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龙 于 2020-5-9 10:46 编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故乡--武汉,更何况是一群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好友。 尚未来京之前,朋友便迫不及待地在微信里说:想去草原。这想法与我不谋而合,对于久居闹市、被禁锢在钢筋水泥森林的城里人们来说,草原是放飞身心的绝佳选择,更是从火炉之城走向避暑圣地的好去处。更何况,此次结伴同行的都是圈里资深的旅行驴友和技艺超群的摄影高手。 不用做攻略,勿需请示谁,轻车熟路,说走就走。 2017年7月22日清晨,我们一行16人,分别驾驶3辆汽车从北京启程,开始了内蒙古草原之旅。火辣辣的太阳从窗外射进车里,烘烤在我们身上,空调吹出的徐徐凉风,给我们激动的心情平添了几分惬意。汽车驶入京新高速,翻越八达岭、穿过张家口、走进锡林浩特、到达乌拉盖,将喧嚣的都市一一抛在身后。沿途能够看到大片大片绿色的旷野,这是盼望已久的、难得一见的草原风貌:蓝色的天幕与辽阔的草原仿佛一臂之隔,云彩是立体的、有层次感,成团成片地飘浮在天地之间;草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山丘和蒙古包突兀其间,成群的牛羊慵懒地散落于草丛中。 这些场景,与常见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行的朋友们惊叹不已,纷纷举起手机、相机不停地拍摄。一路走来,我发现这些朋友不仅有精湛的摄影技术,而且有独特的发现美的眼光,有些看似一般的风景,却拍摄出精美的画面。我与他们的差距很明显:往往是相同的风景,却定格出不同的画面,且不说构图与意境,单是光线和色调都截然不同。近两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对旅游的理解似乎更进了一步,每当我游走于山水之间,或穿行于城郭之中,在用眼睛游览的同时,更在用心灵去感悟。因而,我更愿意与有品味、有内涵的朋友一路同行,在向高手学艺的时候,思想也容易碰撞出火花!
驴友圈里有句俗语:旅游到什么地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谁结伴同行。这话,虽谈不上至理名言,却也不无道理,此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如此。特立独行、善抠细节的刘宏斌,总能带来意外的惊喜;锲而不舍、追求完美的张云斌,总能捕捉大自然的魅力;甘于吃苦、热爱艺术的袁先成,总能拿出令人震撼的作品。 游玩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那日,天下着阵雨,我们沿着蜿蜒潮湿的木板栈道穿行于密林间。这里位于大兴安岭西南麓,有得天独厚的矿泉资源,加之正值雨水充沛季节,整个林区植被繁茂、涌翠竟秀。尤其是具有北方特色的落叶松、白桦树,成群成片,蔚为壮观;还有许多生长在草丛中、树干上奇形怪状、颜色不一的蘑菇。许多游人,当然也包括我,往往将欣赏的目光和相机的镜头对准那些高大挺拔、枝桠遮天的参天松以及排列齐整、树身如雪的白桦林。然而,刘宏斌却执意寻找树身上的疙瘩、窟窿以及小蘑菇。经他特写镜头的拍照,树干的画面俨然有的像嘴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形态逼真的小动物;蘑菇则更像雨伞、宝塔和盛开的花朵。看着大家惊异的表情,刘宏斌更是得意的说:要将这些画面编成一组图,名为群“蘑”乱舞。
创意,这就是创意,这就是有内涵有品味的创意,叫人不服都不行! 从阿尔山林区到阿尔山市区,虽只有50多公里路程,但由于我们一路边走边玩,到达目的地时已接近傍晚。安顿好住宿后,便去附近餐馆吃饭。菜上齐了,但唯独不见张云斌,此时大家早已饥肠辘辘。几番出去找寻,就是不见人影。老大哥去哪儿了呢?原来,餐馆对面是一处城市露天公园,张云斌偶尔发现这座欧式建筑的城市,在夕阳的辉映下非常美丽,便情不自禁地拿着相机去拍照。热爱艺术的人,最容易忘我,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在西藏旅游时,高原反应那么厉害,但只要遇见好风景,疼痛便立即消失了。张云斌“咔嚓、咔嚓”专注地拍照,竟然忘了腹中空空如也,忘了还有那么多人在“忍饥挨饿”地候着他。 袁先成那更是莫谈,一路驾车辛苦不说,还背着20多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这对于一个65岁的老同志来说,委实不易。由北京到达乌拉盖,路上行车15个小时,那晚饭后,草原上星空低垂,银河璀璨。老同志有感于美丽的草原之夜,意欲带走这幅绝美的夜景,便背上照相器材,一头扎进了草原深处。于是,他拍摄夜幕下的草原、草原上的夜幕,拍摄星空的轨迹、月光的皎洁和银河的浩瀚。直到后半夜,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宾馆,因为翌日还要驾车上路,还要定格尔后的无限风光! 什么叫敬业,这就叫敬业!没有分文报酬,完全出于自愿。兴趣能够激发无限的能量,当然,是发自内心的正能量。 在返回北京的路途中,突遇堵塞,前方车辆排成长龙,刚开始纹丝不动,继而一点点往前挪,堵了2个小时。前方路况如何不得而知?何时方能畅通心里无底?烈日炙烤着马路,车里闷热难耐,烦躁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涨。恰在此时,刘宏斌在群里发了一篇短文,名为《沙漠与草原·灵魂与心情的旅行》,其中有段话:当整个江南40度高烧没有丝毫退却的意向时,阿尔山的清晨凉爽到只有14度这样酣畅;当颠簸的通辽111国道让我们无可奈何时,乌拉盖的草原天路始终在一望无际地伸向遥不可及的远方;当5000年前红山文化遭遇历时800年凤凰涅磐时,潘汉成先生用他的灵魂与我们一起在炎炎夏日和风荡漾。 这篇短文涉及昨日的一次交谈:昨晚,我们抵达赤峰市,承蒙赤峰学院任秀杰校长盛情款待。席间,谈及赤峰的历史,方知赤峰的红山文化,距今5000多年,比中原的仰韶文化还早。我说:以前略知湖北的荆楚文化,距今3000余年,跨越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800年。这只是一次旅途中的随意交谈,尽管穿越了800至5000年的历史,但也折射出旅途中的文化现象。而刘宏斌却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感受,并谬赞了我一番,让我好生感动,并羞愧难当。
当这篇短文上传到群里时,我们的车里立即安静下来,大家都认真拜读。于是,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并立即将这种现象及我个人的感受也上传到群里:堵了近2个小时,心烦意乱,突然收到宏斌的短文,车内人员全都静下心来拜读。以前只知道知识能够丰富头脑,现在又明白知识能够安抚情绪。灵魂高尚的人永远给予别人正能量,催人奋进!旅行,重要的不是观赏什么景致,而是与什么人结伴同行,当身心融入大自然时,灵魂却得到圣洁般的净化。对彼此而言,这既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旅行,又是一次生命旅途的相逢,永生难忘! 草原结伴同行,既欣赏了美景、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玩出了旅游的真谛。这不正是值得提倡的效果吗?正如刘宏斌在短文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场非常特别的旅行,一次惬意无比的心灵之旅。亦真,亦幻,亦苦,亦乐,如同额尔古纳河水潺潺流淌,朝着遥远的未来……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属原作者,未经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