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16158|回复: 0

[散文] 移民的故事(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来自- 亚太地区
来自- 亚太地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64

主题

171

帖子

71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7
发表于 2019-11-15 13: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亚太地区
本帖最后由 王明清 于 2019-11-23 14:21 编辑

    移民的故事(散文)文/王明清
   
    平湖村的命名引用伟人毛泽东“高峡出平湖”中的“平湖”二字,富有诗情画意。该村由原来的云盘湖、平湖、龙墩桥等村合并而成,因大部分居住的是移民,又被称为移民村,是枝江市移民安置大村。
  曾记得1973年至1974年,枝江县云盘湖公社的云盘湖西畔,荒坟遍野,芦苇丛生。齐膝的蒿草间穿行着灰色的野兔,一丛丛芦苇遮蔽着的多个水凼子里,土褐色的野鸭子悠闲地游曳着,仿佛游曳了几个世纪。一个丽日高照的日子,野鸭子们惊奇地发现:一伙山里汉子在水凼子边的高包上,七手八脚地搭起了苇壁茅顶的工棚。随后,“东方红”推土机“隆隆”驶入,所过之处,芦苇、蒿草被铲入土,水凼子被填为平地。野鸭子们知趣地飞挪到另一处水凼子。这群山里汉子带着乡亲和家人,从葛洲坝坝区——秭归县茅坪区庙河乡近十个大队泣离故土而来,组建成高峡大队,后更名云盘湖大队、云盘湖村。葛洲坝坝区——秭归县立志、八斗、民意、泄滩等地移民,又分四批迁入董市马家渡,组建成平湖大队,后改名平湖村。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山里老家生活苦一点,条件差一点,可那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窝,他们自然舍不得呀。山里人吃的喝的原滋原味,没有污染;乡邻之间有什么事只要放声一喊,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左邻右舍纷纷赶来帮忙;有时山里人成群结队地挑着山货下山,有时还在山上唱唱山歌,歌声穿过树林,跨越飞翔,尤其是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通过唱山歌表达爱意。这样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很快乐,他们当然舍不得呀。可毛主席发出了“高峡出平湖”的号召,国家要建设葛洲坝,他们舍不得也得舍啊!于是他们毅然地抛离故乡来到董市云盘湖垦荒重建家园,进行第二次艰苦创业。
   在推土机推出的平地上,这群山里人天不亮就出工,天摸黑收工,汗珠子甩八瓣,挖着、挑着、劳作着。他们用国家发给的平均每户400元安家费,抢在入冬之前统一筑起人均1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这才铺开被窝行李,摊开锅碗瓢盆,置办柴米油盐。新家就在野鸭子的眼皮底下建了起来,这群山里人从此开始了既苦涩又充满希望与新鲜感的平原农民生活。
   移民们初来乍到,就听当地人说:云盘湖区钉螺多,血吸虫多,如果得了血吸虫病那可不得了,当地人叫它“烧肌骨”。发病的时候全身冷,四肢无力,肚子没几天就鼓得像青蛙,全身都是肿的,就和现在的尿毒症一样,到了晚期便破皮流水,面黄肌瘦,只剩几根骨架,人也就救不回来了。血吸虫病在当时是最厉害的病,过去的血防医院就是专门为血吸虫病人建立的。
   从大山走出来的秭归移民,本来就觉得这里的“太阳最晒人、雨水最淹人、泥巴最粘人、蚊子最咬人、冬天最冷人”,不适应也不习惯平原生活。当听到血吸虫病的议论后则更是担忧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耐心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告诉他们可以通过灭螺根除血吸虫,即使得了血吸虫病也可医治,消除各种顾虑与障碍;并按照“扶持到户、受益到人”的原则,解决好移民住房及责任田划分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安装水电设施,筑路修桥,用真情和温暖感化移民,使他们的思想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在村干部的率领下,他们不等不靠,不求不要,像新迁至此的春燕,开始了飞来飞去、一点一滴、辛辛苦苦的衔泥筑巢。国家给了这个生产大队9头牛、6张犁、1部12匹手扶拖拉机,每劳一把挖锄一把锄头一把镰刀。120户人家521口人,在新垦出的758亩土地上春种秋收。世代种植包谷、红苕的秭归人,怎么也没想到要改行种植棉花。头年下来,尽管他们比在老家要辛苦几倍,皮棉单产却只收得可怜的60多斤,比当地的平均水平低一半以上。
   山里人倔犟,不服输,不气馁,很想获得在平原农村赖以生存的本领。十几年过去了,平湖人已成为真正的平原人,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由于尚未走出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的束缚,平湖村依然封闭落后。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现状:“破破烂烂的几十间瓦屋,坑坑洼洼的几条土路,勉勉强强的粗茶淡饭,皱皱巴巴的篮灰衣服”。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当地政府在移民中开展了一场农业技术革命,专门派技术员负责指导移民种植棉花。一方面采取集中授课和田头讲解,培训生产队技术员;另一方面手把手地传教。从浸种、做营养钵、下种、苗期管理到移栽和病虫防治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移民学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植棉技术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1976年单产实现“过百斤(50公斤)”,达到了当地先进生产大队的水平。那种只会种柑桔、杂粮,不会种棉花的局面终于得到根本转变。
   平湖村也以闲置校舍作为投资本钱,引进各类人才到村办厂,三个厂进村创业,一年为村净交6万元,还安排了近百名剩余劳动力。村干部引导村民既种好棉花,又种好水果蔬菜、养鱼养猪,发展多种经济,并组建专班外出闯市场、找买主、拉合同、签订单,推出订单农业,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使村民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信奉“拾在篮子里都是菜”“拣一个比掉一个强”的平湖人,艰苦的第二次创业换来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
   可国家为了建设三峡大坝,又多次从秭归县迁来大批移民。1996年至1998年,秭归县屈原、泄滩等地移民也迁入平湖村。至此,平湖村共接纳安置移民1015户2471人。
随着移民数额的增加,村两委班子肩上的担子更重,面临的挑战更多。但他们不畏艰难,敢于担当,拿出了具体措施,并一步一步付诸实施。
   依托移民政策,争取项目资金,实施道路硬化、安置区绿化、集镇区亮化,移民居住区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平湖村荣获湖北省第五批“宜居村庄”、宜昌市“绿满荆楚先进单位”称号。
组织先富裕起来的移民精准扶贫,引导独生子女困难户参与柑桔蔬菜种植和养鱼养猪,从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支持,坚持传帮带,村内18个困难户甩掉了贫困帽。
   以“天盈蔬菜”等高效农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兴建188个蔬菜大棚,创办特色养殖、运输、劳务等合作经济组织7个,带动360户1790名移民人均增收5000元。
   多方筹措资金组建金盆山投资公司,兴建标准化厂房27栋,12家企业到村落户,安置380名移民就业,村集体收入逐年攀升。同时兴建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现购物不出村、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平湖村2017年申报中国“淘宝村”获得成功,成为宜昌市第一个淘宝村。
   在村内弘扬美德正气,传播文明新风,相继成立平湖锣鼓高跷队、花鼓戏表演队、民间吹打乐队、广场舞队,坚持开展唱歌跳舞、踩高跷、表演花鼓戏、演奏民间乐器等系列文化活动,并连续举办三届移民春晚,既丰富了移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美好情操。
   历经几十个春夏秋冬,平湖移民已完全了解和习惯这里的一切,也深深体会到“美好生活是奋斗得来的。”
   昔日的湖畔荒凼,今朝的平湖新村,昔日的贫穷移民,今朝的小康、富裕群落,你能说这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间奇迹嘛?这奇迹惹得原国家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原国家移民局局长漆林等欣欣然到村考察总结,喜盈盈满意而归。如今,走进平湖村,一股清新雅致之风迎面扑来。两、三层的小楼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新铺设的水泥路面干净爽目,新能源路灯静静矗立,两旁景观花坛美如画廊,平湖港碧波荡漾清澈蜿蜒,别有一番江南小镇之风情。随着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平湖村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回复 来自- 亚太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亚太地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订阅| 关注 (31)

以打造“超一流的品牌社团”为社团的发展目标,以“为作者服务、为文字服务、为读者服务”为社团的发展理念
1今日 3564主题

论坛聚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