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0-11-14 10:50 编辑
【编者按•关于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模拟重建,占地104亩。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三苏祠散记 】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每当我吟诵苏轼这首词时,非常想去拜谒苏轼的故居,寻找东坡先生成才的经历。这次到成都,驱车百余里,特地拜谒,如愿以偿。
三苏祠在四川省眉山县城西南隅,为宋代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的梓里,是明代洪武元年改建的。在秋初的午后,我怀着敬慕之情叩开写着“三苏祠”的古朴的大门,迎面有两棵参天古柏,相传为苏轼手植。院内万竿绿竹,不乏劲气挺拔的英武之气。竹林四周,是曲曲折折的荷池,荷池里倒映着岸边的竹影。亭榭、楼阁写意地飘浮在水面上,且有逶迤的堂廊相接,曲折有致,相映生辉。荷池内,词人喜欢的瑞莲竞相开放,还有一尊新塑成的2.5米高苏东坡石雕坐像,雕像呈粉红色,苏东坡戴着学士帽,长须飘拂,倜傥、潇洒。他正凝神地侧视着竹荫如墨的园林,似在默默地构思,似在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似在回味仕途的艰辛!
穿过曲折的小路东拐西折,来到砖墙、木屋并不豪华的古老苏宅,使人感到有一种川中质朴居家的温馨。宅旁,有一口古井,井侧有一棵数百年的荔枝树,现在已不长果了,但绿叶青青,树韵犹存,当年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或许是受这棵树的启示吧?苏氏父子勤勉好学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诵不已。绕过后人刻着苏轼文章、诗词的碑亭和瑞莲池,来到只有十多平方米的洗砚池,这就是苏轼兄弟天天洗涤石砚的地方。据说苏轼兄弟在此洗砚,天长日久,池水因此变深了,连水中的鱼儿也变黑了,人们便把这种鱼叫做“东坡鱼”。今天,当我站在“洗砚池”旁,那碧绿而洁净的池水,犹如一块碧琉璃,似乎还留有淡淡的墨迹。似乎告诉我成才的答案。庄严富丽的启贤堂,则是后人重修的,里面供奉着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父子的彩色塑像和历代名人对苏氏父子的赞美之词。现藏有著名的眉山木刻版的《三苏全集》,里面收有4895篇诗、词和文章。神圣的殿堂里,香火缭绕,顶礼膜拜的人络绎不绝。我想苏氏父子三人,名气最大的是苏轼,官做得最大的是苏轼之弟苏辙(官至副宰相);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该是未曾预料到身后有此等的盛誉吧。看着那峨冠博带的塑像,令人遐想无限。岁月沧桑,历史聚焦在这里的是一首词?一幅画?还是一段充满逆境出人才的故事?
步出门外,回头一看,一副无名氏的对联引人驻足细读:上联是“一门父子三词客”,下联是“千古文章四大家”,横批是“文献之家”。不是吗?一门三杰,文采灿烂,光照千古。尤其是苏轼诗文词赋,兼擅并长,气吞九洲,影响了文坛数百年,这幅对联真可谓名符其实啊!在敬佩中我不禁也口占一首 “秋逢巴蜀慕名流,唐宋文坛三巨头。骈散诗词开变革,大江东去壮眉州。”
【七绝•眉山三苏祠】
秋逢巴蜀慕名流,唐宋文坛三巨头。 骈散诗词开变革,大江东去壮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