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飞中文网

搜索
查看: 4093|回复: 2

中国纪祀文化的渊源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5:05
  • 签到天数: 5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641

    主题

    116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205
    发表于 2019-3-1 09:5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





                           中国祭祀文化的渊源、

                             作者:何朝东   笔名:东鸿



    中国祭祀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来,中国人对于祭祀文化十分看重。从祭祖,到祭祀黄帝,到祭祀天地,社稷祭祀,到祭祀山神、水神,祭祀灶神、门神等祭祀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是十分广阔的。了解中国祭祀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文明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我们继承发扬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作为华夏子孙应该知道中华祭祀文化的内容及其含义,这样才能够传承发扬我们中华文化,保持我们几千年来祖先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中国几千年来最讲究的就是祭祖。为了祭祖我们祖先将这一祭祀时间定在了清明节。而清明节又称为中元节,十月朔。这三个节日的共同特点就是祭祀祖先。而在中国农历所定下来的节气中,只有清明节才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节在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至四月五日。古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而且,严格地按照农历的这些节气播种、收成。中国人所讲的“不误农时”便是严格按照农历的节气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如果延误了农时播种的话,就会减少收成。作为清明节,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照“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妾室,涂隙窸,具槌、持箔、笼”。认为清明是蚕事的开始。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约在农历四月四日左右,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扫墓的习俗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扫墓就已经十分重视,《西周。春宫。家人》云:“凡祭墓,为尸。”为尸就是设立牌位的意思。这是当时人们为追思祖先的一种方式。除寒食节外,秦汉时期还以晦、望、二十四节气、伏、社、腊日供饭祭墓。

    到了唐代,寒食节祭祖成为定制。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正式将寒食节墓祭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唐代寒食节墓祭风俗在唐诗中多有反映:杜甫《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人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但看垅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为“鬼节”、“盂兰盆节”。民间俗语有:“七月半,鬼乱串”的说法。所以,在这个节气到了的时候,人们纷纷为故去的亲人,先祖烧纸钱祭祀。以告慰亡灵。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拜忏、放焰口、“布田”和“放水灯”等活动。

    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朔”,这是与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都是上坟祭祖的节日。

    这是祭祖的几个节日。

    中华民族还有祭奠皇帝的风俗。皇帝与炎帝、蚩尤都是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与融合中,最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局面。其中,炎帝部落的联合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而皇帝部落是不断融合周边各地众多部落及其文化的核心力量。“皇帝崩,葬乔山,”传说皇帝在桥山龙驭升天。后人在陕西省黄陵县(原名中部县)沮水河畔桥山之巅修建了纪念性的黄帝陵墓。黄帝陵周边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苍劲。祭奠皇帝的活动很早就有了。《国语。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郡,祭皇帝”,这是我国史书中对祭祀皇帝的最早明确记载。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亲自写过祭文。祭祀皇陵。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之滨的中华炎帝坛是祭拜炎黄二帝的圣坛。是亿万炎黄子孙崇敬始祖,寻根拜祖的圣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炎黄二帝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缔造者。是华夏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炎黄文化是我吗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根脉文化、源头文化。“初祖脉延五千载,华魂浩然万古传。”所以,炎黄二帝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感情的支柱,全球华人不分国籍、民族、信仰,都把炎黄二帝尊崇为中华人文始祖。所以,每年祭祀炎黄二帝已经成为了全球华人的共同祭祀活动。

    祭天地,也就是封禅。《礼记。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天,祭社(由地神发展而来的地域保护神)、祭祖成为中国古代的三大祭礼。

    远古先人们有了“天”或“上帝”这一至上神的观念以后,就开始祭天了。祭天,是王室的特权,也说国家的第一大礼。古人认为坐王位的都是承受天命的真命天子,他们才有权祭天。《汉书》里说:“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作,莫重于郊祀(古代祭天在南郊,“郊”就成了祭天的代名词)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较早的祭天仪式是古人根据“天圆地方”的观念在圆丘上进行的。一年举行四次,即祈谷、雩、明堂报享、南郊四种,以冬至举行的南郊祭天大典最受重视。祭品是人们虔诚心意表达,对神灵而言也最实惠,用做祭品的种类有食物(肉食为主,五谷、果品、酒次之)、玉帛、人牲、血等。对祭品的处理方式是燔烧,古人看法是“天神在上,非燔烧不足以表达之。”

    祭地,《释名释地》中说:“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大地承载万物,所以历代帝王莫敢不敬地如天。《周礼。大司乐》中说:“冬至日,礼天神;夏至日,礼地祗”。古人认为天圆如穹窿,地方如棋局,以圆盖方不能密合,所以方地四周为四海,而方地则按“中国”和四面八方分成“九土”,又称为“九州”。按这种宇宙模式,祭地神在泽中筑方坛以像地,四周有水像四海,叫“方丘”或“方泽”。周时,人们在国都的北郊建方泽坛祭地;自秦汉经唐宋至明清,祭地或与祭天同时同地在南郊进行,称为郊祀天地;或在北郊于夏至日专门祭祀。祭地的仪式总体上与祭天相似,不过燔烧祭品的方式变为瘗埋或血祭。瘗埋即将牺牲埋入土中或地坛中,直接向地神献祭;血祭即以人或牲、畜的鲜血直接滴入土中。

    封禅是祭天的最高礼仪。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曰“封”。如《白虎通义》所说:“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趾以报地。”泰山为五岳之首,是日出之处,古人认为它离天最近,人间最高的帝王应当到最高的山上去祭天上最高的上帝,以表示王者是承受天命而治理下民。所以,古代天子受命登基之后,便往往要举行封禅大典。目的是告示上苍,已按其兆示改朝换代,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代之统治群民,从而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同时也借祭礼来祈求上天的庇佑与赐福,保江山社稷安泰。另外,历来封建统治者认为封禅是“太平盛世”的事,即“封禅以告太平也”,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封禅之说,现存文献最早为《管子。封禅》,其中记载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就有七十二家。《五经通义》中就说:“异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纵览中国古代,共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举行过泰山封禅典礼。

    社稷坛祭祀,社稷坛就说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由来久远。

    现存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其前身便是明永乐年间营造北京时期所建的社稷坛。社稷坛祭祀有史料记载是从汉以来,到清代,社稷坛的建筑几乎都是以周代的社稷坛作为依据。据《周礼》记载,西周当时掌管国家祭祀的大宗伯就掌有“以血祭社稷”的职责,又有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负责社稷坛的建立,在祭祀的时候,鼓人“以灵鼓动社祭”,敲击一种名叫灵动鼓六面鼓动;舞狮“教帗的舞具,率而舞社稷之祭祀”,领头者用一种柄上系着无色缯的名叫帗的舞具,跳一种称做帔舞的舞蹈。祭祀社稷的活动在周时的确是隆重而热烈的。

    祭祀山神水神,

    祭祀山神水神由来已久。《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即有五岳四渎之祭,称为“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水神有四海之神,四渎之神和天后等说法。四海之神,古人认为大地的四周都是海洋,且四海都有神灵主之,即所谓四海之神。在《山海经》中就有东海、南海、北海这三海之神说法了。西海之神的出稍微晚些。四海之神与方向对应,人们为他们取了世俗化的名字,甚至还安排了他们的婚姻。《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说:“东海君,姓冯名修青,夫人姓结名隐蛾;南海君,姓视名赤,夫人姓翳名逸寥;西海君,姓勾大名丘百,夫人姓灵名素简;北海君,姓是名禹帳里,夫人姓结名连翘”。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朝以前,人们就开始立庙祭祀四海之神了。汉朝以后,朝廷开始了祭祀海神的常礼。唐朝,朝廷加封东海神为广德公,南海神为广利公,西海神为广润公,北海神为广泽公,宋代还在京城设海神坛,海神加封为王,如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后来,祭祀有了统一的时间地点上的规定:立春日,祭祀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祭祀南海于广州;立秋日,祭祀西海于河中府;立冬日,祭祀北海于孟州。四海之神中,以南海之神最为人所尊崇。这大概是因为南海常有风暴海潮等自然灾害,且当地渔业较为发达,人们为了生存,便祭祀海神请求保佑出海平安。所以,在沿海地区,往往有较多海神地方祠庙。

    四渎之神,分别为河神、江神、淮神和济神。除了四季定时的祭祀,每逢旱涝之灾,皇帝便要颁诏请四渎之神保佑国泰民安。沿岸的居民、渔民、船夫和商旅,更是祭祀拜颂水神,以求平安。河伯便是人们最熟知的河神。河神河伯有许多别名。如:冰夷、无夷、冯循、冯修等。信奉河神的习俗遍及整个黄河流域。

    而信奉江神主要是长江流域的人。为了祭祀方便,历代朝廷给江神封号。有:广源公、广源王、广源顺济王等。也有人以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为长江之神。这些神都没有造成广泛的影响。

    淮神,神话中的淮水之神是无支祁。淮神的外形奇形怪状。与猕猴有类似之处。据说他很有神通。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将他颈锁大索,鼻穿金铃,锁于龟山脚下,淮水才得安流。秦朝时,淮神被朝廷列入祀典。汉代,皇帝派遣使者祭祀。唐代和宋代,都封淮水之神为公,元代,封为“长源广济王”。

    济神,济水之神在秦朝被列入祭典。

    天后,天后属于海神。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甚至包括许多离海并不太近的地域都有祭祀天后的习俗。对天后的称呼有很多:如妈祖、天妃、海神娘娘等。祭祀天后哪得习俗大概起源于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词下,力求怀茭,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有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檣竿者。”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对天后的虔诚祭祀。

    古代祭祀还有祭祀山神的习俗。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也是如此。最为著名的山神就是五岳之神,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这五座山上都有祭祀山神的庙宇。历代帝王都对五岳之神有所加封,一直加到了“帝”一级。对五岳之神的祭祀被纳入了国家祭典,受到朝廷的春秋祭祀。五岳神是山神的代表,立有岳神庙,分为五方,管辖全国。除了官方祭祀,民间对山神的信仰也十分虔诚。

    门神、灶王爷的祭祀。门神、灶神、财神是民间广泛信仰的神灵。他们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这三神深入千家万户,贴近人们生活,祭祀他们的风俗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中国人很早就有除夕贴门神的习俗。上古已将门祀列入了“五祀”之中。《礼记。月令》记载,门神是“阴气之神”,而鬼又为“阴气贼害”,故门神在风俗中的主要功能便是驱鬼。

    门神的出现有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演化过程,其信仰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话。据《三海经》记载,沧海渡朔山上有颗大桃树,支于的东北曰鬼门,有万鬼出没.树上有神茶/郁垒两兄弟在树下检阅百鬼,如果发现有恶鬼胡作非为/祸害人间,就把它们绑起来让老虎吃掉.于是,人们在桃木上塑二人的画像镇鬼,这就是门神的最早来历.到了唐代,门神又有了变化,出现两个将军____秦琼和尉池恭,一个白脸,一个黑脸.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唐太宗患病时,夜里常听到鬼呼叫,令他寝食难安,于是,就让秦琼和尉池恭两人把门护驾,结果休息得很好.之后,干脆就把二人画像贴在门上,这种做法流传到了民间,人们争相效仿,秦琼和尉池恭就作为门神守护着各家各户的安全.后来,门神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孙悟空,水浒一百零八将,钟馗等都成为了门神.其中数钟馗最为灵验,从五代开始,人们又把钟馗抬到了门神的宝座.门神在其传承中不断变化,形成了武门神和文门神的不同系列.武门神包括神荼,郁垒,秦琼,尉池恭,温峤,岳飞,赵公明,孙膑,庞涓等.文门神又称“祈福门神”,包括“天官赐福”,“加官进爵”,“三星在户”,“刘海戏金蟾”等,后来还衍生出一批吉祥物为表现主题的门画,如“平安富贵”,“马上封侯”,“一团和气”之类。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兴起,人们开始在纸上印门神,印出来的门神不仅能驱鬼,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尔后,门神逐渐演化成为了年画,多画历史人物,或以五谷丰登,春牛,儿童,风景,花鸟等为内容。明末清初,出现了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等著名年画。

    灶王爷就是在民间最为普遍的灶神俗称。灶神的起源较早,《论语。八佾》载“媚于灶”,可知春秋时就有主灶之神。汉代灶神信仰非常流行。《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载,西汉宣帝时,阴子方腊日早上做饭,见到了灶神,于是把家中的黄羊杀掉奉祀灶神。以后,阴子方暴富,其三世女阴丽华当上了东汉光武帝皇后,阴氏有四人封侯。魏晋南北朝时,灶神的职务明确下来。《抱朴子》上记载,灶神每月最后一天上天汇报人们的罪行,大罪减寿三百日,小罪减寿一百日。灶神在《周礼》上说是祝融,《淮南子》又记载是炎帝,《事物原会》则曰:“皇帝作灶,死为灶神”。此外,《杂五行书》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荆楚岁时记》记载:“灶神名苏吉利。”《说唐》称:“张百忍,九世同居,故封为灶神。”祭灶起源于古人对火神的崇拜与祭祀,它是原始的遗风残留。周代礼制已将祭灶列入“五祀”,但中古前,祭灶却不在腊月,而多在夏日。关于祭灶有两种说法,一种以地区划分,北方在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在腊月二十四日。另一种说法是以社会阶层划分,谚语说:“官三民四、蛋家五”。就是说,官府在二十三祭灶,一般老百姓在二十四祭灶,疍民指常年在水上生活的居民,他们在水上于二十五祭灶。祭灶通常由男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子不拜月,女子不祭灶”的民谚,祭灶的目的是通过灶神上天述职,祈求天神谅解和保佑,保证家庭安宁。祭灶要准备贡品,如猪头、鱼、豆沙、瓜果、水饺、麦芽糖。其中,糖是必不可少的,麦芽糖作为“贿赂”,请他上天后给玉帝多“报善”,又能粘住他的嘴巴,避免他“报恶”。

    当然。还有就是祭祀财神。据说赵公明是最受人们崇敬的财神。晋朝时,赵公明为死亡之神,梁朝陶宏景《真诰》上说,赵公明能放害气侵人。到了隋朝,赵公明是五大瘟神之一。主秋瘟事宜。在明朝初期,赵公明成了道教中的大神,被张天师收为徒弟,张天师将自己练成的仙丹分给他吃,于是赵公明就有了很大本领。张天师命赵公明守护道教的玄坛,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公元帅”,所以,赵公明又被人们称为“赵公元帅”和“赵玄坛”。到了明代中叶,赵公明才作为专职财神出现,作于隆庆、万历间的《封神演义》,编写了赵公明称为专职财神的故事,《封神演义》的传播,使人们对财神赵公明的信仰更加普遍。民间供奉的赵公明财神像,都是头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人们认为一年的财运都是由财神决定的,所以在他生日的前一晚,大家都要忙着置办酒席,摆上贡品、有猪、羊、鸡、鹅、鱼五盘,期待财神的光临。

    从我国的祭祀礼仪方面来看,可以说内容丰富多彩。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只是将这些祭祀礼仪的主要部分遍及编辑整理出来,以供大家了解罢了。

                                                   2019.2.26



    回复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18 14:18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692

    主题

    4万

    帖子

    18万

    积分

    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3223

    优秀管理

    发表于 2019-3-1 22: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确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赏析评论

    赏析评论

    订阅| 关注 (1)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0今日 1025主题

    论坛聚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