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酒年华 于 2020-1-30 09:01 编辑
【编者按】原作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的文字,良好的家风和勤劳善良的本质,以及原作者对母亲无私的歌颂,都转化在本文作者的笔下那真知灼见里。这篇成功的赏析之作,能够抓住原作的核心部分,并以此生发开去,总结概括出生活真谛,在赏析的结尾处,留下令人思考的结论。赏析文字,与原作,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因为赏析让读者找到一把深入原文章内部理解阅读的钥匙,也让原作主题有所升华。值得学习借鉴。(编辑:塘中水仙)
读淑芳《母亲的缝纫机》,感觉既像蓝天上一朵白云,不慌不忙随意自然;又像山谷间一股清泉,不紧不慢流淌自如;更像画廊中一幅素描,不卑不亢耐人寻味。短短千余字,却承载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如此质朴无华的文字,着实令人刮目佩服。 回忆由于时过境迁的缘故,一般都比较理性。不管当时多么的艰辛与困惑,此时都会充满温馨。再加上年代的印记,更能显得特别厚重。“前些日子,我回了趟万荣老家,一串钥匙打开了家里的一扇又一扇门。”一串钥匙,一扇又一扇门,便把读者带入久远的年代。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母亲在生产队缝纫组做衣服;再是六十年代,母亲有了台自己的缝纫机。而这台缝纫机,恰巧又是当军官的舅舅没打招呼从北京买来的。这在当时,一般的农村家庭是不敢奢望的。此后,母亲就靠着这件宝物给人做衣服,来解决家里的柴米油盐。文字不多,却在特殊年代的烘托下,让寻常的缝纫机变得不寻常起来。其实,缝纫机不过一件道具而已。只有置于特定的背景环境中,才会变得神奇起来。 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乃中华民族之美德。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之体现。“我”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很早就学会了做裁缝。母亲的缝纫机,是“我们”子孙后代的传家宝。母亲与“我”都在缝纫机的“嗒嗒”声中,为家庭生计和儿女学费辛勤劳作过。如今城里家庭,已经很难看到有缝纫机。但缝纫机培育出来的自立自强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的。“我”的女儿晓洁为家庭生计也为社会需要,不正在积极参加月嫂培训吗?三代女人的不懈努力,即是优良家风传承的实际体现。坚持这种精神,既平凡无奇,又相当不易,更难能可贵。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无私。而能理解这种伟大,却常常在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我”当时只知道回来轻松地拿上七块二毛三去学校买饭票,却不知道这点钱来的是多么艰辛。此篇短文的主题,意在歌颂母爱的大而无私。而实际的意境早已飞扬到文字之外。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履行孝道之人,很难立得起来,也很难有所作为的。即便某些时候偶尔有点意外成就,也是与臭名搅合在一起不会长久的。 前天从泰国归来,随即便陷入防范疫情的封闭环境中。昨天去附近公园盘桓散步,忽然听到手机提醒;打开一看,是选泽发的信息,就站着细读起来。读后自然浮想联翩。想到了时代的印记、传承的重要以及母爱的伟大。无意间瞥见挂在路边的一个“福”字,又天马行空遐想起来。平安是福,和谐是福,团圆是福,孝顺是福,被孝顺更是福。但福这玩意,感觉到了才算数。有的生在福中却郁闷寡欢,有的身处逆境反而其乐无穷。只有保持心胸开阔、与人为善、顺其自然与充实快乐的好心态,才可能拥有人生的大福气。 庚子年正月初五于海口
附:《母亲的缝纫机》
前些日子,我回了趟万荣老家,一串钥匙打开了家里的一扇又一扇门。在里屋,我依次抚摸着母亲留下来的那些物件,思绪万千,感慨不已。当我停留在屋角落的那架缝纫机旁,孤单的泪水一串串流了下来,儿时的记忆,像一幅幅图画浮现在眼前…
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五十年代,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实在干不动生产队的体力活儿,便在大队干部的关照下到缝纫组做衣服挣些工分。记得我放学后常去缝纫组等母亲回家,那会儿的时间就像凝固了似的过得太慢,让我等得那样焦急!
六十年代,农家都非常困难,村里似乎没有几台缝纫机。突然有一天,我放学回家,一推门,在东北部队上当军官的舅舅像是从天而降,站在我家的院子里,令我喜出望外。更让我欣喜的是舅舅还从千里之外带回来一台缝纫机,说是特意从北京给母亲买回来的。此刻,邻居大叔正在帮忙安装,我兴奋地跑来跑去,用手摸摸这,摸摸那,稀罕地想转转轮子,但都被母亲嗔怪地推开。看得出,她不许任何人碰她最心仪的宝贝。因为她渴望已久的缝纫机,舅舅从千里之外带了回来,并且是事先不声不吭,给了他这个穷姐姐一个惊喜。那时,谁家有台缝纫机,那着实要被村人羡慕一阵子,甭说价钱昂贵,主要是还要票呀,券呀的,得找熟人托关系才能买到。
此后,母亲就靠她的这件宝物,给人做衣服,解决了家里的柴米油盐。记得当时别人做一件衣服五角钱,她只要三角钱,对村里那些困难人家她竟然分文不收。母亲的勤劳和善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九六六年,我考上了万荣中学,按家里的条件到县城读书简直在做梦,但母亲很坚决,说再困难也要让我去读中学,因为她常常为自己没文化,认不清布票和粮票伤心。
记得母亲常常彻夜挑灯,伏在缝纫机上赶活计,本来一个丰满俊俏的农家妇女,渐渐变得那样清瘦枯槁。我心疼呀!在学校的宿舍里,我经常梦中还听见缝纫机的“嗒嗒”声。那时我每月七块二毛三的伙食费和其它用度,就是母亲踩缝纫机挣来的。
母亲虽然没文化,却干得一手漂亮的裁缝活儿。她给人做衣服,都是裤比裤,袄比袄地剪好再做,却都非常合适,人人佩服。母亲就是这样白天干农活挣工分,晚上熬夜做裁缝,三毛两毛的挣,供我上完了中学。当时我只知道回来轻松地拿上七块二毛三去学校买饭票,却不知道这点钱来的是多么艰辛,直到我自己为人母后才深深地体会到。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很早就学会了做裁缝。在一大片企业工人失业下岗的年代,我也靠缝纫机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我不仅会裁缝,还会在缝纫机上绣花,经常给孩子们的衣服上绣上各种各样非常漂亮的花草鸟兽图案,这都是母亲传授给我的手艺。如今改革开放的步伐日新月异,市场活跃繁荣,品牌服饰应有尽有,母亲和我曾赖以度日的缝纫机虽已静静地被闲置在屋角,但它蕴藏着舅舅的一片心意,记载了母亲的辛劳与善良,传给我一手娴熟的裁缝技能。
母亲的缝纫机,它是我们家族子孙后代的传家宝,我们一定会将它好好的珍惜保存到永远!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