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回忆爷爷的亲情散文真实感人,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读完对爷爷有了更多了解。开头直入主题,说明爷爷在自己高考那年去世,他还没有等到孙子为他报告好消息就走了,而自己是事后才知道爷爷的噩耗。这种说不出的酸痛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产生一种共鸣,为下文回忆爷爷奠定了情感基础。自己从小在爷爷身边长大,自然对爷爷有极深厚的感情,爷爷的言谈举止、爱好行为都深深地烙刻在作者心中。尤其是爷爷为作者在火上烘烤棉衣这一细节,充分表达了爷爷对孙子的疼爱。还有爷爷教导自已吃完饭自己端碗,与如今娇惯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爷爷对自己的影响可谓深矣!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爷爷出生于1924年,属鼠。于1999年去世,享年75岁。去世那年我正好要参加高考,家里也没人给我说,一直过了一两个月,才从一个亲戚处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那年我十九岁,还未尝人生百味,尚不懂生死有命。爷爷走后20多年的今天,也许是人到中年,也许是生活的不堪,多年来悲伤早已淡了,回忆却越来越浓,今天提起笔试着把留在记忆中的点滴书写出来,来缅怀我的爷爷。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清瘦,个子不高,头发几乎掉光了,满脸皱纹,爱抽老面烟,而且用一杆烟杆非常长的烟锅子来抽,经常戴一顶小帽,浑身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服装款式,去世后葬在辽坡子老坟里。多年来坟茔周围的野草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崖边的一排老槐树似戍边的战士一样守望着这片土地,守望着长眠于地下的爷爷。一捧黄土就这样掩埋了一个留存于世的音容笑貌,就这样掩埋了一个铿锵有力的生命......
一
俗语说“娃娃爱娃娃,老人爱棉花”,老人都怕冷,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真冷。每年冬天来临,爷爷总要做足过冬的准备。尽量劈够一个冬天用的柴火。每天用锯子锯,用斧头劈,耐燃的树根被锯成一小块一小块。最后爷爷又把劈好的木柴一个一个摆放得整整齐齐。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爷爷屋子里的一盆火和守着火盆烤火的爷爷。人渐渐老去,身体的热量也渐渐流失,冬日燃起的这一团团火光好似爷爷维持年岁的生命之火。看着火盆里慢慢燃烧的烟火,不知爷爷是否能够看到年轻时自己那铿锵有力、果断坚强的生命。
儿时最香醇甜美的记忆,便是冬日晨间爷爷的一杯老茶。冬季早晨,天亮的晚,鸡鸣清脆时,爷爷便早早起来生一盆火(当时烤火、喝茶都用火盆),待火旺时,爷爷开始煮茶喝。茶罐是沙质的茶罐子,爷爷的茶罐把手不知什么时候掉了,用铁丝拧了一个把,生火用的火盆也缺了一个口,烟火缭绕间,爷爷在茶罐里放一些老茶,伸进柴火里煮。茶罐被柴火烧得黑熏熏的,在柴火的噼啪间,一杯杯茶水煮的滚烫。
那时爷爷喝茶起的真早,我总觉得在我睡梦香甜时,爷爷已经完成了生火的工作。当我朦胧中要醒来时,爷爷会问我“再睡不睡了”,当我说“不睡了”时,爷爷便会把我的老黑布棉袄用手架着放在柴火上烤。此时的我则继续躺在尚有余温的被窝里,看着爷爷给我烤棉袄,当爷爷觉得棉袄烤的差不多时,便递给我,我迅速的穿在身上。在冬日里家里只有一个土炕、一个火盆的情况下,那种温暖岂止是“舒服暖和”能形容的,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体会到冬日里的那种温暖、那种舒服了。有一次我问爷爷为什么起的那么早,爷爷说是在生产队时为了不误出工才养成的习惯。现在冬天暖气有了、空调有了,而我还一直觉得冬天里爷爷烤的棉袄才是最暖和的,那种温暖舒服也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二
童年的岁月是生命里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爷爷便是我整个童年的绝大部分记忆。由于从小和爷爷一起睡,生活中许多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我能端住碗开始就一直给爷爷端饭,吃完后收拾碗筷,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而且认为是非常正常的事,小孩就应该给大人、老人端饭,收拾碗筷。多年后回过头来想想,这也许是一种尊老家风的传承,于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华孝道。
对爷爷另一个深刻的记忆则是爷爷极健谈,每当家里来客人,爷爷总会忆及当年往事,侃侃而谈。此时的我依偎在爷爷身边,听他们谈古论今,用自己幼稚的思维想象着高汉川到底是怎么一个地方。几十年后的今天每每回忆起来都感觉非常非常幸福。
北方民间的过年足够有中国味也足够传统。北方的大雪下的越厚实,过年的年味便越浓烈。每当过年,少不了的是贴对联,家里还要给先人封一包纸钱,大年三十的傍晚洗脸净手之后,家里便由爷爷、爸爸带领,我用麻杆点上火负责照明,哥哥则用盘子端上封好的纸到辽坡子的坟茔一起接先人,在墓堆前和后土上点上香蜡,烧点纸钱,再奠些奠酒,磕个头,就算请到了先人,接下来的三天,就要每天献上献菜,中午晚上供上献饭、献汤。而我能干的则是负责上香烧纸钱,爷爷则会在旁监督指点,从上香开始到作揖结束的一系列固定动作。
初一早晨给同族人拜年,把牲口赶出圈到喜神方位游喜神,有些年份还能看到骑马或者骡子奔驰的场面。到大年初三送先人时,我们靳氏一族会聚在现在的小学,以前是一马平川的祖坟前送纸,墓堆早已不存在了,只能凭老人们的记忆确定方位。那时几十上百人一起上坟的场面在我们这样的小村也是十分壮观的,每每此时庄上他姓之人会站在远远的地方围观。长大之后,同龄人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早已没了儿时的乐趣。但我不同,仍然极爱过年,对于过年的期待和内心的欢欣一点不减儿时。那种留在骨子里的记忆,使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因为我有根。现在想来那时的过年确实非常有意思。
爷爷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嘴里时常感叹着一句“我这一辈子活了个啥!”当时听到这句话时,心中不以为然,但它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人到中年时真是应了那句“少时不懂其中味,读懂已是中年人”,现在想来内心不由得一颤,人一辈子该咋活,也许到明白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悲欢离合这些事儿,年少时总是不以为意,只有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往事就像一根根刺扎在胸口隐隐作痛。而当我们在疲惫的生活里喘不过气来时,那些串联起来的回忆,会像寒冬里的一碗热汤,温暖我们,滋润我们。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个宝只要你用心感悟,一定会发现那些烙印在你骨子里的东西,是实实在在为你在风雨人生中保驾护航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