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秋丽影 于 2020-3-9 07:27 编辑
去年八月中旬,我参加一个培训活动,住宿于香山角下景明园宾馆。该宾馆与北京植物园一墙之隔,令我颇感意外而又十分欣喜的是,植物园内有一处“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也许是孤陋寡闻,我第一次听说这里便是曹雪芹的故居,也是恢宏巨著《红楼梦》的诞生地。
与同许多读者一样,我是看着《红楼梦》长大的,宝玉和黛玉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多年来我始终仰慕曹公,又感觉与曹公相距甚远。此次,在不经意间,我所住宿的宾馆位置竟然与曹公的旧址相距为邻。于是,我决意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循着曹公的足迹,探访先生的故居。
几经周折,总算厘清了一点头绪,“黄叶村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植物园东部,这一带明朝时称为黄叶村,清代叫着正白旗。曹公故居是否就在这里目前虽没有定论,但他晚年生活于斯、并著书于斯却有证可稽。这种口水之争还是留给红学家们去探讨吧,我暂且将这里看作曹公故居,乘兴前来探访大师。
那日黎明时分,我走出宾馆,打算趁天凉先去离此处4公里远的樱桃沟,那里是曹公常去的地方,并留下一段传奇故事。樱桃沟位于植物园的西北角,我沿观光大道朝西北方向行走,当我扭头朝东南方向望去时,几乎惊呆了:眼前的山峦呈现出两种色彩,外侧是浅红的,内侧是深绿的,曹公的故居被簇拥在五彩斑斓的植被里。
这景观以前确实没有见过,莫非曹公得知我今日去探访他,故而显灵了?我的自我感觉良好。
通往樱桃沟的道路很长,但我全然没有枯燥之感,因为沿途风景秀美、目不暇接。脚下栈道弯曲有致、曲径通幽,山间小溪水流潺潺、时缓时急,两旁绿荫遮天蔽日、古木参天;还有造型迥异的小桥,飞檐翘角的亭阁和古朴简约的草屋。当然,还有鸟儿、虫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是为这片美丽的山水伴奏的晨光曲。
行至水源头,这里山高林密,花草繁茂,怪石嶙峋,似有几分仙道之气。其右侧山坡上有一巨石,高6米、圆径8米,形似元宝,故得名“元宝石”。相传曹雪芹正在踌躇,见此石灵感一动,便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说道“形体倒象个宝物,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由此给书中主人公起名“贾(假)宝玉”。
元宝石南侧三两米处的陡坡间,兀立着又一块巨石,高10余米,其顶上长着一棵古柏,高7米,被人们称作“石上松”。古柏的根将巨石撑出一道裂纹,深深扎入土壤里,历经600多年而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曹雪芹受其启发,创作了《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
在这静谧的清晨,在这偏僻的山洼,我的思绪在激烈地翻腾着。眼前的“元宝石”和“石上松”仿佛化作了两张熟悉的面孔,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在大师的笔下演绎了一场旷世情缘,200多年来,不知醉倒了多少痴情男女?
由樱桃沟折返回来,我没有马上走进“纪念馆”院内,而是绕着院墙外围欣赏了一番。“纪念馆”的西北边毗邻池塘,碧波澄澈、岸柳如烟;东南边傍依丛林,花木葱郁、绿草如茵。
北边的金山坡上有一座石砌碉楼,为乾隆十四年所建,一旁立于一块石碑,上书:邀月台。好浪漫的名字!据说,曹雪芹常与友人登临此楼,沐浴着银色的月光,边观赏风景,边吟诗唱曲。
不远处有一正白旗饮水古井,常年与碉楼相邻为伴,这是黄叶村遗存下来的唯一一口水井,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井深20米,是当年居民日常生活用井,曹公也在常年此取水。
周边的草丛中,小径旁还设置了许多碑文,均出自名家之手,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是一处红学泰斗周汝昌的墨宝,诗词为曹雪芹好友敦诚所作,《寄怀曹雪芹》: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纪念馆的大门,充满了古朴的农家风情,走进院里仿佛走进了历史。一面巨大的石碑豁然而立,令人肃然起敬,上书“曹雪芹纪念馆”,匾额为傅杰题写。
道旁有一巨型石雕,系《红楼梦》书册,周边翠竹环绕,一派书香气息。这便是先生“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文学名著。
纪念馆门前的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慈祥地注视着每一位游人的到来。当年,它陪伴过曹公;如今,它守卫着故居。它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那苍凉的树干,那斑驳的枝叶,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纪念馆的大门紧闭着,里面正在维修,那里面尘封着更精彩的故事。就像多年来许多红学家们探索曹雪芹和《红楼梦》一样,这里有探索不尽的密码。带着遗憾,我离开了黄叶村,但是我很满足,毕竟我探访过曹雪芹的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