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湖岸边人 于 2021-2-4 14:24 编辑
天空蔚蓝,白云悠悠,澜沧江水绛红,还有藏式房屋掩映在连绵起伏的绿树丛中,如七彩的珍珠,点缀在绸缎般缠绕的山间,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油画——那就是盐井!
盐井古盐田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214 国道澜沧江东西两岸,现有盐田3000多块。“盐井”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 ,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当地流行着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沧海桑田,大地变迁,盐井由于澜沧江的不断切割,形成了高山峡谷,气候干旱,当地土著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地神山达美雍雪山将此事告诉了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非常同情,化作一对凤凰飞来了,分别停在了澜沧江的两岸,化身为盐井。从此,盐井地方的老百姓靠卖盐为生,再也不穷了,日子逐渐好起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美丽传说说明盐在当地的重要性。为了盐,历史上甚至发生了许多战争。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的交战,叫“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盐田给了纳西王子友拉。据说,那种最古老、最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也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盐井制盐的生产方式很独特。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江边的卤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份逐步蒸发,沉淀晒干后就是粗盐粒,运入市场便可以出售。每块盐田产盐约十几斤,3至5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15天左右扫一次。
盐井所产之盐也有些独特之处,澜沧江两岸,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每年的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红盐产量高,但价格低;白盐多在江东高地筑田晒盐,量少,但价格较贵。世代采盐的盐井人最怕阴雨连天,日照不足,出盐极慢且少,还容易出现水患冲毁盐田。洪水季节,卤井会被淹没掩埋,现在,昌都地区准备将其列为受保护的“盐井盐田博物馆”。
三十多年前,盐民在险峻的羊肠小道上,背着装满卤水的木桶,沿着祖先们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回穿梭,背水、晒盐、打盐、扫盐、收盐,以一种原始的方式,延续着生命。今天的盐民生活又如何呢?导游介绍说:“现在制盐好多了,卤水不用背了,用水泵抽上来,既方便又省力。”
深入盐民的生活,她们生活朴素、勤劳、纯朴、善良,生产方式独特、原始,盐田所处的地形险峻,气壮雄伟,真可谓是世界上独有的风景线。进入盐田看到房顶的洁白盐晶,房内钟乳晶盐,引入于水晶宫的世界,穿入于密密的立柱之间,又是一种扑朔迷离,给人于无法想象的惊奇的感受。
在阳光与风的伴行下,在澜沧江的涛声中,我们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开了。是的,我们只是千年盐井的匆匆过客。我想,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一座人文景观,也是世界上仍保留完好的一座古老文化,独一无二的原始晒盐方式和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处自然和人文溶为一体的世界奇观之一。我们相信,多少年后,盐井的盐也不会断的,它会越来越好,它会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那是一条横亘千年的生命线,永不枯竭,就像澜沧江滔滔不绝的流水。
回程中,我吟诵道: 澜沧江水入芒康,赤色盐台岸两旁。 卤水风干成玉粒,千秋万代永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