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寓而安 于 2020-3-28 11:44 编辑
蒙古大夫 (民间传说)
当年,老宋还是小宋的时候,他毕业后刚参加工作,听师傅们聊天常提到“蒙古大夫”。起初,他还以为说的是一位蒙族的医生,后来听得多了,才明白所谓的“蒙古大夫”,是对那些粗枝大叶、对病人如对牲畜一样的医生的谑称。病人若是碰上了这种大夫,轻则小病治大、重则被弄成残废,甚至性命不保。 师傅们谈及“蒙古大夫”时,多是讲的笑料,也就是说他们见的“蒙古大夫”,属于初级“蒙古”,大不了也就闹出一个“肚子疼喝点儿紫药水就行了”之类的笑话。 虽然此时的小宋,并未遇到过“蒙古大夫”,不过他却想起了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
那时,家属院里养鸡的人家不少,图个吃鸡蛋方便。不过,鸡有时也得病,或者吃错了东西中毒。同楼住着一位刘阿姨,嘴快、手快、干活利索,每当有谁家的鸡闹了毛病,就请她给治摆、治摆。 有一次,小宋看见刘阿姨在院子里给邻居家的一只老母鸡“做手术”,听说是鸡误吃了耗子药。只见刘阿姨拿着一把锋利的菜刀,让邻居一手按住鸡身子,另一支手将鸡头掰到后背上,她一刀就在鸡嗉子部位上豁了个口子,然后又在化石丹(对鸡胗的土称)上也划了一刀,将里面的食物全部抠出来,用水洗了洗里面。清洗之后,再用缝衣服的大针穿上线将刀口缝上。 刘阿姨给鸡“做手术”的整个过程小宋都看到了,他对两件事记得挺清楚:一是刘阿姨的手真利索;二是没有见她对刀和针线消毒。 小宋想:“蒙古大夫”的干法或许就像刘阿姨给老母鸡“做手术”一样吧?
一晃过了好多年,老宋的小孩儿两岁了。有一次,他看见孩子的腹股沟处鼓起了一个大包,软乎乎的,请社区的大夫看了一下,说是“小儿疝气”,建议等孩子大一些了做个手术。 老宋的媳妇是个软耳朵根子,谁的话都听。不知是哪位好心人告诉她:孩子的疝气越早做手术越好,她信了,也就不再管社区大夫“等孩子大一些了做个手术”的建议了。她办事倒是挺利落,等老宋知道后,人家已经将孩子的住院手续办妥了,而且手术时间都定下了。老宋纵然不想让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也无法改变了。 给孩子做手术的医生姓黄,是外科的副主任。手术时间不长就做完了,据黄主任说:这个疝气缝合手术做得很成功。直到此时,老宋悬着的那颗心才落回肚里。 因为是小手术,而且怕肠粘连,所以医生嘱咐手术后的第二天就让孩子轻微地活动;又过了几天,孩子的刀口愈合挺好,就拆线了。 可是,这时老宋却吃惊地发现:孩子的腹股沟又出了一个包! 他忙请黄主任给看看,等医生看过之后,告诉老宋:“由于孩子太小,不易辨清疝口,缝合时缝错了地方,如果家属同意,可以免费再做一次手术。” 要说起来,医生的态度还真不错,可是老宋说什么也不同意做第二次手术——孩子做一次就已经大伤元气了,再做一次,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受得了?! 结果,这次算是白花钱让孩子挨了一刀,病没有治好。而且此次手术果然大伤了孩子的元气:原先孩子是个小圆脸,胖嘟嘟的,可是手术后,很快地就变成了小尖脸儿,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圆起来。 老宋明白,自己这回真遇上“蒙古大夫”了。
又过了好多年,老宋发现孩子的疝气自愈了。在童少年的快速成长期,身体上某些缺陷与不足会得到弥合,老宋孩子的腹股沟处的腹膜原来生得薄弱,在成长过程中变得结实了,自然也就没有疝气了。 怨不得社区大夫建议孩子大一些了再做手术,他是给了一个预备期,届时或许孩子已经长好了。唉!早知如此,真不该不听社区大夫的良言,非带着孩子去医院挨“蒙古大夫”那一刀,忒冤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