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巧 于 2020-3-12 23:24 编辑
【编者按】一篇引人深思的状物抒情散文。房子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地方,而窗就像房子的眼睛,不可或缺。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窗从无到有的漫长发展史。从蛮荒时代,人类居于洞穴,没有门和窗,然后到农耕社会窗子是房子的一部分,具有通风透光的作用。到文明社会窗户更是受重视,窗子设计得越来越轻便、美观、结实。用的材料有很多种,如木质、铁质、铝合金等,样式多也多种多样,如方形、扇形、菱形、圆形等。窗,给人提供看外面世界的机会,但窗外的环境由于人们的随意破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澈,让作者怀念儿时窗外的世界。作者呼吁人们转变粗放的生活方式,构建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心窗。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娴熟,今昔对比,更加体现作者对美好环境的向往。由自然之窗,到人们的心窗,联想丰富,内涵深刻,借物抒怀,主题鲜明,引人深思。作者借“窗”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雨打在窗上“滴答、滴答”地响,如同两位智者对话,不紧不慢,有问必答。屋子里的人坐不住,放下手中的书,漫步到窗前,透过玻璃依稀可见春雨如珠掉落山茶树,先在树叶上滚动,把它染得葱葱的,再流进嫣红的花朵。山茶花受到春雨的浸润越发耀眼,惹得赏花人连忙就要打开窗子,想嗅嗅它的芳香。面对这花中仙子,雨又如何阻挡得了人开窗呢? 在蛮荒时代,人类最初住在洞穴里,那时并没有窗子。无论尼安德特人,还是北京周口店猿人都利用洞穴遮风避雨。虽然洞穴不是猿人挖掘的,但是发现洞穴的功用,无疑是早期智人认识上的一大进步。随着我们先人的智力不断增强,慢慢地掌握了搭建技术。他们开始修建的是一个个不带窗子的茅草窝,后来才建出了茅草屋,再后来才在墙壁上开出了窗子。对于我们早期的先人来说,房子上安装门是必须的,窗则是奢侈的。没有门,人就进不去房子,这房子造它何用?有没有窗子,并不影响人的进出。 人类的始祖从采集——狩猎型社会步入到种植——养殖型社会,也就是从原始的洪荒时代进入到农耕文明,相应地也就从洞穴搬进了房子。他们越来越觉得房间通风的重要,甚至觉察到阳光的消毒作用,这就是人类祖先设计窗子的最初动机。如今窗子已经成了房子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从都市的摩天大楼,到乡村的低矮平房,甚至深山老林里的小木屋都装有窗子。从某种意义看,窗子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在农耕文明社会,人们只要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属于自己的土地,通过劳动便可以养活自己、繁衍后代。不断蓬勃的家族,需要在政府里寻找“代言人”,而科考制度让下层平民有了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成了这个时代平民上升的阶梯。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劳动主要依赖于人力,使得男性居于主导地位,人类社会也从母系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父系社会的一大特点在于重视血缘纯正,这就要求未婚女性保持贞洁。她们足不出户,只能在闺房里描红、绣花,无聊之时,站在窗前观窗外杨柳树上两只黄莺鸣啼、嬉闹。“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位少女不怀春?”爱情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人生最稀有的礼物,窗户又如何能挡得住呢?窗内的女子看见一位玉树临风般的书生从窗前走过,投过爱慕的目光,便设法买通身边的侍女给他暗送情书。书生在夜深人静时就翻过窗子,潜入小姐闺房与之幽会。因此钱钟书先生说:从大门走进的小伙,大多是老爷看中的人,而从窗户爬进的才是小姐的心上人。 农耕文明时期的窗子大都是木质的。清晨,浓雾还没有散去,打开绣楼上窗户的是如兰花般的手指,只听得木窗轴“吱吱”声音从小巷的深处传来,接着是一张红扑扑的粉脸向外张望。这时窗口不仅是女儿寄情的出口,还是她们叛逆的通道。在《红楼梦》里,贾宝玉被父亲毒打一顿,在林黛玉看望他后,特地支开众丫鬟,让晴雯送两条旧手帕给她。林黛玉体会出手帕的含意,顿时神痴心醉,不顾凉风习习,坐在窗前慢慢回味,一时竟五内沸然,马上命人掌灯,研墨蘸笔,在这两块旧帕上写道:“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鮹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在《金瓶梅》里,追求婚姻自由的潘金莲只因某日开窗不慎将竹竿掉落在西门大官人的头上,引出一段孽缘,造成了人生的悲剧。 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窗棂由木质变成了铁质材料。因为人的欲望随着机器的使用,带来生产力空前释放而不断膨胀,对物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农耕文明的“谦谦君子”被红了眼睛地直奔财富而去的贪利者取代。此时,窗子已经成为危险的入口。为了防盗,人们不得不加固窗棂。有钱的人家还雇佣家丁护院,以防盗匪通过窗子入室抢劫。现在不少人家在窗子上安装了摄像头在线监控,窗口防盗甚过防川堤决口。 如今我们已经到了工业化的后期,不少窗子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即从石油中提取的物质经过加工成为一种称作塑料的材料。这种窗子轻质、美观、耐用,甚至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由于设置了滑槽,塑料窗户开合很方便,轻轻一拉便可以移动,听不到任何声响。家庭主妇将脏衣服放入洗衣机,加入洗涤剂,通上电源,设置好程序,半小时后就把洗净的衣服凉在窗外的晒衣架上,任其在阳光下自然风干。近来,主妇越来越苦恼。由于灰霾,窗外的阳光再没有了过去的明媚,衣服晒干需要更长时间。时间长了衣服上就落上了灰尘,这些尘埃混合了工业文明带来的许多有害物质,有煤烟的烟尘,有汽车尾气形成的气溶胶,有化工厂飘来的毒物,还有从沙漠输送过来的尘土。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这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同时我们又得遭受工业文明的副产物即各种污染的侵害。过去放学后,端一张小马扎坐在窗前,一边晒太阳,一边做作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流过窗前的河流也没有过去清澈,甚至还散发出一阵阵的臭味,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关上窗子。人们防污染比防盗还要小心。于是,我们怀念从前,怀念从前那些没有污染的日子——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鲜花盛开;河流清澈,上面飘着一片片的白帆。听着船娘唱着不知名的小调,小鸟在她们头顶上盘旋,循着歌声随船而去,好一派诗情画意啊! 但是如果让我们穿越回到那个年代,由于没有汽车,我们不得不单程步行1小时,才能走到小镇上购买连环画;由于没有电话,一封洋溢喜悦的家书,要在途中走上几周;由于没有各种充足的肉制品、水果吃,没有牛奶、豆浆喝,造成营养不良;由于没有衣服穿,弟兄三个只能共用两条裤子!更别说没有让这个世界“变小”了的互联网,让我们就如坐井之蛙,只看到顶头上的一方天空,哪知道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神奇?恐怕我们在那里呆不了一周就又得穿越回来。 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外部世界的机会,还划出了生态与文明之间的界限。窗内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大件有空调、电脑、洗衣机,小家电有洗碗机、豆浆机、电饭煲、微波炉、热水器,还有陈列的所有家具,既是我们的劳动所得,更是人类工业文明的成果。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从自然中分离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窗内的人,也是文明发展的产物。窗外,是天空、大地、山川,这些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或轻或重的影响,正面的影响是财富,负面的影响就是污染。 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各种工业文明的代谢物让我们不得不关上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窗子。我们必须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打开人和自然友好相处的“窗”,也才能走进可持续发展的“门”。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