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1-2-1 14:46 编辑
【散文•十笏园小记】 作者:宫学大
我游览过数十座园林,唯独山东潍坊十笏园的园名令我难忘。凡是知道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笏”是古代大臣上朝的手板。十个手板的园林,足见其夸张之小。它确实很小,在仅有2000平方米范围内,建有亭台楼榭二十四处,斋馆、客室、书房等六十七间,玲珑剔透,匀称紧凑,令人叹为观止。它就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坊街,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原是丁善宝私人花园,因其地小,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十笏园”。
在夏未秋初的时节,我走进了这座园林。走进大门,东行即为前园,正厅为十笏草堂,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花四溢,假山凉亭引瀑布飞泻,虽为人工,浑若天然。我沿着曲桥回廊来到了四照厅,它坐落池中,只见匾额题为“涛音”,下有一幅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置身此地,体会意境,真是觉得这幅对联写得多么恰如其分啊。旁边还有一个石舫般的建筑,匾额上写着“稳如舟”,旁边对联写的是“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遥想文人墨客相聚亭内,品茗赏荷,听涛声声,清风拂面,明月高照,该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可惜,我们只有两个人,诗情画意只能是想想啦。我沿着亭旁的半壁假山,拾级而上,只见怪石布列,路随峰转。在假山顶上筑有六角攒顶的蔚秀亭,只见亭内嵌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很绘白描罗汉刻石一块,在假山南端落霞亭内嵌装郑板桥手迹刻石。从假山缓步下来,又见漪岗亭,我随着游人小坐休息,只见亭外喷泉四溢,俯看池中鱼儿欢快地畅游,真是情趣悠悠。抬头左看,隔池相望有四角攒尖顶的茅草亭,称之小沧浪。此地真可谓,仰可观假山笼翠之秀,俯可见池水清碧之美。处处是画的意境,诗的构图。
十笏园的知名,还因为后院二层楼房为郑板桥纪念馆。步入馆内,只见堂内正中有板桥半身塑像,身旁塑有断竹数茎。正中墙上悬有板桥于乾隆壬申年写的“静俭斋”横匾。背景墙上有板桥手书诗作版刻《怀潍县》诗二首。在各个房间里、柜橱内、墙壁之上,存有板桥字画碑刻真迹,使人们更受到一次高雅文化艺术的感染和启迪。在这里,我看到了我十分喜欢的,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难得糊涂”横幅的原石拓印件,并知道其来由。
郑板桥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潍县任职的闲暇时间,来到掖县城南古碑刻林立的去峰山,晚上寄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者,自称“糊涂老人”,且挚爱书法。他室内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板桥见砚台石质细腻,缕刻精良,赞叹不已。
次日晨起,老者请板桥题字刻于砚背,板桥推辞不过,随即挥笔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后面留下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看见砚台过大,尚有余地,板桥请老人题上跋语。老人挥笔题写:“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这老者也用了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见状大惊,方知这老者是隐居在此的高官。由于感慨“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为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至此,两人如遇知音。畅饮深谈至天明方依依惜别。留下为后人推崇的横幅。原刻石存于丁氏“复园(今潍县城南草庙子村)”,后因园毁而石佚。现在“难得糊涂”横幅乃是原石刻的拓印件。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出生于江苏兴化县城。其晚年书、画、诗,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他在潍县做了九年县官,为一方百姓操尽了辛劳。在61岁时,因请赈灾民,得罪了上司,愤而弃官归里。我在清瘦如竹的板桥像前伫立,想着他那画竹诗句:“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很是感动。他那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的作风,跟那些贪官污吏的奸佞小人鱼肉人民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正是: 十笏园中仰一人,从来不朽在福民。
【七绝•十笏园 (新韵二首)】 曲径寻幽柳叶摇,糊涂名句赞成高。
当官要为民着想,十笏园中仰板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