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都江堰来,便有人会想起余秋雨的一句话:“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然我并不崇道信佛,只觉“青城天下幽”是绝美的景致。
我记忆里的都江堰的美,便是那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了。
都江堰,其城市因为水而得名,因水而生辉,也因为水成为千古,水成就了一座城市、一段传说、一页历史。记得曾经在青城桥下游的堤坝上有这样几个字“古堰照千秋”,这样记述是并不为过的,正因为那里的水,成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所以人们曾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灌县”。
走过蒲柏桥,沿滨江路穿过南桥与离堆公园,便可以到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而所经历的过程,便是对水的最真实感受的过程,可以真切感受到水的奔腾磅礴的气势。
去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定得走玉垒山绕道去的。
玉垒山位处都江堰城西,背接绵绵的川西群山,东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是观都江堰景观的最佳去处。
沿幸福路向西行走去,尽头便是玉垒山的正大门,大门牌坊,镂空雕刻,檐角飞金,中额“玉垒山”三字。牌坊左为“龙吟”,右为“凤翔”,照壁为赵蕴玉先生所写的“胜地寻踪”几个大字,远远看去,颇具雄伟之状。
城隍庙在玉垒山大门的正后面,步行不足一分钟,可见近五十米的台阶。拾级而上,可见十龙殿、马王殿、城隍大殿及娘娘殿诸古庙,那庙宇隐于山林之中,座西向东,依山势而筑就,各殿逶迤相连,上下错落有致,甚为气势。
那时玉垒山公园是不曾要门票的,唯有此庙宇得收每人两元门票,那时与几位同学曾翻墙入殿,仅为一睹神灵光彩,然神灵并不佑我等,出门时被管理人员索了五元钱去,细算下来一人一元也还算是值了。那庙宇门柱上的一幅楹联,我至今都还清晰记得的,“不涉阶级,虽从这里过,行一步是一步;无分贵贱,都向个中求,悟此生非此生。”至今看来,似有所悟,但不得其解。
玉垒山上林深幽静、楼台亭榭、台痕曲折。立于山顶,向西看,连绵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满山苍翠,一望碧绿;山腰绕着薄雾,一缕缕地在山间飘荡,使人有如登仙境之感;向东南望,可见莽莽的天府平原,那内外江的水,在平原里蜿蜒盘旋,像明亮的带子穿过村庄与城镇。此时,若有诗情的话,定会想起杜工的那首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从山顶沿台阶而下,山中步道小径隐于林中,走小径,穿幽林,过楼台,耳闻鸟鸣蝉沸,便可到斗犀台。传说斗犀台是蜀郡守“李冰斗犀”神话而得名,至于如何斗法,因未见记载得详细,故传说并不可信,只增神秘罢了。
立于斗犀台的楼阁上,眼前便一下豁然开朗了。远望,那都江水利工程尽收眼底,从分水坝的“鱼嘴”到“宝瓶口”,都江堰的水利要塞,全都可以看得清晰。而近处,那楼台临山崖而生,崖下便是滚滚的泯江之水,低头俯看崖下,水流奔急,浪卷水花,拍打着崖边的峭壁,惊涛拍崖,摄人心魄。心想,此地甚危,还是急走为要,于是,便沿玉垒关下幽林栈道而去。行进处,参天古木,千载银杏众多;杉树高耸,遮天蔽日,幽林小径,古道通幽。记忆中曾闻,玉垒关曾是成都西部要塞,为防外族入侵,从蜀汉起,此处便屯兵布防,以御外敌,所以为关隘。
踏着湿润润的幽林小道向前行进,便可到二王庙,它位于小道的右侧,是人们为纪念古蜀李冰父子治水而修建的,它依山傍水,筑于狭长的山间。沿石阶而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道迂转幔回,楼檐高啄,各趋一角;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整个庙宇显得愈加宏伟、壮丽。
庙宇内藏治水之箴言:“低作堰、深淘滩。”正因为如此,都江堰的水治才成为千年不朽的功绩。人们在此祭拜治水先贤李冰,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若说刺激之行,当属过安澜索桥,安澜桥民间俗称“夫妻桥”。相传,清嘉庆年间有个秀才何先德见岷江河常因水激浪大、船翻人亡,而且过河的百姓也常受船霸敲诈勒索,于是呈禀官府获准修桥。那知桥将竣工之时,因浪大风急,桥索折断,有人坠河淹死,船霸乘机勾结土豪告到官府,让何先德蒙冤,被五花大绑斩首示众。何先德之妻何娘子妻继夫志,不畏强暴,继续修桥,在众人的帮助下,历经千幸万苦终于建桥成功。人们为纪念这对夫妇,故取桥名为“夫妻桥”,而今天取名“安澜桥”,则不得其意。
踏桥而过,桥便随步行的幅度大小和行走的快慢而晃荡,初至桥头,并不觉得恐怕,而至于索桥中间,那桥晃荡得很厉害,似有抛你入江的感觉,倘若此时,俯看桥下的江水,那水奔流而下,白浪滔天,如蛟龙出海,水遇江底巨石,卷起千层白浪,其声响彻沿江两岸,似有卷万物入深渊之势。面对此景,不禁令人寒畏。
看当地居民,恐是长久行走于此,暗熟于桥的势态,行走如履平地。我曾见过一卖豆腐脑的商贩,竟然骑行于桥上叫卖,甚为叹服!
安澜索桥是走玉垒山到“鱼嘴”分水坝的必经之路,过了桥往右便是分水坝。
立于水坝之上,循江而望,泯江全貌便在眼前。滚滚江水融雪山、穿林海而来,经白沙直至水坝处,被长长的水坝一分为二,形成内外两江。看那分水坝由远接近,坝面由低到高,恰似鱼嘴之形。
水坝远处江心,起着分水以调节水位作用,水枯之时,坝上水闸拦腰而闭,江水便溢过鱼嘴水坝流入内江,以保天府平原水量充沛;倘是山洪之季,坝上水闸抬起,洪水便顺势流入外江,尽入泯江主流,汇入长江而去。千年之时,蜀人尚知如此治水,可叹其大智慧!思远古大禹治水,以疏导为防洪,然水却以自势而为,但看今都江堰之水,水随人愿,岂不妙哉?
若仅为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还不算啥神奇。沿江边的金刚堤向下走,便可到“飞沙堰”,它是一个似堰非堰的堤坝而已,枯水季节,那堰上可通车可行人,若没亲见过它的作用时,你可能永远都不相信它是对治水有奇功的一道堰。
飞沙堰,一条直堰,与内江水流进宝瓶口的弯道相切,此正是它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每至汛期到来内江水患严重时,那洪水裹着大量泥沙、砾石流经内江,然那洪水经飞沙堰时,便分流高出洪峰峰值的水,并带走大部分泥沙,从而保证了内江不患洪灾和不被淤泥及沙石堆积,使得河道永保畅通。
立于那堰上,眺过奔流的江水,便正对崖上的斗犀台。隔江对望,悬崖陡壁,乱石纵横,水流冲刷处寸草不生,可见那江水之急切、奔流之迅,似有卷万物随江而去之势。江水随山势之利导,直奔宝瓶口而去。
若把奔流的江水比作飞驰的蛟龙,那宝瓶口便是扼住蛟龙的要塞。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伸向岷江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江水奔流至此,遇到狭口,水势便突然咆哮起来,如怒吼的狂人,其声音震耳欲聋。立于离堆之前,观水景之壮观,听水声之澎湃。远望江水从远方不紧不慢缓缓而来,然江水至身前,其声猛然大振,一刹时,如机翼声、马蹄声、刀枪交接声、呐喊声、钟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汹涌的水流闯击离堆,水花飞溅,张牙舞爪,甚为惊险。水落之处,细雨蒙蒙,烟雾层层,轻轻地飘落在离堆的石壁之上。此都江之水也,融细腻与粗犷,拥柔情与豪壮,纵观茫茫江河湖海,能与之比者有几?
立于离堆之上的伏龙观,望江水穿过宝瓶口,奔流直南桥,长啸而去,不由地记起南桥画廊的一段诗“鱼嘴中分江诸水,飞沙堰里浊浪高。清流直下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
“是宜与长城,并赞秦皇代。长城久失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都江堰和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它担负着灌溉千万亩良田的神圣使命,永久性地造福着人类,养育着一方人。壮哉,都江堰!奇哉,都江堰!美哉,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