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19-11-25 19:57 编辑
迎着拂面和风,沐着入冬初阳,我来到了浙东四明山麓的一个古镇——上虞永和! 走在这个叫“稻香永和”的镇里,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返璞归真的田园梦乡,不禁赞叹:这里有青山碧水间的希望的田野,有蓝天白云下的美丽的村庄……然而,当我们步入永和村,穿行于现代时尚的民居间,邂逅徐村祠堂、八房五间头、方家大屋、万家朝北台门、万家旗杆台门、万家祠堂等多处典雅神秘的古宅时,人人又在惊诧中喜不自禁! 一位日本作家曾说过:美,在于发现,在于邂逅,是机缘。如今,我们邂逅永和古宅,便是一次机缘巧合的发现——所发现的乃是永和古宅的美! 这是一种由时间创造的凝重的历史的美。 眼前一幢幢古老的民居鳞次栉比,散落在几个自然村落中。乍然一看,它们由于栉风沐雨,年久失修,已是破墙残壁、断砖裂瓦,连梁柱也风化剥蚀,一副伤痕累累、颓败荒凉相。但正因为未经修缮,反倒显示着它们造型、结构、风格上的原样——从中不难断定,它们基本上属于清代建筑,而那个徐村祠堂更像是明代产物。经历几百年的岁月磨难,它们宛如一座座带着黑漆古包浆的宝塔,仍巍然镇守在永和人的家园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也是永和先民精心打造理想家园所创造的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田园民居之美。 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最坚固、也最庞大的创造物上,这个创造物就是建筑;而最能体现历史和时代特征的建筑,是民居。古时的永和,本身农耕渔业发达,更兼水陆交通便捷,又因靠近上虞(今丰惠)和余姚两座县城,所以商贸流通业也日益兴旺。永和市一直是上虞县二十一个著名的集市之一,至明清时代更发展成上虞一带和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当地冒出一些富足而受过良好教育者,当然不足为奇,但令人称奇的是,他们把民族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和田园雅趣融化进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把上层社会的博雅文化浸润进了广阔的乡野。其住宅选址选型,既釆用了浙东民居造型上的精华,又在江南民居造型中百釆众长,尤其是融合了苏式建筑、苏州园林的风格。他们将整个永和的好山好水视为大好风水,将整个稻香永和视为足够大的公众园林,然后各自依水或近水而建,大都是高阁阔楼,外观呈灰暗色,宅院结构呈横向递进形态,给人一种私密安全的感觉。但这些宅院内部的“递进”非常有限,绝对没有庭院深深所致的幽深莫测感——因为它们的主人深深懂得“房子是用来住的”,所以不会借建房去显阔斗富,而是坚持“清高、简朴、实用”的建房原则,既节约用地,又不浪费钱银。这样建成的宅院,虽无重金装饰的宅门,也没曲径通幽的花苑,就连天井也是狭小的,但它们至今仍显得十分简朴实在、典雅大气,蕴含着别具一格的美。 这更是能工巧匠们用勤劳智慧和鬼斧神工创造的一种璀灿的建筑艺术之美。 眼前这些古宅的主人们虽不斗富,却也争奇!只要细看每个宅门的装饰,那也是各有千秋,简单的只是几层线脚挑出的窄窄的一条檐子,复杂的则重檐画匾——这,与其说是宅主人的别出心裁,毋宁说是建造工的匠心独运。当然,走遍各处古宅,最引人瞩目、也最有艺术价值的,非那些雕刻莫属:石雕、砖雕、木雕,全是神工鬼斧所成。那些宅门砖雕,图案饱满、舒展而又流畅,美仑美奂,独树一帜,给人一种高品味的审美享受;而那些门额、花窗上的雕刻,或圆雕,或浮雕,甚至多层透雕,工艺十分精巧,图案上的人物景致栩栩如生…… 就其本质而言,永和古宅,是上层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能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 稻香永和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厚、草木华兹,以文风鼎盛、艺匠技巧,为永和古宅——这株虞东文明里的富贵、风雅、美妙之花,提供了温润的良田沃土。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