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尔罕 于 2021-7-7 08:43 编辑
◆◆◆◆◆
又见《桥》,但不见南斯拉夫
(杨万军•武汉市东湖中学教师)
难得的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雨继续下,还不小。午后坐在沙发上翻看了几页书,眼睛有些模糊。打开电视,搜索节目,突然听到熟悉的旋律,是很久很久以前听过的外国的名曲《啊,朋友再见》——中央六台正在播放前南斯拉夫电影《桥》!这可是1977年引进的国外的电影啊。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引进国外的电影,从此翻开了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成就了不少经典,也成就了不少优秀的配音演员,比如乔楱、童自荣、鲁非等,这些老一辈的配音大师为我们塑造了很多印象深刻的角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还是先说这座桥吧。当年游击队要炸掉的这座桥是真实存在的,就在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境内,名字叫塔拉河峡谷大桥,是欧洲比较著名的大桥。这座桥建于1940年,1942年被游击队炸毁,1946年二战结束后修复通车,因此电影《桥》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不过,稍微有点区别的是,在历史上游击队炸毁这座桥是为了阻击入侵的意大利军队,德国人压根就没进入到这个区域。在战争中为了阻击敌人炸毁重要桥梁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我国在抗战时就为了阻止日寇就先后炸毁了惠通桥以及刚刚建成通车的钱塘江大桥。
很多人慕名来到塔拉河峡谷大桥瞻仰,但有些无奈的是,很多游客甚至包括权威媒体都弄错了一件事,闹了个乌龙。在如今的塔拉河峡谷大桥的桥头立有一座雕像,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博日达尔·祖季奇的。由于他牺牲于二战,同时雕像又被立在塔拉河峡谷大桥桥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媒体都认为他就是电影《桥》中游击队指挥官“老虎”的原型。事实上,这是一个大乌龙,博日达尔·祖季奇并不是参与炸桥的游击队员,甚至也不是铁托的部下。他是南斯拉夫王国国防军的一名中尉,在抗击意大利军队入侵时,他抵制上级的命令拒绝投降,率领自己的部下死战到底壮烈牺牲,其英勇事迹甚至得到了对手的尊敬和赞誉。由于祖季奇的家乡就在塔拉河峡谷,因此他的家人为他在桥头立了这座雕像。实际上这位南斯拉夫民族英雄并没有参与炸桥,更不可能是“老虎”的原型。
真正参与炸桥的人在桥头那座纪念碑上。这座纪念碑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参与炸桥的一位工程师亚乌克维奇,当年他曾是塔拉河峡谷大桥的建造工程师之一,在他的帮助下,南斯拉夫游击队成功炸毁了桥梁。不过,亚乌克维奇并没有像电影里的“工程师”那样舍身炸桥,他是在炸桥事件数月后被意大利军队逮捕。侵略者痛恨亚乌克维奇将桥炸毁,他们在桥上残忍地杀害了亚乌克维奇,所以电影里那么拍工程师的结局也是有真实事迹可寻。
再说说那首歌《啊,朋友再见》。《桥》留给中国观众很多有意思的误会,比如,这部电影其实早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两年,但在我国译制的顺序是《桥》在后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于1972年,译制于1973年,《桥》拍摄于1969年,译制于1977年。《桥》本来是内参片,当年为了欢迎铁托访华才拿出来公映。因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名在前,因此我国很多观众都以为《桥》是那部电影的续集,毕竟两部电影在演员上也是有很多重复。有意思的是,有些观众犯糊涂的时间更长,他们始终认为“老虎”是“瓦尔特”的另一个外号。更大的乌龙可能就是那首人人会唱的歌曲《啊!朋友再见》,曾经大家都一度以为这是南斯拉夫歌曲,是为了歌颂游击队上战场的,有点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事实上,《啊!朋友再见》首先是一首意大利游击队的歌,因为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也会唱,而在电影中,首先唱这首歌的也是一位意大利人扎瓦多尼。其次,按照意大利语翻译的话,Bella是姑娘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首歌其实应该叫《啊!再见了,美丽的姑娘》,这和片中的台词也是对应的,班比诺曾经和搭档扎瓦多尼开玩笑要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找姑娘,这首歌也是他们俩唱的。有意思的是,当年配音时,这首歌是直接由配音演员配唱的,分别是给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和给班比诺配音的李连生,他们俩对着录音机学会了,然后在配音时唱了出来,没想到这首歌成了不朽经典。当然,我们也知道,并不是当年的翻译不知道这首歌的原意,只是为了影片的意境才做了修改,这个改编很棒,不论是对于歌曲本身还是对于电影本身以及观众,都是一次很好的再创作。
然后说说《桥》这部电影,它其实并非一部战争片。《桥》的故事很简单,基本上和我国拍摄的《奇袭》剧情是大体相似的。为了阻止敌人通过那座关键的大桥,游击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炸毁桥梁,为此他们将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和《奇袭》这部战争片或军事片不同的是,《桥》的导演克尔瓦瓦茨认为,《桥》应该不属于战争和军事电影,而是一部关于人性描写的作品。在《桥》中,战斗过程基本上可以归属于抗德神剧一类,游击队员总有打不完的子弹和随手可得的装备,敌人总是那么“听指挥”,扔手榴弹就像和迪希商量好了一样,力道、高度恰到好处让迪希接到再反杀,活脱脱一副接力赛的样子。因此要是为了看战斗场面,《桥》真没有什么多少可看性,笔者认为《桥》的经典主要在于人性、悬念和牺牲。
人性,班比诺牺牲前高喊“扎瓦多尼”的画面看哭了多少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扎瓦多尼还是要炸死他,这是该片最催泪的一个片段,即使如今再看,听到班比诺那绝望的哭喊,看到扎瓦多尼亲手杀死搭档的痛苦,再想起之前两人有说有笑要一起去佛罗伦萨找姑娘的片段,确实容易让人潸然泪下。当然,对于我们来说,配音演员李连生功不可没,据说他当时配到这段时抑制不住地哭了,配音结束后他和给扎瓦多尼配音的侯冠群抱在一起,两个配音演员为了自己的角色哭了一场。
悬念,《桥》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不再是霍夫曼博士,而是猫头鹰考斯。他在片中贡献了很多笑点和转折,比如他审问游击队员的那场戏活像一段单口相声:“请你把手放下吧,女人的内心我总是捉摸不透。”然后在游击队员要集体被枪杀的时候,猫头鹰又突然成了游击队员,而且杀了一帮德国兵,按照常理,这不能有反转了吧。没想到,居然还能再反转一次,猫头鹰还是反派,这让人实在有些烧脑。有意思的是,据说当年国内电影配音字幕上是不显示给反派配音的演员姓名的,但猫头鹰却破例了。
牺牲,影片最后,工程师用生命炸毁了自己心爱的桥,这个结局不仅是致敬原型亚乌克维奇,也是在致敬那些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的人们,这些牺牲里有战士也有工程师,当然还有那座“好桥”。让人遗憾的是,桥炸了,还能修复,可国家没了又该怎么办呢?克尔瓦瓦茨导演去世前一直不能理解的就是南斯拉夫的消失。这座桥现在还在,但是南斯拉夫已经没有了。我们作为电影观众,重看《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时,同样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