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宫学大 于 2021-1-30 17:46 编辑
当游览名胜古迹时 , 古塔成为最多的景点之一。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 屹立着2000 多座古塔 , 它们以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和优美的艺术形象装点着祖国的锦锈河山 , 使神州大地更增风采 , 频添秀色。
塔的起源于印度。佛经上说 : 佛祖释迦牟尼死后 , 他的弟子们将其遗体焚化 , 其骨殖变为许多色彩晶莹 , 击之不碎的珠子 , 称之为舍利子, 对于佛教徒来说 , 这些是神圣物品 , 是佛的象征。于是 , 弟子们便把这些舍利分成许多处 , 建筑埋葬起来 , 于是 , 塔便应远而生了。印度古梵文塔的名称在我国以前译为窣堵波、浮屠、佛图 , 圆冢等。
中国的塔是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出现的。相传东汉永平年间 , 当时的中天堂 (即古印度 ) 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 , 将所得的佛像 和佛经用白马驮到中国 , 于永平十一年 ( 公元 68 年 ) 在洛阳修建白马寺 , 并建佛塔。自此以后 , 古印度坟家式塔就与我国古代建筑相 结合 , 逐渐形成了风格、形式各异 , 又有中国特色的塔。 中国古塔的形式 , 主要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花塔、过街塔和金刚宝座式塔 , 在艺术造型上 , 还有钟形、阙形、城台形、圆筒形等。 古塔建筑可分为四部分 , 为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
塔的地宫一般都用砖石砌成 , 大都埋入地面之下 , 也有个别的 是半入地下或置于塔内 。 解放后从发掘的陕西法门寺、苏州虎丘塔 等10 余处地宫中得知 : 塔的地宫内安放的是一个石函,石函内有层层函匣相套 , 并有用金、银、玉翠等制作的小型棺椁相套 , 最里面 一层即为安放舍利之处。在地宫之内 , 还陪葬有各种器物、有经卷、 金银珠宝等。地宫的建筑形式为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
塔基是覆压在地宫之上 , 整座塔的下部基础。唐代以后 , 不少的塔将基础分为台基和基座两部分 , 以加强塔的基础部分的气势与 装饰性 , 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 , 辽金时期的密檐式实心塔 , 基座 又大为发展 , 做成" 须弥座 " 的形式 , 有的塔还把须弥座增加到两三层 , 重叠使用 。 须弥座的名称是从佛教须弥山引用而来的。佛经 上说 , 此山最大、佛、菩萨等都住在此山。故用此来表示佛之所在和宏伟稳固之意。
塔身是塔的主体部分。由于塔的类型不同 , 塔身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 塔身的内部构造 , 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 。 实心塔身 , 有用 砖石满铺、满砌 , 也有用土穷实的。中空塔由于内部中空 , 还要让人攀登 , 结构复杂。塔身结构是每层四周立柱 , 立柱之上安设梁仿、 斗拱、承托上部的楼层 , 层层都有塔檐 , 设围栏游廊 , 楼层如果是 楼阁式则门窗和外檐层数相一致 , 有的塔檐下还挂有风铃 , 内部有木楼梯上下。
塔刹是佛塔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 也是与其它高层楼阁相区别的特殊标志。塔刹是佛的象征性表现 ," 刹 " 在佛教意义上就是佛国 ,所以佛寺称之 " 刹", 在建筑结构上塔刹作为收结塔顶之用 , 起着防水, 固定的重要作用。顶子有尖的、有圆的、有用砖石砌成的 , 有用金属制作的 , 形式多样。从建筑艺术上讲 , 塔刹也是作为艺术处理的顶峰 , 用以冠盖全塔的形象。古代建筑大师们对此独树一帜 ,使之呈现高插云天玲珑挺拔的效果。
佛经上对建塔制度有不少规定 , 造塔工匠按我国传统的习惯 ,绝大多数都是一、三、五等阳性数字的塔 , 而二、四、六等阴性数字的塔很少见 , 这是根据《周易》所说 " 阳卦奇、阴卦偶 ", 偶数层 的古塔在全国只有二、三处 , 如北京房山的 6 层宝塔 , 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是 16 层。
我国最高的铁塔建造于宋嘉佑6年(公元1061年),是湖北当阳的佛牙舍利宝塔,高17.6米,为8角13层,全为生铁铸造,重76600斤。
古塔用途最为广泛的是登高远眺。中国古代楼阁本来就具有登 高远眺的用途 , 古代造塔的工匠们发挥了聪明才智在塔内设有楼梯、楼层修造得便于攀登、伫立 , 每个楼层都有周绕回廊 , 人们可以从塔身内走出塔外 , 在游廊上凭栏眺,饱览山川景色 , 城镇面貌。盛唐时期诗人刘禹锡在登上扬州栖灵寺塔时写道 :"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楼外倚阑干 , 忽然笑语半天上 , 无数游人举目看。 " 这不仅表达了诗人登塔的愉快心情 , 连旁观者的心理状态也刻画入微。
古塔还可瞭望敌情。由于佛塔高耸入云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们 利用其瞭望军情方面的优越性 , 修建瞭望塔。山西应县叫做 " 释迦塔 " 的著名木塔 , 高67 米余 , 是目前世界上保存的最大的木构建筑 。 在宋辽交争之际 , 被辽军作为了望宋方军情之用。在河北正定县开元寺内宋真宗下诏修建了高 84 米的 " 料敌塔" ,用以了望辽方军情之用。这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这许许多多的古塔,充分表现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巧和艺术,也是古代艺术大师们不朽的杰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七绝 古塔 气势孤高近玉宫,佛光紫气自当空。 沧桑岁月默无语,祝愿只留晨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