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0-4-25 22:45 编辑
【编者按】一篇激情满怀的青春回忆录。青春是一首清新的诗,韵味隽永;青春是一首激昂的歌,回声嘹亮。作者回忆了青春岁月插队的那段岁月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以苦为乐,这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回忆。文章重点描写区上要演电影,一群年轻的知青要跑二十多里路去看,太阳还没有落山时就出发,男生穿着随便,女生爱美刻意打扮。一路上遇到熟悉的朋友打个招呼,年轻人谈天说地,说说笑笑,弯弯的山路也变得不再漫长,不再遥远。谁知遇上了阵雨,空旷之地无处躲藏,被淋了个落汤鸡,并不影响看电影的心情。一路上欣赏着风景,看雨后天边的彩虹,说过去看过的电影,很快到了区上放电影的场地。新电影对大家特别有吸引力,谁知道风不知好歹,把屏幕刮得电影画面变了形,为了能让大家安心看电影,几个年轻的知青又跑去拉住屏幕一角,使得电影能正常放映。文章构思精妙,语言流畅,文思泉涌,以境衬托人的心境,画面真实可感,描写细腻,表达了作者对青春岁月的无限怀念之情。值得细品,倾情推荐!【编辑:阿巧】
如果有可能,真愿回到过去,回到那条通往区里的山道上,重新体味暑天里石板小道的滚烫,体味被热风吹抚的炎热。 过去是那么的遥,仿佛经历了一次天荒地老;过去又是这么的近,所有的事情都像发生在昨天…… 单程二十多里山路,顶着中伏的太阳前行。不为别的,就为了能看一场在区灯光球场上放映的电影。那个时节的我们是那么的年轻,就像是刚刚出水的荷叶,带着晨露,映着朝阳,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繁重的农活无法将精力全部耗去,贫瘠的生活渴望着文化的洗礼。于是,在得知离我们插队的生产队足有二十多里的区上放电影后,大家都欢呼起来。 太阳高悬在头顶,将人的身影全压在了自己的脚下。正午时分,被允许提前一个小时收工的我们匆匆喝了两碗早上就煮好的稀饭,和队里的一群年轻人一起,出发了。 路,像一条细长的绸带,蜿蜒着通向远方。路上的青石板吸收了大量的热能,足足有五、六十度,热得烫脚。如果将面糊摊在上面,就能烙出饼来;如果把鸡蛋放在上面,没准就能孵出小鸡。 我们却被晚上的精彩激动着,顶着太阳一路前行。开始的时候,只有我们点的三名知青和队上的那帮年轻人,走上那条同样是石板铺成的大道后,遇上的知青越来越多了,男的女的都有。其中也不乏有在一起读过书,只是下乡后分到了不同的公社、不同的知青点的熟人。同学相见,不亦乐乎。大家相互摆谈着各自的情况,将众多的欢笑洒落在长长的山道上。 正值中伏,太阳很烈,风也大,却是烫的。行走在山道上,有一种在火炉旁炙烤的感觉。道路两边的稻田里氤氲着透明的蒸汽,仔细观察就能看到它们袅袅上升的样子。那些黄的、红的蜻蜓在稻田上空飞舞着,捕捉着昆虫。路旁的树上,停满了蝉儿,不知是遇上了什么高兴事儿,都扯着“嗓子”欢叫,满耳都是它们那尖利的声音。 男知青清一色的蓝色长裤,上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解放鞋太热,一般都穿一双塑料凉鞋,也有人打赤脚,裤腿挽得高高的,尽量向山民看齐。打赤脚肯定爽快,但那石板路上的热度却让人受不了,只得用一种小碎步跳跃着前行,像是在跳一种滑稽的舞蹈。走一段路就将脚在水田里浸一下,借此来降温,其时,水田里的水温度也很高,只是还能让人承受。 女知青当然要讲究一些,从箱底翻出了平日里舍不得穿的涤卡长裤,或米黄或浅灰,上着一件的确凉衬衫,大都是白色的,隐隐透出里面小衣的轮廓,尽量与平时的着装不同。水壶那是一定要带的,下乡时配发的军用水壶能装一大茶缸的水,可供解渴。喝光了也不要紧,沿途的水井就是饮用水的补给站。吃的就不用带了,知青们虽然都穷,但在区上的小饭馆吃一碗稀饭加凉面的钱和粮还是有的。我们一般都不吃,但实在饿极了的话,也会在馆子里潇洒一回。 行致半程,是一处山脊,此处石道平坦,比其他地方都要宽一些。两旁还有槐树、黄桷树挺立。密集的枝丫挡住了太阳,让这段路程成了最凉快的地段。 山脊刚过,就遇一片开阔地带,却觉风骤然大了起来,正要将风带来的凉爽夸奖,却闻一声炸雷,让人心头猛地一惊。举头看时,只见天边飘来一片乌云,云隙中闪电频起,一时间,天空暗了下来,像是进入了黄昏。有豆大的雨点落下,在石板小道上激起了一溜烟尘。再看远方,却见太阳依旧,只头顶有一片黑云。这是典型的地形雨。正应了古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一句古诗还未吟完,蓦地狂风大作,暴雨如注。 我们所处的地段无遮无拦,前方有大树数棵,却不敢去躲。毕竟是知青,知道雷雨天在树下躲雨是危险的。每一声炸雷都会带引来女生的尖叫,每一道闪电都会激起心头的亢奋。人们喊叫着,任这不期而遇的雨水带走身上累积的暑热。衣服很快就被打湿了,紧贴在身上。男生倒没有什么,女生就有些狼狈了,湿透的衣服将一身的曲线展露无迹,衬衣变成了半透明状,让里面的胸罩、小背心等都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只能双手抱肩,尽量掩住尴尬。好在男知青都很自觉,都不会让目光在女知青身上作过多停留,匆匆一瞥,就转到别处。 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急。也就十多分钟,黑云就掠过了头顶,雨也渐渐停了下来。这种被山民称为“天东雨”的疾雨,涉及的地方很窄小,持续的时间也不长。雨后的山野不仅没有退凉,那些雨水被太阳一晒,马上就变成了透明的水汽,将人团团的裹住,像是走进了巨大的蒸笼里。 不知是谁指着天边惊喜地叫道:“看,虹,彩虹,双彩虹!" 人们都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到两道美丽的彩虹一上一下在天边悬着,彩虹的两端分别搭在两座山头上,像是搭起了巨大的仙桥。人们边走边尽情地看着,跳跃欢呼着,直到彩虹隐去为止。 话题又回到了电影上,也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纷纷讲起儿时看电影的事来,深情的回忆将众人都带回到了童年美好的时光里,都感叹时光流逝的迅疾。美好的回忆让眼前的热和累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我的心也激动了起来,眼前浮现出儿时看电影的情景。 在那个南方小城里,除了在电影院中,没有人会给居民放露天电影的,放电影的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事业单位。早早就有消息传来过来,晚上会在某某单位的球场放电影。电影的名字也打听清楚了,大都是看过多次的《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赶着要放一场新的电影,那会让我们这些小把戏激动得连饭都不好好吃了。 天色还早,我们这群小把戏就迫不急待地赶到放电影的单位大门边。如果那个单位离家近,就会搬上根凳子,如果太远,带着凳子不方便,那就空手去吧,到了那里再说。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单位放电影是允许人们进去看的。但也有例外,有的单位就不让进,这个时候,我们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单位内部的人从人群中吆喝着挤过,神气进到大门里。有时,电影演到半途,门卫见围着的人已经不多了,在大家的央求下,也会放坚持到最后的人进去,但这会儿,电影或已过半,或已接近尾声,我们这些孩子却并不气馁,依然兴致勃勃地看着。那些电影大都看过多次,从任何一个地方看都能将前后的情节串连起来…… 就这样一路走着,说着,想着,年轻的心都沉浸在了能够看上电影的欢快中。临近傍晚,终于看到了坐落在山坳里的那一大片建筑。又是一阵欢呼,赶紧跑下山去。 区灯光球场,银幕已经架好了,正对银幕的好位置都被家住镇上的人用各式各样的板凳所占据,性急的小孩甚至端着饭碗坐在所占据的座位上。 远道而来的我们当然无法带板凳,好在知青中有能人,从区上的小饭馆中借来了几根条凳,好歹找了地方安了,坐下一看,位置还不错,就静等电影开映。 天黑了,操场上人山人海,还不断有人拥入。更远的山道上,亮着一串串火把,那是远到的山民还在急急地赶路。 终于开映了,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电影是新的,我们大都没有看过,很是精彩,这对于常年看不到电影也听不到广播的山里人来说,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人们贪婪地看着,不时爆发出会意的笑声。当电影中有好人受伤、牺牲或受到敌人折磨的时候,就有轻轻的哭泣声响起。 突然起风了,开始时不大,银幕有些起伏,但不影响观看,渐渐就大了起来,银幕一会儿鼓起,一会儿凹下,人们坚持着,忍受着,后来就发出了报怨的声音,有人骂风,有人吹起了口哨,局面一下就乱了。 我看不下去了,看着那些女知青遗憾的眼神,忙对身边的几个男知青说:“我们去把银幕拉住吧,要不然大家都看不好。” 这个提议得到了几个男知青的响应,我们挤了出来,来到银幕边,一边站一人,拉着银幕角上的绳子,一起使劲,“砰”地一响,银幕停止了起伏,稳住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跟着就安静了下来。 我们和风较着劲,听着精彩的对白,偶尔也斜着眼瞟一下在风中已经变了形的画面。直到胳膊酸痛得不行,才由别的知青换下来。就这样,我们交替稳着银幕,坚持着让满场的观众看完了这场电影。等操场上的灯光亮起,我们的胳膊都酸痛得不行,抬不起来了……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人们再也不用顶着风在露天看电影,电视、电脑甚至手机都能收看精彩的节目,躺上床上就能欣赏。然而,我仍然怀念那个看露天电影的时代,怀念那个刮风的夜晚。我知道,这种记忆已经深深烙在灵魂中,无法抹去……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