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0-12-7 12:55 编辑
中国的长城,是历史的一座雕塑,吸引过无数人赞美与感叹。然而,若非你亲身经历,是很难有这份兴致与情怀的。于是乎,“不到长城非好汉”对于人们便有着无比的吸引力。这些年来,我先后登过八达岭、慕田峪、黄崖关等著名长城,总觉得好汉当得不过瘾,没有‘第一’的感觉。“天下第一关”__山海关,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东距沈阳400公里,西距北京350公里,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站在“天下第一关”城楼下。举目望去,城楼为砖木结构,建在高12米,宽23米的城台上。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歇山重檐顶,顶脊双吻对称,灰色瓦顶的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飞兽,脊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从城门入口处拾级而上,城楼分上下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建筑面积为198平方米。第二层东南北三面设有68孔箭窗,平时关闭,用时开启。楼下红色园柱配有五光十色的门窗画廊,显得後秀雄伟。在二层楼外高悬“天下第一关”木制巨匾,匾长5.9米,宽1.55米,字为正方楷书,笔力雄浑、苍劲有力,每个字为1米以上,其中,繁写的“关”字竖长为1.45米,“一”字长1.09米,结构都很讲究,布局章法得当,笔力有镇关之风,为关口增添了威严。楼内共有三块“天下第一关”匾额,一层陈列室的匾额为原匾,系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进士、著名书法家肖显晚年赋闲在家时所写,楼内二层陈列室匾额系清光绪五年(1879年)王治摹刻,而楼外悬挂的匾额系民国九年(1920年)杨宝清摹刻。
现在的一二楼内为山海关陈列室。到了陈列室才知道,山海关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构筑长城时在此建造的关城。因其背负燕山、南襟渤海,雄关耸立其间,故得名“山海关”。关城系土筑砖包,城高4米,厚7米,周长4公里,整个城池与万里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城门,东门叫锁东门、西门叫迎思门、南门叫望洋门、北门叫威远门。东西两门外有延伸出去用以加强防守的城圈叫做罗城。城内四周有水池环绕,成为护城河。“天下第一关”牌匾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因它地处关隘,形势险要,又是长城东部的起点,故称“天下第一关”。陈列室内还挂有山海关古城复原图,从这里可以看出山海关背山面海,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段是万里长城建筑的精华地段,几乎包括了万里长城防御建筑的方方面面,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功能齐全,充分体现主体两翼,前攻后卫,守望相助的城防体系,形成了山、海、关浑然一体的布局。陈列室陈列的部分古代兵器、盔甲、弓箭.、铁制竹节炮和铜炮,还记载着明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山海关的历史。
走出陈列室,看到城墙南北两侧各陈列一尊刻有“神威大将军”字样的铁铸火炮。这是明崇祯十六年铸造的,重2500公斤。城楼四周是宽敞的楼台平顶,城墙垛口亦可射箭打炮,南北两侧有宽9米的马道,可直通修复的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这些都构成了目前山海关景观区的布局。
漫步在城墙的马道上,手扶垛口,放眼北望,角山长城如巨龙蜿蜒于燕山丛峰间;南望渤海,烟波浩渺;烽火台随山起伏,气势壮观;再看近处:依次是罗城、瓮城、山海关大门。这样,山海关城及附近的军事设施,构成了古代军事建筑群,确实有“山海关、关山海”之势,不愧称“天下第一关”。
缓步走下楼来,在城楼南200余米处,有一座精美的仿古建筑,是“长城博物馆”。馆内以翔实的考古资料、文献、实物、模型、照片,讲述了长城的起源、修建及演变过程。反映了;“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的长城历史渊源。
走出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举目仰望山海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它古老的身世,记录了600多年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今,它仍以其瑰丽的雄姿,屹立在渤海之滨的长城之首,展现着祖国雄伟壮丽的景观。时值盛夏时节,如果你有时间,山海关不失为一处避暑、观景、学史的好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