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宫学大 于 2020-11-17 18:18 编辑
到了成都,自然会想到杜甫的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宫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歌咏武侯祠的千古绝唱。
武侯祠 , 是晋代李雄称王成都时所建的祀店,座落在成都市南郊。现在的武候祠是清康熙年间在原址上重建的君臣合庙。祠庙占地 4 公顷 , 红墙翠柏,环境幽雅 ,祠门高悬着“汉昭烈庙”的金字横匾。明朝时,朱元璋的儿子认为君臣并列不合封建礼教,就把毗邻刘备庙的武侯祠废掉,把诸葛亮像移到刘备庙。但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认为这里是“武侯祠”。因而有“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之说。祠内主体建筑刘备殿,诸葛亮殿等,摆在一条中轴线上,但诸葛亮殿的建筑较刘备殿矮小一截。
我是怀着对先贤无限向往的心情,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初夏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唐朝“三绝 ”碑,它离度评价了诸葛亮的恢宏业绩 ,由宰相裴度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丹,鲁健镌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过二门是刘备殿,形象古朴生动,各具个性。
诸葛亮殿是在刘备殿之后,“武侯祠”横额系李先念手书,大门两侧有董必武、郭沫若字书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的联句,简括了他力图统一而“忘身忧国”的伟大胸襟。祠内文物萃集,诸多的碑碣,匾联文词精深,蕴含哲理, 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他和蜀汉的历史遗迹。诸葛亮祖孙三代的泥金塑像端坐正中。诸葛亮居中,儿孙诸葛瞻、诸葛尚分列左右。塑像高 2 米,诸葛亮正襟危坐,这位“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儒将羽扇纶巾,凝自沉思,游人叹为观止。当年丞相运筹帷幄,治理蜀汉的情景宛若眼前。塑像左右有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的遗物,称为诸葛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实施过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正确路线,对当年西南地区的统一和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 推动历史进步, 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所以赢得了古往今来人们的追怀和仰慕。在这里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殿清朝人赵藩书写脍炙人口,而又发人深省的楹联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上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在四川用兵的特点,赞叹其文治武功。下联总览诸葛亮治川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政见,给人以启迪。这幅对联,叙事于情,语意简略明了,但文采照人,颇富哲理。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
我站在碑廊前,默诵岳飞所书先生的《出师表》,看到了先生以一颗渴望燃烧的灵魂和天才的火焰照亮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历史,更折射出至高至美的人格力量。我想诸葛先生望着这1700多年的风云变幻与人世沧桑,兴也罢,衰也好,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于是,当他无意间触到我那疑问的目光时,只是将手中的羽扇悠闲地摇了几摇,嘴角现出一抹微笑,拂来几朵云烟,渐渐远去。
走出武侯祠,回味所看到的楹联、遗迹,不禁产生这样的联想 : 一个“山野布衣”为什么能自学成经天纬地之才,成为人们智慧的象征呢 ? 让我们循着诸葛亮的足迹去寻觅这个答案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