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 VS 周国平 · 潇湘山翁
这标题,也是有趣。这是我读了《周国平散文精选》和《培根随笔》后忽然冒出的一个想法,随后,自己也笑了,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生于1561年的英国名人;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一老一新,一洋一中,有什么可比性呢?
其实不然,培根与周国平,想想,也确实有某些方面是可以比较的,比如读了他们的那些经典作品后,闲聊一下他们的同与不同,也可顺便聊聊哲人与文人的差别。
一
看书,我喜欢先看作者介绍、前言什么的。在《培根随笔》前面的一些介绍里,是这样评价作者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晚年脱离政治活动,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究。他的随笔集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散文作品之一,其作品《培根随笔》是世界最经典的三部散文作品之一。
世界最经典的三部散文作品?这个世界之最是什么时候评的?有没有时间段划分?会不会是出版商的广告?我确实有些孤陋寡闻。然而,我丝毫不怀疑培根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以及他的名气和才气。记得我读《文学的故事》这本书时,就惊讶地发现从伊丽莎白时代之前的英国文学到维多利亚的诗歌,培根这个名字被作者约翰·阿尔伯特·梅西先生贯穿了始终,毫不夸张地说培根对英国文学影响是非常非常高的,在我看来,《培根随笔》是不是世界最经典的三部散文作品之一已经不重要了。 有先入为主的介绍,但在阅读《培根随笔》我并没有把它视为神龛上是圣书,去顶礼膜拜。我想,在闲暇的茶余饭后,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来欣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读后我还是有些失望,错误地以为培根“优美的文笔”会让我如读朱自清、余光中、徐志摩……他们那样精致的散文而陶醉,至少,至少也应该如阅读国外作家莫泊桑、毛姆他们的作品那样爱不释手吧,没有。说实在话,直到今天为了这篇小文才努力通读了一遍。这么说,不是否定培根的成就,也丝毫不会动摇他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而是慧根浅薄的我,不太适应大师的风格:大师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这么说吧,这本随笔简直就是一本人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迷惑的地方,在那里一定能够找到非常“正能量”的解答。
我很自卑,自卑于我对大作家培根的作品竟然不太喜爱。但有意思的是,梅西在《文学的故事里》里评价作家斯宾诺莎时,有这样一段话:“斯宾诺莎毫无疑问是一位思想家,但是却缺乏一种艺术家和文人该有的天赋(伊斯拉默跟他一样缺乏文学细胞,培根、以至我们今天哲学界的名流尼采、伯特朗·罗素,威廉·詹姆士和桑地亚那也通通如此)。……”很值得玩味的是括号里的一句可有可无的话,解了我内心不由而来的自卑,它稍稍掩饰了我的窘境,呵呵,谢谢有你,梅西,这句补充于我太重要了!
培根的情况,以及我眼里的培根大致就是这样的了,他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兼文学家,在他随笔的那本书了讨论了58个问题,大家熟知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就是他说的。
二
“认识”周国平先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黄昏,我独自驾车在路上,电台播出的正是他的《妞妞》,细腻深情的描写,催人泪下的笔触让我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寻找他的作品。
《周国平散文精选》是我阅读的他的第一部,这里面收录了他九十多篇散文随笔,我惊讶的发现,他的散文很有“培根味”,一样的短小精悍,一样的逻辑严密,一样的警句倍出。是不是同为哲学家的职业味呢?我不知道。
周国平先生是作协铁凝主席2010年收编到国家队的,他有句很受草根写手喜欢的名言,就是“真文学是非职业的”①,而他的散文里也不乏读书、写作方面的精彩论述,这让闲暇码字不迭的我看到了一线希望。读了周国平先生集子里很多的散文,有一种受益匪浅的收获,更多的是受教的感觉。尽管如此,我觉得他的作品属于“哲学散文”,某些地方,与培根如出一辙,很多书评家甚至拿培根的《论厄运》与他的《直面苦难》做比较,讨论他们作品异同和各自特点。
作为哲学家,周国平是怎样看待前辈培根的呢?他的(散文随笔类)作品会不会受其影响呢,我不得而知。在他的作品里,或多或少出现过培根的名字,他更多的是对尼采的研究,讨论“康德、胡塞尔和职称”②,据说翻译家叶廷芳先生说过:“周国平不属于那种建立完整体系的哲学家,而是像撰写过《论人生》的著名英国哲学家培根那类的哲学家,”或许有一些道理。对我而言,闲暇时候有喜欢的一卷在手,就无须考虑作者是什么“家”了,最好是来点“纯粹”的口味。
三
回到前面,梅西在《文学的故事》里说的关于哲学家的文学细胞的问题,或许是我们从作品里看出哲人的文字中更突出的思想和哲理,而掩盖了“纯粹”文人的抒情和文采。但是,《妞妞》一作的文笔不是写得那样哀痛情重的“纯正”散文吗?这里我就想到南怀瑾先生说的一段有趣的话来:“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西方的学问是专门的,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生理学就是生理学,过去中国人作学问要样样懂一点,中国书包括的内容这样多,哪一本没有哲学?哪一样不是哲学?尤其是文学更要懂了,甚至样样要懂,才能谈哲学,中国哲学是如此难学。”③或者我可以这样理解,东方的哲人和文人常常可以“身兼数职”,而西方哲人和文人就稍有区别了,或如梅西所言,“缺乏文学细胞”了。
这里单独一节,聊聊哲人与文人,讨论“文学细胞”,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在人类职业、在科学领域越来越细分的今天,不同行业之间(特别是文、史、哲方面)只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无法得出文采的差异的结论,更无法用“文学细胞”的多寡来衡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文学艺术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在《文学的故事》④里,梅西也说到:“要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判断一位思想家到底是文学家,还是隶属于哲学或者自然科学中的某一个门类,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我们努力去画出这样一条界线的时候,我们将会不可避免地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且出现不严谨和定义模糊不清的种种问题。”
因此,我们就看到了培根、看到了周国平这些著名哲学家的散文里饱含哲理的格言和频出的警句,同时看到了他们的名字正闪耀在文学大家的花名册里,他们的文章被录在被冠以“经典大作”的集子里。
2020.7.19 注释: 《周国平散文精选》: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周国平著
《培根随笔》: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英)培根著,龙婧译
①:《真文学是非职业的》,周国平在2010年文学走进(清华大学)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②:《康德、胡塞尔和职称》,周国平散文精选
③:《南怀瑾讲国学》,季风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④:《文学的故事》,美国,约翰•阿尔伯特•梅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