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0-2-11 15:23 编辑
【编者按】未去过安徽却从老师的文章中真正过了一次旅游的瘾,品读百里古镇的田园风光,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开。《百里之美》总括百里的风情 、古今、沧桑,寥寥几笔却勾勒尽了百里之美。《百里之远》介绍它的名称由来、地理位置、悠久历史,优美纯朴的田园风光。《长河浣女》描述早晨在河边浣衣的女子,她们就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农家美味》引用谚语引出了百里富有特色的农家小吃:毛香粑、粽子粑、糍粑、米粑,吸引人的故事令毛香粑具有纯朴的风味,这些美食与工厂生产的美食大不相同。《古镇新韵》讲述百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王大枢、王念祖为家乡争光,“博士镇”享誉全国,百里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曲戏高歌》介绍这里所特有的一种地方戏剧——曲子戏。它再现着先人们的生活,传唱着百里千年沧桑,表达着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展示着人心向善的灵魂。文章由六部分构成,从不同方面展示百里的风貌,长短句相间,极富韵味,令人心旷神怡、心向往之!【编辑:莫道不销魂】
百里之美 风,从“百里”之外吹来,摇曳着百里镇的风情,一眼望去,绿林翠竹、田园桑梓、百年老宅,寻常人家,尽收咫尺。 风,从遥远的天际吹来,轻抚着百里镇的古今,历史与今生,现实与过去,昨夜与未来,交融相汇,尽揽眼底。 百里沧桑,在树之梢、山之巅、云之端尽情游走。传说与神奇的交融,远古与当世的重叠,成就了百里镇的独特美丽。
百里之远 百里,是个古镇。自古以来,沿长河而下,至太湖一百华里而得名。是古时南走舒州、安庆,北通庐州(合肥)、湖北等地要道和主要驿站。毗连岳西、太湖、英山三县,山高岭大,茂林修竹,风景独异,险峻异常,百里闻名。 群山环抱之间,有蜿蜒田畈,有高山小平原,乡民傍长河两岸安居乐业,沿河大道方便商贾,行走路人,沟通古今,古朴厚实。百里处大别山腹部,山青水秀,阡陌纵横。南面的山尖寨(又名三千寨),主峰海拔高846米,是百里最高峰,又是禅宗名刹三千寺所在地。一年四季,经年累月,风从山巅而来,轻抚百里田畈,抚慰万户村庄,一茬茬庄稼绿了,黄了,丰收了;一代代孩子生了,大了,成才了。那些风无论来自山林还是人海、久远还是现在,也无论是春风或是冬风,春意总是浸透在泥土的芬芳里,飘扬在村庄上空的炊烟里,洋溢在乡民的笑容里。这春意,一点一滴,细细密密,仙女散花般地飘落于百里村庄的每一角落。古老的农耕文明,在百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一披蓑衣,一把犁头,一尊石磨,一盏油灯,一座老屋,承载着百里千年的厚重与深远。 站在山尖寨顶峰,视野向下,农人耕种、鸡鸣犬吠、牛羊奔逐,良田百亩、茶园茵茵,农舍如画、庄稼如云,一幅幅甜美幸福的乡村诗画展现在风中、呈现在眼前。常住于此的村民,幸福注满心田;来此参观学习的我们,喜悦也洋溢心间。 穿镇而过的长河大道,一条千年古道,伸展在青山绿水之间,像一条漫舞的苍龙,连接南北、横通八方,在一代代百里人的脚步下,由窄变宽,由弯变直,从久远通往现在,昭示着百里从古至今的繁华。从那些蜿蜒山路的印迹中,仿佛看到了当年客商往来,路人相伴,车水马龙的岁月。一路杂竹随风,一路茂林随风,一路行人如风,一路歌声如风。满山的牛羊,林间的鸟鸣,长河的流水,身边的故事,让风传递,岁月如水,岁月如风,岁月如歌,美丽了百里悠悠久远的传说。
长河浣女 晨光尚未苏醒,赶着最后一趟夜色,你和清水般的女子们,就在长河两岸一字排开,放任那捣衣声此起彼伏,放任那水上的波浪柔柔滑走过肌肤,放任那肆意的笑声,滑过坡度缓缓的水岸,拐过一道道湾远去…… 我知道你的习惯,早起,浣衣,坚守着乡村女人最朴实的习惯和品质。我为了看你浣衣的模样,也早起一回,来到长河边。假借散步或拍摄的名义,偷偷听你们说远,说近,说天,说地,说男人,说女人,说百里之内百里之外乡土味浓浓的荤话。我知道你的思绪,想飞,想醉。你在河边,一边浣衣,一边拉家常,硬是把冬日冰凉的河水,“哗啦”得如阳春三月的甘泉,浇在自己的脸上,浇在自己的心里,让心花怒放! 你是随风随性的女子,玲珑骨骼秀美衣衫,与粼粼河水相映照,你美丽了长河。 我很感激于这个冬日的早晨,给了我寻觅的意义。远方流霞映照山巅,云彩从树梢滑落到长河,你在河水中闪跃,倩影搅动了一河波浪。我随手写意。在长河边,在你身后,在你的裙角卷起的褶边,在你哗哗浣衣的身影中,我放纵思绪,沉醉在晨光朦胧的美丽之中。早霞挥洒成词,冬风凝聚成诗,你埋头在长河边,“捶打”着唐诗宋词。终于,你伸了伸腰,和旁边的几个浣衣女嘀咕了几句,然后,一阵笑声荡漾开来,旭日和笑声一同升起。你沐浴在一片云霞之中,宛若仙子。 这种场景令我感动,令我感慨。这是近在咫尺,看得明、听得见的,在光阴中若即若离的奇妙景致,是在现代喧嚣空隙里显现出来的别样情景。这种景致的形成,必然要有这样一湾踊跃着生命的长河之水,要有群居在长河两岸依水而生、勤劳善良守得住寂静的乡民……在这日趋被现代气息浸染的古镇中,它或许是唯独被保留住的最为古朴的生活景观吧。 百里女子们把日子搓洗得很干净,很甜蜜,很幸福! 我没有靠近她们,不去打扰她们的专注,远远的剪影很美。
农家美味 中国是一个小吃大国。五花八门的小吃,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的薄皮鲜虾饺、透明马蹄糕,上海的特色小汤团、南翔小笼包,北京的豆汁、小窝头、涮羊肉,天津的狗不理、猫不闻,昆明的过桥米线,成都的赖汤圆,潮州的扒大翅、素菜汤,武汉的豆腐脑,太原的刀削面,杭州的大饼油条,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拉面,苏北的黄桥烧饼,海南的椰子盅、油泡鲜虾红,香港的莲茸饼、奶黄酥、糯米糍、叉烧包…… 上述等等,相信许多朋友都知道。但有些朋友未必知道,在我们的百里镇,也有许许多多的特色美味呢。不信?请欣赏谚语: “三月三,毛香粑;四月八,染饭花;五月端午包粽粑;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八月十五偷老瓜;九月重阳打糍粑;腊月隆冬蒸米粑。”这是在百里一带流传甚广的,随季节而来的美味谚语。 除了上面谚语中提到的毛香粑、粽子粑、糍粑、米粑,百里镇还有诸于伴娘粑(小孩周岁时蒸的糯米粑)、豆粑、挂面、豆皮、豆腐脑等等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呢。 每个地方的小吃,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特点。每种小吃都赋予一定的历史渊源,都有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 单说毛香粑吧。 寒冬过去,春天悄然而至。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枝吐穗,万芽竟发;漫山遍野披上绿妆,各种小草破土而出,争迎春光。这其中就有一种叫做艾蒿的野草也竞相蓬勃。艾蒿就是毛香粑的野生原材料。 “三月三,毛香粑。”不仅是季节使然,还有故事呢。农历三月三,古时称为“上巳节”,起源于周代,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在汉代时定为节日。是日,人们到江河边洗除污垢,消灾除邪,称为“祓契”。但由于农历每年的上巳日不同,在魏晋时,便以固定的三月三来代替上巳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酒酣赋诗,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手稿之中,不仅浓郁了“祓契”的氛围,还增加了临江宴饮、踏青、吃毛香粑等内容。这种“祓契”习俗的流传(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不仅仅是因为乡村古来认为的“消灾除邪”,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毛香粑香味四溢,是百吃不厌的农家特色美味,所以才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毛香,学名为鼠曲草,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较多,如佛耳草、追风骨、绒毛草等。有十来厘米那么高,全身长满白绒绒的毛,开着金黄色的小花。百里三月的田野,春意盎然,天朗气清。百花的芬芳和泥土的清新沁人心脾。母亲们、姑娘们挎着竹篮,走向长河两岸,采摘毛香。毛香随处可见,山坡、路旁、田间、河边都可以见到它摇曳的身影。毛香聚天地之灵气,凝宇宙之甘露,集香气于一身。毛香采回后,洗净捣烂成糊状,将其与面糅合在一起,面可以是玉米面、小麦面、荞麦面等,做成粑,可以是椭圆形的,也可以捏成形状不同的小动物,如小鸭、小鸡、小狗等,放入蒸笼,大火蒸熟,毛香特有的那种香气,立刻浸漫整个屋舍,浸漫整个村庄,吃一口就口齿生香,回味无穷。 不仅毛香粑美味无穷,百里其他特色小吃,也有其独特风味,比如腊肉的香,比如豆腐脑的纯,比如豆粑的黏……如果你没品尝过,那你一定要来,哪怕是尝一口,都会让你终身不忘。美食是一种诱惑,很难让人抵挡,留在唇齿之间味蕾敏感的刺激,绝对是一种享受。我们这支近百人的采风队伍,在百里农家美味面前,个个不都是吃得“油嘴滑舌”! 美食人人爱。游走于山野之间,在村落里和千年古镇寻觅自然美食,是一种追求,是追求返璞归真的一种方式,是好事,是乐事!真正的美食,只有在百里这样的民间才寻到,朴实无华的农家妇女,用她灵巧的双手,伴着山林野味,就着甘甜山泉,做出各种民间小吃,那是现代化厨艺远远所不能及的,更是在现代化城市永远尝不到的风味。我们百里迢迢来百里,品了这美味,更品了热情好客,品了淳朴厚实。你请看,那农家妇人,绾着髻鬟头,系着花围兜,满脸笑容,端着一盘毛香粑或一碗豆浆美味,款款来到你的面前,纯粹就是一个古代的美女,携着现代的风情,让你品尝这浓郁的乡土民情。你是不是美食还没进嘴,身心就有了愉悦和快乐?
古镇新韵 百里镇南面的山尖寨,是一座有故事的山。它见证了多少刀光血影,只有高耸入云的山知道,只有布满苔藓的山寨知道。山顶尚存的太平天国遗址,石砌城垣依在,传说故事可闻。一场场战争,一场场搏斗,无数的将士倒在这个山寨,安卧在这个山沟。万人?岂止是万人?“万人沟”里聚集着千千万万的英魂。“万人沟”如今虽已被茂密的森林覆盖,但山间松涛怒吼、林中泉水叮咚,仍是当年将士血雨腥风的再现。 历史和现实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这里停下来,其实是有原因的。这里绝不仅仅是高山远水,更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地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 这里出英雄,这里出才子。 百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清代文化名人王大枢妇孺皆知,闻名遐迩。他才华横溢,刚正不阿,经历坎坷,著述颇丰,我久已仰慕。在他的故居旧址上,我们久久徘徊,寻觅着他的足迹,搜寻着他的精神。一块碑石横卧在旧址前的空地草丛中,吸引了我们的兴趣。碑石已苔迹斑斑,但镌刻在石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辨:“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算四。”我们一行几十人,或大声朗诵,或默默观赏,或拍照留存,都在领悟这其中的深意,都在消化着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崇拜之余,不禁唏嘘,这块碑,在这里静卧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风雨浸漫?谁知道?我们驻足检点,我们人类是真的有太多的事情,让人无法尽拾往事,让这笔精神财富裸露于野,蒙尘三百来年,是何等的罪过?好在听说有关部门已经在规划建设王大枢纪念馆,不仅收藏大枢的《西征录》《古史综合》《春秋属辞》《诗集辑说》《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等大作,也将此碑选址树立,昭日月,昭人心。幸哉,幸哉! 百里人杰地灵,祖居百里松泉的王念祖也是人杰之一。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先后中举人、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六县知县,由于功勋卓著,特受皇帝嘉奖,在任候选知府。加封三品官衔并委任皖岸督销盐务总局局长,诰封中宪大夫,民国元年任皖岸榷运总局局长,兼任盐务总局科长。核心而辉煌的是——他为官清正,铲佞倡廉,视国如家,爱民如子,成就为华夏之栋梁,百里之贤哲。官职不足以留名,精神长昭日月。 百里源远流长,古风长远!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百里承接历史,开拓未来,上下尊师重教,学子发奋图强。大专院校的学生多达五千余人,其中博士50多人,硕士150多人,学士2000多人。百里的“博士镇”享誉全国,镇里有“状元村”“硕士组”“博士家”,各类精英遍布全国各行各业,荣誉遍及百里各村各族。 百里古镇,新意焕发!
曲戏高歌 乡村里的生活其实是很自在、很惬意的。春暖花开,充沛的雨水之后,群山里到处是层层叠叠的植物:根茎、叶片、藤蔓、花蕾、果实、种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它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山峦、坡地、峡谷变得丰富起来、厚实起来、绿芜朗朗起来。生活在群山里的人们,与牛羊、鸡鸭、禽鸟以及虫蛇、河鱼、野兽共同拥有一片苍茫大地。众多的生灵在这样的土地上,各自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家园,在一场场轮回里,按照自然法则繁衍生长、生生灭灭。百里,大别山茫茫山野中的一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闯进这里的人们定居下来,开始了他们的讴歌、赞颂、忧吟、哭诉。最后他们的喜怒哀乐经过长河东流归海,而凝练下来的精神则形成了这里所特有的一种地方戏剧——曲子戏。在松泉村的乡村大舞台上,我看到了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的服饰、脸谱、道具,听到了来自于古老村落传来的山野高歌,品味了曲子戏的精华。 戏是古时的,艺是现代的。艺人们唱腔自在,身姿灵动。只有根植于乡村土地上千百年的戏剧,才有如此传神。这种百里人喜爱的曲子戏,与安庆黄梅戏、河北梆子、天津大鼓等一样流淌在民间,深入在乡民的灵魂深处。它从远古时候流传而来,一路上涌动着山里人沸腾的血液,夹带着青草、涧水、村舍和鸟兽的气息,模拟动物们的形态,再现着先人们的生活,传唱着百里千年沧桑,表达着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展示着人心向善的灵魂。 这种歌永远高昂、永远流长! 百里古镇在这种高歌里焕发着勃勃生机!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