眼,把我推在一边”,小说结尾“我第一次牵住她的手,她没有甩开我,而是紧紧的攥着”,读之都让人动容!而当读到最后“住在窄巷的妈妈,每天会给我讲一段我小时候的故事,从襁褓中开始,一直到我长大成人,妈妈虽然没和我在一起生活,却知道我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不禁潸然泪下,其实在每一个妈妈的心中,孩子的份量都是很重很重的,只是有的妈妈不知道怎样去疼爱自己的孩子,何况一个走不出失去自己两个孩子阴影的母亲。 人物个性的成败,是小说的存亡。作者用细腻生动的语言,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小说中的人物不论着墨多少,每个人物都是个性的,比如乐观自强的郑奶奶、宽厚仁慈的外婆、真诚干练的秀丹姐、爽快热情的淑琴阿姨等等,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都很感动人。 小说中的最典型人物“我”,个性是立体的,是完整的,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天性都充分表现在言谈举止上,对亲情的渴望、叛逆、回归都由真实的细节表现出来,如“我一直努力地学习,希望得到妈妈的夸赞。妈妈一直很吝啬她的微笑”、“当我成绩下降时,我抬头看着妈妈,想从她的脸上找到那份焦急,她再一次,让我失望”、“我抬起头,在房间里搜索,没有,没有看到她”等等,不断地渴望,又一次次失望,每个细节都是一个孩子渴望母爱的近乎原生态的真实,由这些细节构建成的情节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性。 小说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是语言个性、活泼、形象、精彩,如“一点儿疼痛的记忆”、“每一次的期待都被妈妈的冷漠打回了原状”、“无数个问号在我心里呐喊着”、“奶奶那句没妈的孩子都会绞痛我的心”等等,这样的语言才能渗入作者的心田;二是多处设伏笔,使小说整个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浑然一体,让人从零碎的场景中读出了完整性。 作者以娴熟的表现力,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事和人都生动活鲜,小说中描写的一些生活场景与读者拉近了距离,很自然的唤起读者感慨和思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令人欣慰的是虽然生活的窄巷依旧在,“我”和妈妈最终都走出了心灵的窄巷,互相拓宽了对方的心路,用爱点燃了各自明亮的路灯。 我认为小说有两点不足:一是对在南方闯荡描写略显单薄,对亲情的感悟就达不到深刻,就也欠缺了亲情回归的自然;二是小说的前半部分叙述过多,凡搞文学创作的人都懂得,散文语言重在叙述和描写,小说语言重在表达和描写。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