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莫道不销魂 于 2020-5-9 10:48 编辑
【编者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历史书上学过,但脑子里对战争的概念仍很模糊。今天阅读了老师的图配文,令我对战争有了感性的认识。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字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把我们又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让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对历史有了更真切地了解。作者心潮起伏,感慨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光荣的军人,身上也担负着重任,时刻不能忘记军人的使命。文章夹叙夹议,详略得当,语言准确,推荐共赏!【编辑:莫道不销魂】
随着潮水般的人流,我缓缓地走进了位于锦州城区中心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巨大的门牌上,是前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元帅的亲笔题字:辽沈战役纪念馆。金黄的七个大字显得庄严凝重,一下子把我带进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锦州,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冲,因而,辽沈战役的前奏是在锦州打响的。一时间锦州这座小城聚焦了国人乃至世人的眼球,一时间锦州因此而名闻天下。锦州攻坚战、黑山阻击战、塔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直至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成就了这座英雄的城市。于是,为了再现这段光荣的历史,使之成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这座史诗般的纪念馆名至实归地落户于锦州。 我从北京驾车而来,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当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枪弹的痕迹荡然无存,人们享受着安宁幸福的生活。这一切来之不易!在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一群脖子上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排着队、举着拳头、面对高高的战士塑像,正在宣誓。周边围观的游人神情凝重、默默地注视着这群孩子。这一幕是多么地熟悉啊!我们这一代人也曾经举起拳头,在少先队员的旗帜下、在共青团员的旗帜下、在共产党员的旗帜下庄严地宣誓!今天面对烈士,还能自豪地说:“我们毕生的精力是在兑现曾经许诺过的誓言吗?”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我的肩头是沉甸甸的......
我们先后步入了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详细参观了许多文字、图片和实物,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对这场长达52天、历经艰难险阻的战役有了进一步的直观了解;对战役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在此之前,我曾经观看过反映这场战役的影视片,也学习过相关的文章资料,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原始物件,直观地了解一些末端细节。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最使我感兴趣的不是长炮短炮,而是一面面锦旗,如“塔山英雄团”、“攻如猛虎”,等等。有的已经破烂不堪、有的上面还有斑斑血迹。这些锦旗全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带着历史的烙印和战争的烽火,彰显着“八一”军魂。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我知道,军人视荣誉比生命还重要!这就是一种精神,源于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的忠诚!
更难得的是,我参观了《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据说它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被誉为中国博物馆和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精品和经典之作。整个画面高16.1米、周长122.24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采用了画面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众置身于巨幅的环形看台上,面对绘画、塑型、声光等多种表现形式,仿佛“身临其境”。画面上的城墙、战壕、碉堡,坦克、大炮、机枪,炸弹、火光、狼烟,以及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指战员们栩栩如生,使我有种跃跃欲试的参战感。纪念馆的前门及后门均架有两门重型大炮,粗大的炮筒仰天张口,也许每天有人擦拭,炮身非常光亮。许多游人在那里拍照,我也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几张,在内心里说:“但愿再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炮声。”
从辽沈战役纪念馆出来,我开车来到位于锦州西北约18公里处的翠岩山西南脚下,这里有一座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叫牤牛屯。村西有一座大院落,院中是端端正正的五间平房,它就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现为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一部分。小院子收拾得干净、利索,很像一座农家院,如果不是门楣上悬挂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的牌子,根本看不出来这是曾经指挥过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的中枢。 屋子里墙壁上挂着一个木框,上面写着:辽沈战役总前委: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林彪为书记。静静的院子里陈设十分简朴,几张旧桌子、几张旧板凳,一个煤油灯,墙上挂着一幅军用地图,桌子上放着无线电台,仅此而已,但却打败了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这是为什么?历史早有结论,无需赘述。 可能当天有阵雨,也可能从城里通向这里的道路正在翻修,我们在整个参观期间仅来了2名观众。我不由地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黄岗,那里有林彪的故乡,我曾去过数次,每次去游客都不少,我想:人们是不会忘记历史的!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