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潇湘涛声 于 2020-5-6 11:57 编辑
杨慧波老师的散文《西街》赏析 作者/杨建平(潇湘涛声)
在家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打开逸飞中文网,走进这个文艺百花园,去呼吸无比清新的空气,去欣赏绚丽多姿的艺苑奇葩!2020年5月5日下午,我在散文版块中浏览,突然杨慧波老师的散文《西街》扑入我的眼帘,文中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描写,鲜明的立意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阅读的强烈欲望。我不由自主地投入《西街》的“怀抱”,去探索作者写作它的目的及技巧!
一、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激励人心的字眼,色彩浓郁的画面吸引读者。你看:“汝城――这座风景宜人江南小城,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现代繁华迈进。在这座新楼林立,繁花似錦的县城中,有一条保存着古朴风貌的小街,它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沧桑,经受着岁月风雨的冲刷。以它特有的风姿,向人们倾诉着曾经的繁华和如今的衰落――它就是西街。”当你读完这段精彩的描写,你不得不去追寻这条古朴小街的独特风貌和风雨沧桑。特别是在人们喜欢视觉欣赏而淡漠文字阅读的今天,这种在开头便以画美感目、字美悦心、意美动情的构建引人入胜,是值得赞扬和推介的。
二、布局合理,情感真挚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又一次投进了它的怀抱,去体验它与生俱来的无限魅力,去寻觅久已尘封的足迹”。作者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动依次描写了“残垣断壁”、“青砖碎瓦”、“长长青苔”、“青石板路”、“流动的小河”、“高高矗立的文塔”、“窕淑女般的翠柳”等等。这些景点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在文中布局,由远及近,由前到后描摹,多角度全方位来烘托西街的全貌。这种谋篇布局,很好地寄情于景,抒情于事,寓情于物,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西街魂牵梦绕的真情实感,引导读者把思维取向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从心灵深处将热爱西街,珍惜西街的情愫变成改造西街复兴西街的高尚行动。
三、语言优美,修辞娴熟 语言优美,富有文采.是衡量散文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杨慧波的《西街》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述事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如:“古街的左边,有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河----九塘河。它们永远不知疲倦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为这条古意盎然的老街增添了几许灵动清丽的美。小河的上面,有几座弯弯的小桥。我拾级而上,走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桥上……更是让我觉得它从来就不失小桥流水人家的韵致”。这种凝练简朴的语言比比皆是,使文章富有灵性而吸引读者。这些优美的文字,生动的描写文采斐然,深深吸引读者,强烈调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读完全文。由此可见作者文学功底之厚,驾驭文字能力之强。 细细品味,我们还会发现作者的修辞手法炉火纯青。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等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如对文塔周围柳树描写:”文塔的周围,有许多棵窈窕淑女般的翠柳,以及翠柳掩映下的亭子。那长发般的柳条青翠欲滴,在春风的吹拂下,有的互相挑逗,有的互诉衷肠,有的暗送秋波”。这种拟人手法,把柳树描写得栩栩如生,入神入化,使文章充满灵气和活力。又如: “我扫视着那斑驳陆离的残垣断壁;凝视着那古老陈旧的青砖碎瓦;抚摸那瘦如细丝的长长青苔;踩踏那古意悠悠的青石板路……”这种均匀相对的排比,层层递进,面面展开,使读者清析地看到古街的真实全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足见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修辞手法之娴熟 四、主题鲜明,形散而神不散 神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特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篇中,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立意的需要,从某个侧面或某个片断,随意取材,精心布局。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无论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如何灵活,都紧紧围绕中心思想和高远立意谋篇布局,尽情泼墨,这就是“神不散”。这篇散文,作者构思严谨,匠心独运,浓墨重彩地推介西街,真心实意地引起当地党政机关高度重视西街的改造修复,复兴昔日的繁华,让汝城锦上添花。回绕这一高远的立意,作者巧妙地截取两条河流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塔高矗的人文景观以及西街厚重历史沉淀为重点,绘声绘色地描写。虽然取材“散”,但神确“不散”,使读者识得庐山真面目!使汝城这座江南名城深深地扎根在读者心中! 综上所述,这篇散文立意高远、主题鲜明、谋篇严谨、布局合理、修辞娴熟、文字灵动、文采斐然、是一篇难得的好散文。 由于本人散文鉴赏水平不高,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原文作者慧波老师和读者斧正! 2020年5月5日于潇湘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